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首届春晚开播,29岁的游本昌登台献艺,却因太饿晕倒在现场

史说新读 2024-01-18 10:51:19

近日,电视剧《繁华》的热播,让我们再次被游本昌老师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不仅如此,游老在90岁高龄还能有这份精气神儿,就让人不由得佩服加心生羡慕。

不过,应该很少人知道,在游老从艺的几十年中,也曾发生过一次“演出事故”,那是在1962年,当年的游老29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而发生事故的地点,则是在第一届春晚的现场。

一、“第一届春晚”

说到第一届春晚,有人肯定会说,首届春晚不是在1983年吗?怎么会说在1962年就已经有春晚了呢?

实际上,1983年的春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春晚正式开办,而早在1979年的除夕,央视就举办了“迎新春文艺晚会”,当年晚会的导演为邓在军与杨洁,而晚会的形式,则采用了茶座和交谊舞相结合的方式。

之后,在1981年的春节前夕,央视与广州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这次的节目相对79年要更多更丰富,在当年引起了不错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在1983年,央视春晚正式开办,并自此成为中国人过春节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

由于前两场春晚在知名度上没有83年春晚的知名度更高,加上播出范围有限等因素,所以,就有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83年春晚是第一届春晚。

而在1979年之前,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春晚的雏形,而这个时间,就要追溯到1961年了,并且,还要提到周恩来总理。

春晚和周总理怎么会有关系呢?我们慢慢来说。

1961年的6月份,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文艺界极为重要,并且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会议的名字,叫做“新侨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宣部、文化部两大部门,在北京的新侨饭店召开的一次面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的创作会议,会议上,周总理做出强调:“文艺工作要民主,要符合艺术规律”。

同时他还提出,文艺工作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会议最后,周总理特意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去创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总理的鼓励和肯定,让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充满了干劲,而作为新中国的首家电视台,即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1958年首播),当即就行动了起来。

在台里几位领导经过商议之后,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最终,通过了一项关于创办一期主题“轻松愉快”节目的决议。

而在具体的想法上,当时台里几位领导决定,要办一场相声晚会,目的就是让大家笑起来,也正是因为晚会的主题是让大家笑,所以干脆就把这场晚会的名字,定为“笑的晚会”。

并且,大家行动效率非常之高,在当年的8月30日这天,第一场“笑的晚会”便在台里二楼的大播送室正式播出。

虽然是首次尝试,但这场晚会的反响热烈,晚会后仅观众来信就收到一百多封,均是对晚会提出表扬的,不少人纷纷建议再办一场。

有人会说,一百多封观众来信算什么多啊,要知道当时可是1961年,有条件看电视的人能有多少?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有一百多位观众来信,足以说明这场晚会办的非常不错。

而之后,台里的领导鉴于反响不错,加上不少观众建议再办,所以经过台领导的商议,最终决定在1962年的春节前再办一次。

就这样,在经过挑选演员、筛选节目等多项精心准备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春晚”,便在1962年的年末正式开播。

二、有限条件下的无限创意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5、60年代时,我们国家真的有电视台吗?实际上还真的有。

早在1954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个年头,毛主席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中国要办电视”。

而我们都知道,如今随处可见的电视,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确实一件大难事,不仅没有技术,同时还缺乏设备。

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数年的筹备与学习,终于在1958年,我国的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当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电视信号试播成功,而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首次试播后,在当年的9月2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正式播出,而在最开始播出时,电视台的节目并不多,每周仅播出四次(二、四、六、日)。

到了1960年元旦,节目播出频次增加为每周八次,并且在节目形式上,也增加了除新闻之外的知识、娱乐等节目。

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电视台在技术上远远不如现代,而在首届春晚(笑的晚会)播出时,就体现了这一点。

当时,晚会的开屏是满屏的折扇,而由于没有特效技术的加持,又想达到这种效果,导演组就将一把折扇紧紧的贴在镜头上,随后再人工慢慢合起来,以便达到满屏折扇的效果。

待到折扇合起来后,演出便正式开始了。

这次晚会的最大特色,就是第一次将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搬上了屏幕,不仅如此,当时导演组还创意性的在观众席上摆了几张大圆桌,让演员和观众均坐在桌子旁,这么一来,演员站起来就可以表演,坐下去就成了观众。

这种形式,在1983年的央视春晚得到了再现。

还有,这次晚会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把之前一直固定在舞台前的摄像机,摆放在了圆桌中间的空地上,同时增加了几部游动摄像机,不停的在观众席之间移动。

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就是既能跟拍节目,同时还可以把观众的反应全部拍进去,而这些亮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新颖的,同样在1983年央视春晚上得到了再现。

至于当晚的节目,用现在的目光来看,依旧是十分精彩。

第一个出场的,是来自北京人艺的方琯德先生,而紧随他之后的则是马季与郭全宝两位先生合说的相声《笑一笑》,另外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先生也在这次晚会上登台献艺。

尽管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受限,远没有现代五花八门的高科技手段,但是,演员们忘我欺辱投入的演出,不仅引的现场的观众哈哈大笑,同时也令电视机前的观众乐的合不拢嘴。

所以,这第二次的“笑的晚会”,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届春晚,同样大获成功,晚会后好评如潮,因此,也让台里的领导有了办第三次的想法。

三、为演出而被饿晕的游老

说到游老,很多人对他的作品都比较熟悉,尤其是他饰演的济公这个角色,不过,要说游老的人生经历,怕是有不少人不太了解。

实际上,游老在很早就投身到了艺术事业。

游老出生于1933年,在1951年高中毕业后,便被南京文联推荐,进入了南京文工团工作,这一年他18岁。

次年,即1952年,游老随南京文工团调任至上海华东人民艺术剧院,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学习,在这里,他对演员这个工作有了进一步且系统的认识,并在表演上得到了精进。

四年学习,游老于1956年毕业,而毕业之后,他便被分配至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

中央实验话剧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院团,而如今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其前身之一,便是中央实验话剧院。

所以说,当时能进入这里工作的演员,均是在演绎上表现极为突出的优秀人才。

也正是在这里工作期间,游老有幸与同事一起,参加了“笑的晚会”的播出,只不过在播出期间,他意外的出了一次“演出事故”。

什么事故呢?很简单,就是他在演出现场晕倒了,而晕倒的原因则是饿的。

游老多年后曾接受过一次采访,在采访中他回忆起了此事,当时他就说,在演出前后,工作强度很大,加上吃饭也不及时,而一心扑在演出上的他,在晚会现场就突然感到眼前一黑,随即就晕倒在地。

由于晕倒的突然,还导致他脑袋磕在了硬物上受了伤。

好在同事发现的及时,赶紧将他送到了医院,最终脑袋上缝了几针又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方才无大碍。

不得不说,当时的演员在工作上真的是极为投入和忘我,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游老如今精湛的演技。

而游老的这个“小意外”,在当时并没有影响到晚会播出的继续,台上的演员在投以关心的同时,都没敢放松自己,而是继续专注的演出,最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笑声连连的晚会。

这个经历,只不过是游老几十年演艺生涯中的一个小小浪花,从当年话剧院的一名年轻人,到如今名满天下的游老,他的艺术之路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认真和锲而不舍,以及对艺术和自身的高标准高要求,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学习。

1 阅读:47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