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你的孩子不是学不好,而是缺乏学习内驱力,没有成长思维

棠妈育儿成长 2024-04-25 16:50:27

流传在学生圈有一句很火的话叫:“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虽然是孩子们的调侃,但其实他们是在说:“学习这件事,我是被迫的。”

学习好的孩子普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觉,自觉写作业,自主预习,自主探索。

学习不好的孩子也有共性,基本都得靠父母“催促”,父母不看着,孩子永远不会主动学习。结果往往是父母累得身心俱疲,孩子还讨厌学习,讨厌父母。

要知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家长负责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就行,当人自愿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再大的困难也是有意思的挑战,是享受的,而不是碍人的阻碍,是让人烦躁的。

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只盯孩子的成绩,给孩子买很多辅导资料,报很多辅导班,更要强调孩子的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内驱力大概分2种:

第一种是外在动机:为了寻求奖励或者避免惩罚产生的动机;

第二种是内在动机:主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做的更好的内在需求。

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家长们可谓大显神通,有些人说:“骂一顿,打一顿”就听话老实了,立马就去学习,效果立竿见影,但就是有点费妈,不骂不学习。

有些家长觉得打骂孩子不好,那我们就哄着学,你考了100分,我就奖励你100块,孩子越来越会讨价还价,不奖励不学习。

这些方法见效快,但是保质期短,且副作用大。

过多的监管或奖励机制反而破坏孩子内在动机的生成,孩子可能只是怕被打骂或者单纯是对奖励感兴趣,并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一旦外力失效,或者孩子长大开始叛逆,打骂不再奏效,魔法就失效了,孩子和父母之间还会发生很大的冲突。

帮助孩子激发内在动机,才是长远有效的,越小引导效果越好,基础打牢了,大了基本就不需要父母操心了,很多学霸家长说:“我家孩子基本不用操心”,真的不是在凡尔赛,而是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用力了。

爱人如养花,育儿如种树,土壤和养护同样重要, 树长得直,长得快,要成材,小树时就要修剪旁枝末节。

《终身成长》一书中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后天的努力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一旦遇到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他们就会马上放弃。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自我否定。

激发内在动机第一步就是从改变思维开始,3个方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方法一: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你的思维和观点对孩子至关重要。

小米的孩子上二年级,有一次数学只考了59分,而班里大多数人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看到这个成绩她特别生气,她觉得孩子一定是没有用心,忍不住对孩子发泄一通:“我给你花那么多钱上辅导班,钱都花到狗肚子里去了,一点进步都没有,别人考90分,你考60分,真不知道你脑子里都装的啥,蠢的我都没脸见人。”

小米妈妈的话十分有代表性,这是我们在面对事与愿违的情况下,经常脱口而出的话语,一顿抱怨,给孩子贴标签。但这样的话对孩子而言却是极大的伤害:

孩子会认为:“我是不是真的笨,怎么都不会学好;”、“妈妈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我”……

如果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这样和孩子去沟通问题:

第一句:我看到……

客观的描述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和细节,只是描述事实,而不带评价,就事论事。

第二句:对于这个成绩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是哪方面的失误?

关注孩子的心里,并且引导孩子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加强?下次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

第三句: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

让孩子感受到,遇到问题不要怕,如果他需要帮助,爸妈一直都在。

当我们调整我们的思维,不再只盯着结果分数,而是对过程有更多的思考,孩子也会去主动思考自己的失误点。

方法二:强调努力,而不是聪明

卡罗尔·德威克有一个长达10年的“成长性思维实验”,追踪纽约20所学校里400名学生,只是简单一句不同的夸奖方式(一组表扬智商、一组鼓励努力)。

研究得出:“被称赞智力的孩子,为了取得好成绩,甚至会在测试中选择作弊和撒谎。”

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很多家长夸孩子特别喜欢夸:“你真聪明。”如果你只夸孩子聪明,孩子就会觉得他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聪明,为了保持“聪明”,他们拒绝挑战更难的事情,拒绝学习新知识,他们会认为能力无法改变,都是天赋使然。

如果你跟孩子强调努力,能力可以提升,孩子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把“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太有天赋了。”改成“你通过……完成了……”,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通过努力所有困难都会得到解决。

方法三: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评价一个孩子太容易了,语言伤害伤人于无形。当你张口就给孩子贴上“你真笨”、“你不听话”、“没办法,他就是这个样子,我改变不了他”等各种各样的标签。

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内向;

孩子逢人就打招呼,就是自来熟,开朗;

孩子考试不及格,就是笨;

孩子成绩好,就是聪明;

我们经常把对事情的评价上升到孩子本人,但评判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但是对孩子行为的评判我们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努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学习太累想放弃时,感觉自己没有别人好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关注到每一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为什么没做好,为什么不行?坦诚和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并不是我们不行,只是没有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而已,而努力去尝试,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获得成功时,我们也不要只是敷衍的夸孩子聪明,要培养成长型思维,就要告诉孩子努力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以挑战的思维看待问题,只要舍得付出,动脑筋、想办法,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一旦形成,就会激发内驱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未来就会拥有无限可能。

0 阅读:153

棠妈育儿成长

简介: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