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驱”代替舰的失败 催生出新型过渡舰 与姊舰完全不同的「白露」有何特殊

钢铁咆哮俱往昔 2024-05-06 13:11:24

由前文《初春型》可知,在“特驱”预算不足及《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下,作为1400吨级“准特驱”的「初春」型,其上台建造成了日本驱逐舰史上最为失败的作品。

「初春」型2号舰【子日】,公试前的全装备照片,公试后立即着手改造

上层建筑过重导致的复原力差,采用大量新工艺导致的强度不足,缩小后的舰体却要与前型保持甚至更强的武备致使平衡性减弱,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改造后的「初春」型比“特驱”还重但攻击力却不如前者,海军看重的航速和航程均弱于「吹雪」型,航速甚至降至33.3节,在建造了6艘后戛然而止。虽然在之后的太平洋战场「初春」型异常活跃,大部分都苟到了44年以后,但那不过是运气罢了。

「初春」型和「有明」型的失败,导致了本文的主角,两代丸补计划的主力驱逐舰——「白露」型的诞生。

「初春」型4号舰【初霜】,最终苟到战后于49年拆卸

「白露」型的列入计划…………………………

「白露」型是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下的产物,属于日本海军造舰计划第一批“丸一计划案”(1931计划,日昭和六~十一年)中的6艘,以及“丸二计划案”(1934年计划,日昭和九~十二年)中的4艘。当然这是作为后来者回顾的历史看法,但当时并不存在「白露」型一说,而是作为“丸一”中的「初春」型12艘及后来的“丸二”中「朝潮」型14艘。这26艘计划内舰只被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划分成了:

「初春」型4艘;

「有明」型2艘(「初春改」型);

「白露」型10艘;

「朝潮」型10艘;

5号舰【春雨】,舰艏及舰舯加装了对空机枪

「白露」型占据了「初春」型的6艘配额和「朝潮」型的4艘配额,因此,在“丸二计划”中的后4艘「白露」型受到昭和10年/1935年的“第四舰队事件”影响,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进行了针对舰体强度进行了优化,因此从【海风】起也被非正式的称为「白露改」型。

「白露」型,共建造10艘:

【白露】、【时雨】、【村雨】

【夕立】、【春雨】、【五月雨】

【海风】、【山风】、【江风】

【凉风】

「白露」型的建造舾装指标

「白露」型的诞生…………………………

「白露」型之所以能单独定型从时间上看也是一种巧合。「初春」型的5号舰【有明】的开工日期是昭和八年~1933年1月14日,【夕暮】是4月9日,【白露】是11月14日。而「初春」型的2号舰【子日】在昭和八年~1933年8月进行了公试,「初春」型的问题首次暴露就是在这个时候。

“友鹤事件”的主角「千鸟」级鱼雷艇【友鹤】

而且“友鹤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昭和九年~1934年3月12日,这是【白露】开工4个月后发生的时候,这个期间的【白露】应该是与【夕暮】同样的舰体设计之外又加上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双联装炮3座装配的武装。

1945年在大西岛再次被美军击沉的【友鹤】

换句话说,【夕暮】在轮机等设备已安装的情况下要重来已经来不及了,但是【白露】是刚开工后的第4个月,正好处在可重新改造的极限边缘。如果开工日期再早一点的话,【白露】也有可能属于「初春」型或「有明」型了。

「白露」型的设计建造…………………………

鉴于「初春」型适航性太差的问题,以及海军迫切想要让新研制成功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器上舰的需求,改造后的「初春」型7号舰【白露】将以新型号的身份登场。新的「白露」型针对适航性这一方面做了重新的设计,船体重心尽可能的降低。

「白露」型刚刚完成时的线图

取消了罗针舰桥上集中的炮术指挥室和鱼雷指挥室,取而代之的是带3M测距仪的九四式方尾盘射击指挥塔,

增加了舰体及甲板装甲厚度,开启了驱逐舰使用DS合金钢的先河。越靠后上船台的舰只,DS合金钢使用的范围越广,并且广泛的使用焊接工艺建造舰体(舰体强度有极大的隐患)。

攻击力方面,权衡了「初春」型3×3联装610mm鱼雷发射器的利弊,海军决定采用能短时间内爆发两次攻击的2×4联装610mm鱼雷发射器,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座鱼雷发射器太占地方了。也正是从这一时候起,日本的后继驱逐舰除了【岛风】外,全部采用的都是四联装鱼雷发射器。

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器有三个型号,「白露」一型就使用过其中两种型号。一型最早,主要装备于巡洋舰上,全部靠人力完成鱼雷角度的旋转,完全没有机械助力的情况下可以做到25秒旋转一周。二型已经有完整防护盾及独立的指挥仪,使用气动助力,主要装配于本文主角及以后的驱逐舰上;三型则是减重、提高发射效率后为重雷击巡洋舰准备的。

「白露」型主要装备的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器二型

「初春」型就是在破坏了「吹雪」型的美感上拼命堆砌武备,造成2号烟囱右移;各鱼雷发射器不在同一高度、同一轴线;鱼雷再填装置或倾斜或垂直,位于左舷、右舷、轴线情况都存在,综上各种弊端造成了「初春」型的失败。

白露型重新设计了鱼雷再装填装置的位置,巧妙的平衡了装填时间和平衡性问题。

「白露」型的重新设计则完全针对的就是平衡问题,在确定采用2×4联装鱼雷发射器后,将1号鱼雷再装填装置分别设计到2号烟囱的两侧各两枚,使其能回归到舰体轴线上来,2号鱼雷再装填装置也沿轴线布置,虽然造成后桅移向了右舷但显然比前型设计要合理的多。

在非官方记录中曾记载在开发阶段,造兵部承诺将控制新鱼雷发射器与原三联装鱼雷发射器重量相同。但最终在各种努力下,新型四联装鱼雷发射器依旧比三联装的重4吨,因此「有明」型是不可能布置新型鱼雷发射器的,只能搭载在新型的「白露」型上。

主炮和前型一样是127mm单装炮1座、双联装2座共5门。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认为仰角达75°的B型双联装主炮其重要性与重量不成正比,因此改为采用轻量化设计,最大仰角55°的新式C型主炮。

其中单装炮的记载比较杂乱,一种是将仰角75°的A型改一主炮改为40°,另一种是搭载了仰角限制为40°的B型主炮。而B型单装炮是否存在还有待商榷,至少在首舰【白露】上是A型改一主炮,但仅从外观上看,【白露】之后B型主炮搭载的流言则很多。

B型和C型主炮的示意图

而双联装主炮的搭载【夕立】是个特殊的存在,只有她的双联装主炮流传着是B型改二或B型改三的说法,来源上两座炮塔是从【友鹤】的姊妹舰【真鹤】、【初雁】上拆下的,的从外观上看也确实是B型炮(炮塔后部接近圆型),但是B型改二和B型改三是根据内部构造的不同而分类的,具体是那种就不得而知了。除了【夕立】以外其他姊妹舰都搭载的是C型主炮。

第三次萨沃岛海战毁誉参半的明星,poi酱!啊不对是4号舰【夕立】

「白露」型初期仍搭载的是2×40mm毘式机关炮,但在以减重为首要任务的原则下,从【海风】起改为搭载2台13mm机枪。

反潜攻击力在「白露」型上也得到了加强,从前型一座九四式深水炸弹投射机和深弹装填台的配置改为两座,攻击力成倍提升,相应的取消了舰尾侧舷的手动投弹台。

「白露」型的问题与隐患…………………………

当然在海军条约的限制下「白露」型依然不是IJN的理想舰,尤其航速和航程两个指标使海军很不满意。

续航方面,以18节/4000海里的续航指标来看,甚至还不如“特驱”的4500海里续航,而以所有海域作战的水雷战队来衡量,这个数字是不能接受的。当然,实际续航约为5000海里,当然这是在后期实际使用中发现的。

航速方面,34节绝对对于驱逐舰来说绝对称不上快速,尤其在随之而来的复原工程后,航速的下降大大更强化了这个缺点。「白露」型设计的初衷之一就是优化「初春」型改造后失去的雷击能力和航速,所以航速较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设计初衷是重新优化复原性极差的问题,因此过分追求了甲板上层建筑的轻量化,以及加厚舰底外板降低重心的设计,这造成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强度不足。这个隐形炸弹直到“第四舰队事件”的发生才暴露出来。

在“第四舰队事件”发生时,“丸1计划”中的6艘已经下水,舾装中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白露」型的强度自然也不能避免被重新审视。「白露」型设计紧凑平衡,但要保持1500T级的排水量和降低重心的目标,轻量化是必要的,但在台风天进行高海况演习显然在设计阶段是没有预料到的。采用焊接工艺的舰只在这次时间中受损尤为严重,「白露」型的建造工作也不可避免中断,和许多舰只重新进行强度修复工程。

写在最后…………………………

因为追加了强度修复工程,「白露」型从初次下水的1680吨排水量升至公试时的2075吨,这时的「白露」已经超过设计指标25%,而且性能相比1600吨级的“特驱”还尚有不及。增重了的「白露」与改造后1700吨级的「初春」型、「有明」型一直对各国隐瞒了其真实的排水量,结合下一级本就冲着严重超过条约限制的「朝潮」型,整个海军条约期间日本实际建造的驱逐舰没有一艘符合《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限制。

0 阅读:41

钢铁咆哮俱往昔

简介:愿与君共探古今战事,更愿今天下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