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萧克镇上将”,却没有“粟裕镇大将”一说?因为镇不住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5-13 23:13:05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59名少将。其中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而萧克上将则名列57位上将的第一位。从这时起,坊间便流行起了“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

严格地说起来,自1955年评衔以来,中央从没有说过“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句话,官方也从来没有认可过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多见过民间的军迷群体,是对粟裕和萧克两位将军的尊重与褒扬。

在27位上将中,萧克的资历最老,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最高。很多上将原来都是萧克的老部下,因此对萧克也十分尊重,很多人见到萧克都会主动敬礼,这也许就是“萧克镇上将”这一说法的由来。

相比“萧克镇上将”这一说法,确很少有人承认“粟裕镇大将”的说法。虽然粟裕大将的战功堪称元帅级别,又在十位大将中排名第一,但却很少有人认同“粟裕镇大将”这一说法,这是为何呢?

一、

1951年7 月,中美双方在开城举行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美方首席谈判代表为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中方首席谈判代表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虽然两人在军队的职务都差不多,但解放军没有军衔,因此美方代表在气势上便有了压我们一头的感觉。我方代表团都认识到了没有军衔,同外军打交道确实不甚方便。

在得知这种情况后,彭总在1951年国庆节期间给毛泽东发去了一封电报,提出在人民解放军中实行军衔制是大局和方向,必须搞。

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后,毛泽东非常重视。因为如果设立军衔,既可以照顾老干部的资历、功绩,保证其待遇,同时激励新人,给他们以发展的机会。于是中央决定由彭德怀与罗荣桓一起负责军衔评定的具体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实施军衔制的帷幕由此被徐徐拉开。

在授衔的最初提名方案中,毛泽东是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是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也都在大将的授勋名单之列。可毛泽东看到这一方案后,坚持不要大元帅军衔。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公开地说:“你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毛泽东发言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纷纷表态,表示自己也不参与评衔。他们的高风亮节,也让全军干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同时也解决了评衔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矛盾。

在此次大授衔中,大将的编制军衔标准是对应“一级军区司令员及相当于该职务者”。当时对于大将人选有三个方案,即10人、15人、22人。与最终的10人相比,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等人都曾出现在拟授大将的名单之中。最终综合考量这些人的资历、威望和战功之后,最终确定了十位大将。

在十位大将中,粟裕的军衔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许多人认为,粟裕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不光是党内军内,就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也持这种认识,向中央建议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其实中央最早也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在中南海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但粟裕本人却坚决不同意评自己为元帅。他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面对粟裕的这种谦让,毛泽东十分感慨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粟裕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

二、

从毛泽东的话里可以看出,粟裕名列第一大将,主要是靠战功和他的人格魅力。如果单论战功,粟裕绝对没问题,可授大将军衔不仅仅只看战功,还要充分考量资历和历史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粟裕其实并不占优势。

在十位大将中,出生于1907年的粟裕算是比较年轻的。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时,粟裕仅仅是位班长。而同一时期,张云逸大将是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徐海东则是鄂东警卫第 2 团的团长。相比这些老前辈,粟裕在资历上毫不占优势,怎么可能“镇”得住这些老前辈呢?

在粟裕出生的第二年,16岁的张云逸,便怀着从军救国的愿望,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接受了严格而正规的军事训练。

正是在陆军小学,张云逸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孙中山在广州领导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张云逸进入广东陆军速成中学学习,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等职。

1926年,张云逸参加北伐。由于作战勇敢,他很快便升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第4军中的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教育了张云逸。1926年11月,张云逸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一次蒋桂战争结束后,俞作柏就任广西省主席。根据党的指示,张云逸来到广西,出任警备第4大队的大队长。

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张云逸将广西省军械库里存放的枪支弹药秘密运到右江,并于1929年12月11日,和邓小平、韦拔群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成立了红7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

1931年7月,张云逸率领红7军来到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会师。随后,红7军被编入红3军团,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云逸被任命为新四军参谋长。随后他在福建联络了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多支游击队,将他们从福建带到安徽,组建出了新四军第3支队。

为贯彻中央发展江北、迅速打开皖东抗战局面的指示,1939年5月,新四军成立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为前委书记,统辖江北的新四军和江北游击纵队。

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张云逸根据中央指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他先后击溃了进攻江北指挥部的李本一、颜仁毅等国民党主力,同时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甚至抽出兵力,支援了陈、粟指挥的黄桥战役。

皖南事变后,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命张云逸为副军长,并主持新四军第2师的工作。在张云逸的领导下,新四军第2师同日、伪、顽进行了多次战斗,被称为“百战将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云逸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在莱芜战役中,张云逸领导地方武装,向胶济线展开破袭战,同时组织10万民兵,对铁路连续大破袭,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军的交通,为主力部队迅速分割歼敌创造了条件。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700多万人参加了支前工作,将8.5亿斤粮食及大量的作战物资运送到前线。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平均每天运出粮食300万斤,极大地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9月,中央任命张云逸为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广西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负责广西剿匪工作。

当时广西的土匪极为猖獗,他们同白崇禧集团残部相互勾结,对新生的中国政权进行破坏和颠覆。

张云逸主政广西后,及时确立了“清剿匪特,巩固治安,发动群众”的中心任务。从1949年10月到1951年8月,广西共剿灭匪特47万余人,用短短两年便完全取得了剿匪斗争的伟大胜利。

三、

说完张云逸,咱们再说说另一位粟裕同样“镇”不住的大将——徐海东。

徐海东是湖北人,祖上 6 代以烧陶为业,生活十分艰难。1925年,25岁的徐海东在家乡加入共产党,第二年在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成了叶挺独立团的一名代理排长,并随同叶挺一起参加了北伐。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海东受组织派遣,返回黄陂老家筹建农民武装。很快,他便发展出了 一支30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并率队伍参加了黄麻起义。

1930 年3 月,中共鄂豫边特委成立后,徐海东升任红4军12师36团团长。次年,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围剿”,徐海东指挥红36 团,在豆腐店成功地将敌第 2 师、第12 师、第 75 师、第 76 师共 20 个团牢牢地阻拦在红军的防线之外。

在接下来的3 个昼夜里,红36团打退了国民党军的 20 多次进攻,一支坚持到主力部队的到来,将敌人成功击退。战斗结束后,敌指挥官感叹 :“红军不但会打游击战,正规战也让我们领教了!”

1934 年 4 月,红 25 军与红 28军在商城会师后,两军合编组成红 25军,徐海东出任军长。此后,徐海东率红 25 军在鄂豫皖大地上顽强抗击敌人,并参与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

1935年7月,红25军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徐海东建议红25军西进甘肃,牵制敌人,迎接中央北上。随后红25军一路西进,接连进行了多场战斗,有力地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敌人。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合编为红 15 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团共达 7000 多人。

在陕北,徐海东从敌人的报纸上得到了“毛匪流窜固源、西峰镇等地骚扰”的消息。徐海东于是主动出击,在劳山、张村驿等地歼灭敌人两个师,有力地保护了中央红军的北上通道。

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徐海东得知中央红军物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连御寒的冬装和口粮都无法保证,于是拿出自己的家底,给中央红军送云5000块大洋。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央红军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是徐海东借的5000元钱,帮了革命的大忙!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和晋东南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战斗。

1938年6月,徐海东在指挥町店战斗时,由于日夜操劳,在战场病倒,不得不返回延安疗养。医生给他检查后吃惊地发现,徐海东居然有17 个枪眼!

徐海东身在病床,心在战场。只要身体允许,他都要让人将中央的文件和战报念给自己听,或者打电话询问战况。医生担心他劳累会加重病情,劝他注意休息,可他总是说 :“一个共产党员不停止呼吸,就要为党工作,不为党工作,是耻辱,不配做共产党员!”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徐海东从1940年起便没有直接指挥过重要战役,但党和人民都没有忘记他。1955年周恩来到大连看望休养的徐海东,宣布中央将授予他大将军衔的消息后,徐海东拒绝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太高,我受之有愧啊!”周恩来安慰道:“海东同志,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

四、

相比张云逸、徐海东两位大将,红军时期的粟裕,不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无法与上述两位大将相提并论,更谈不上“镇”住大位大将了。比如张云逸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老上级。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职务上超过张云逸。

除去张、徐两位,粟裕与其他大将相比,资历上也不占优。比如萧劲光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五、七军团的政委,地位明显高于最高只担任过红七军团参谋长的粟裕;更不用说王树声这种方面军的副司令员了。因此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粟裕每次见到张云逸和徐海东这些大将,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从来没有用职务去压制对方。所以说“粟裕镇大将”这一说法,只是民间一些人臆想出来的,既无证据,也不妥当。

粟裕是个十分谦逊的人,这一点在他和陈毅搭档时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毛泽东要求华野“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但粟裕一直十分尊重陈毅,多次表示:“现在中央、陈毅同志要我担负这个重责,我决心竭尽全力挑起这副担子,使陈毅同志用更多的力量抓全局。”

在华野工作过的人都知道,粟裕一直把陈毅看成是上级,还常对人说:自己长期在陈毅领导下工作,心情是舒畅的。做一对好搭档,首要的是要讲党性。有党性,就会有协力同心干事业的基础。

以粟裕的为人来看,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镇”住其他大将。正如他写的那首诗一样:“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这首诗,正是粟裕的的人生写照。

参考资料:

中新网:《像陈毅、粟裕那样做一对好搭档》

新华网:《“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授衔的真相》

26 阅读:15859
评论列表
  • 2024-05-17 23:34

    粟裕镇大将还是稳稳的!

  • 大海 23
    2024-05-16 00:00

    大将里陈庚大将资历一样也牛得一逼。。

    国服喷子 回复:
    陈大将红军时期好像只当过师长,后面去搞特科去了。相比其他大将,他职务不高的。
    用户18xxx66 回复:
    师长是不算高,但在31年又有几个师长。
  • 2024-05-22 22:16

    后来资料都说了中央没说过给栗裕元帅一说法,解释过,井冈山时期,红軍时期,他职位低!

  • 2024-06-04 16:21

    其实把大将这一块一个张云逸,其他人都无话可说,大将军衔,元帅待遇

  • 2024-05-20 10:59

    瞎扯如果按解放战争功绩,那么第一元帅不得林?授衔基本就是按红改编3师后北上抗日的框架,陈粟能出头就是意外,叶项要是还在,一切难说。这时期的大佬只要不战死,病死,自己作死,后面能授衔的那个不名声赫赫。

  • 2024-05-26 16:27

    粟裕绝对镇得住大将,连陈赓都服粟裕。萧克镇不住上将。

  • 2024-05-29 15:04

    瞎编的成分太多!!!

  • 2024-05-21 23:42

    镇不住陈庚将军吧,主要是资历这块他没陈庚老,还有徐海东大将

    daniel 回复:
    还有张云逸呢
    一颗痣 回复:
    黄克诚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