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踏过的那片“吃人”草原,如今还危险吗?

遥知文史 2023-12-20 17:34:33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红军的艰苦奋斗,其中长征过程中的若尔盖草原穿越尤为引人深思。当时红军在缺乏物资和极端天气的双重压力下,勇敢地跨越了草原。这片看似平和的草原隐藏着无数的危险,如沼泽、恶劣天气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今的若尔盖草原,经过多年的环境变迁和治理,它的面貌是否已有改观?当地居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片曾经的长征路上,是否还留有红军艰难行军的痕迹?

在谈及中国历史上的长征时人们通常会立刻想到那些经典的战役,如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这些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以弱胜强,巧妙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然而除了国民党设置的重重障碍,自然环境也是长征路上红军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尤其是在爬越雪山、穿越草地的过程中,红军遭遇了极端的自然条件。以穿越草地为例,尽管这一段旅程时间并不长但由于恶劣的环境条件,非战斗因素造成的红军减员数极为惊人。在历史记载中,这些损失常被描述为“难以计数”,由此可见其严重程度。因为这片草地带来的巨大损失,它甚至被冠以“吃人”草地的别称。

红军所经过的这片草地被称为松潘草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松潘草原不仅是连接四川与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四川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天然屏障。这片草原平均海拔约34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地区。除了其自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外,它还是阿坝州北部的重要牧场。

回望长征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略性的转移,这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撤退,甚至可以称之为溃败。这场撤退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其一便是当时中央对毛泽东领导的排斥,以及盲目模仿苏联的做法。当时的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这是基于苏联作为工业国家的国情。在苏联,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控制城市等同于掌握了国家的命脉。然而中国的国情与苏联迥异,中国当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城市并非国家发展的核心。

当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之前尝试模仿苏联的革命路径时,遭遇了重大挫折。这种挫折不仅来源于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也源于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忽视。长征的艰难,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策略调整的一次重大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对外来模式的依赖,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长征正是这一转变的开始。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性的长征过程中,穿越松潘草原的经历特别值得关注。这片草地初期对所有战士来说是一场噩梦。草地内部的沼泽地带非常潮湿,几乎无法凭借经验或其他方式来判断沼泽的具体位置。许多时候,士兵们一步还在坚实的地面上,下一步却意外陷入了沼泽。当时的战士对沼泽地的了解有限,一旦陷入,他们往往会本能地挣扎,但这种行为反而加速了下沉的速度。加之战士们互相施救,往往导致多人同时陷落,牺牲。

幸运的是红军战士们很快找到了应对沼泽的有效方法。一旦陷入沼泽他们会立即停止挣扎,等待周围战友用木棍或绳子将他们拉出。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士兵们还采用手拉手的方式前进,以便迅速救援陷入沼泽的同伴。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下,重新获得了红军的领导权。毛泽东的领导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他的指挥下红军连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扭转了此前的颓势。其中包括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以及征服乌江和金沙江等重大战役,最终甩掉了追赶其后的数十万国民党重兵,抵达了松潘草原。

1935年8月中央红军在毛尔盖集结,面对的是广阔的川西北大草原,即今天的松潘湿地。当时红军对这片草地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预料到这里隐藏着的危机。在过去一年里,红军主要面对的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和枪林弹雨,而现在他们面对的仅仅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这在心理上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松懈。

仅剩的三万中央红军士兵,在战胜强大敌人和白雪皑皑的雪山之后,原本认为穿越这片草地将会相对容易。现实却远超他们的预期,松潘草地的危险程度让他们措手不及。许多士兵悄无声息地被草地吞噬,形势异常严峻。

松潘草原位于四川境内,是连接青藏高原的关键通道。这里周围的山脉海拔约4000米,而草原本身的平均海拔也在3400米左右。除了高海拔,这里的气候也十分寒冷,是典型的高寒地区。在这种环境下主要居住着耐寒的动物和牧民。

当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根据地,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线。到达松潘草原后,红军士兵们初见广阔草原时倍感欣喜,以为终于可以稍微轻松一些。然而前方探路的战士很快带回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随后红军迅速行动,主动接触周围的牧民,向他们学习如何辨别沼泽地带,随即将这些宝贵的生存知识迅速传达给每一位战士,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松潘草原,这片曾经给红军带来深刻记忆的地区,引起了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改善这片草地的环境,确保当地居民和牧民能够安全地进行放牧活动,政府下定决心进行系统性的治理,避免沼泽地再次夺走生命。

当时政府组织了一支由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前往松潘草原。经过仔细的勘察和分析,专家们认为草原上沼泽地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无法有效排出,长期积聚在土壤中,使得土地变得松软。为了改造这片草原,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修建排水渠,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减少地下水的积聚。接着,他们播种了吸水性强、根系发达的草种,以增强土壤的稳固性。最后还修建了堤坝和农田,进行土地规划,从根本上防止土地再次松软化,形成沼泽。

这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不仅成功地避免了沼泽地的形成,还将这片草地转化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地方政府与牧民进行了广泛的沟通,鼓励他们将传统的纯放牧方式转变为结合放牧和农业种植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这一转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多年以来,这片曾经荒凉的草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牧民的帐篷和牧场四处可见。

为了彻底改善松潘草地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彻底排干了草地下的积水,引导当地牧民向农业种植转型。如今的松潘草地不仅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更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

回顾红军过草地的历史,不仅揭示了所谓“吃人草地”的真相,还激发了人们对于革命先烈们无畏牺牲精神的深切怀念。同时这也增强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经济,政府还大力发展了药材种植业。利用松潘草原天然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政府鼓励当地居民种植高价值的药材,以改善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这些措施使得这片曾被人们畏惧的死亡禁地转变为了一个风景秀丽、经济繁荣的旅游胜地,彻底摆脱了过去“吃人不吐骨头”的惨烈形象。

5 阅读:1303

遥知文史

简介:未来可期 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