《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13:南宋绘画媒材小型化的趋势

永哥历史 2024-05-11 21:49:13

1、经过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发展,装裱在挂轴、手卷、册页和物件上的“可移动绘画”终于在南宋时期成为绘画的主流媒介。在传世南宋绘画中,尺寸有限的小幅绘画,特别是团扇、册页、斗方类型的作品竟然占到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比重。

2、宋代出现了一种新式立屏,在屏面上展示多幅小型图画。比如刘松年的《罗汉图》和山西晋祠圣母殿宝座后边的屏风。

刘松年《罗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西晋祠圣母殿宝座后的屏风图像

3、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置于床头、被称为“枕屏”或“卧屏”的单扇微型屏风,屏面以不同题材的小画作为装饰。比如,传为王诜的《绣栊晓镜图》,这个在床头上小屏风中的画面,展示出一幅平远水墨山水,其材质和写意风格都有意造成与周围闺阁环境的张力,可能暗喻着男主人的隐形存在。

(传)王诜《绣栊晓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南宋流传至今最大量的小型绘画是被裱成单页的圆形扇画。当时的人们在端午时分携带和互赠这类团扇,既有艺术欣赏的意味,也是一种消灾祈福的礼仪行为。现存的两幅《罂粟花图》团扇中,传南宋画家艾宣所作的《写生罂粟图》描绘了一枝高举的鲜艳罂粟,“并蒂”的姿态更显示出吉祥意蕴。

佚名《夏卉骈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艾宣《写生罂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端午节的另一主题是为儿童消灾祈福,因此成为创作“婴戏图”的重要时机。比如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狸奴婴戏图》,其中一个在室外乘凉的男孩被蜀葵、萱花、菖蒲等辟邪植物拥簇,一边和动物嬉戏一边打着小鼓(图3.52)。这些植物都有辟邪作用,而鼓声也是驱散邪气的方式。

佚名《狸奴婴戏图》;波士顿美术馆藏

6、此外,端午扇的月份也解释了为什么婴戏图中的儿童常常穿着半透明的纱衣或裹肚,以及为什么“浴婴”成了这类画扇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个节日在宋代也被称为“浴兰令节”,人们采集菖蒲、艾草等药草放在水中进行沐浴,祈望驱除疾病。弗利尔美术馆藏的一幅浴婴图所象征的应该就是这种希望,虽然多子的企求也可能是另一潜在目的。

佚名《浴婴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7、团扇的有限尺寸特别鼓励简约和集中的构图,即便描绘辽阔的山水和崇高的楼阁也必须将之浓缩在咫尺方圆之中。比如,南宋画院待诏吴炳(12世纪)的《出水芙蓉图》以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充填整个画面,以碧绿的荷叶映衬出娇艳腴润的花瓣,是扇画中近距离特写的突出代表。

吴炳《出水芙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团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另一贡献,是引进了“书画合璧”的一种新方式。由于团扇的特殊形状——它既有两面,每面又被扇骨从中分为两半——合作者可以决定不同的“合璧”方式。

9、团扇“书画合璧”的一种方式,以《胆瓶花卉图》为代表,扇骨右边是女画家姚月华以细劲铁线和清润色彩绘就的瓶花,左边是宋宁宗赵扩题的诗句:“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

姚月华《胆瓶花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0、团扇“书画合璧”的另一种方式,是以《橙黄橘绿》书画对开为代表。

(传)赵令穰《橙黄橘绿》及高宗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赵令穰《橙黄橘绿》及高宗书团扇的复原;鲁旸堃制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永哥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