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赛买讲育儿 2023-03-08 14:40:10

1929年,沈阳东北军大帅府内,张学良正为要不要杀杨宇霆的事犹豫不决,他顺手摸出一块银元,向空中连掷三次,结果都是袁大头朝上。他仰天长叹道:“杨贼此番必死矣!”

夫人于凤至不愿他杀人,执意让他再掷一回,张学良重新将银元向空中掷去,这次前两回都是袁头朝下,他向父亲的灵位叩了三个头后,屏住呼吸最后一掷!

待银元哐当落地转了数圈停稳后,二人定睛一看,又是袁头朝下,张学良坚定地说:“天意如此,你不必再阻拦了。”于凤至知道不能阻拦他杀人,马上就哭出声来。

正是这一出掷银元杀要员的插曲,以及杨、常被杀后无人可用的局面,让张学良晚年后悔不已,慨叹:“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杨宇霆是谁?他为何如此重要,闹得全国都替他惋惜?张学良又为什么非要杀掉他呢?

“东北小诸葛”

1929年1月,张学良命人在老虎厅(此厅因陈列两具汤玉麟赠送的老虎标本而得名)枪杀了名噪一时的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

由于这件事是张学良几乎没有跟任何人商量,仅有少数人参与的擅杀行为。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名是否确凿?这件问题在此后许多年,后人对其评价仍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即使是张学良本人,在杀杨、常的前后心态也是迥然。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难耐的时刻。在接到日本军队开始攻城的消息时,张学良还正在北京听戏,他给部下下达了死命令:不准抵抗。

接到命令的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立刻火急火燎地把命令传达给部队,甚至说出了难得的无耻之言:“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

没过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于日本铁蹄之下,张作霖苦心孤诣给儿子张学良打下的江山没几年就被他丢了个干净。

事变发生本就突然,上级又下令收缴枪械,任东北军人再多也是任人宰割。那位下达命令的参谋长荣臻,之后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成为伪河北省长,汉奸罪名算是坐了实。

日军占领沈阳之后,迅速卷兵北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三千万父老,几千里江山瞬间沦入侵略者之手。

这悲惨结局给张学良带来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危机,让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备受争议。

然而当时的国人除了痛骂张学良不抵抗之外,余下的评论就是为一位已经过世的人物惋惜了,他就是杨宇霆,奉系军阀的小诸葛。

这位让国人为之惋惜的小诸葛,他的发迹要从帮助张作霖推倒“三座大山”说起。

杨宇霆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自小就很聪明,在辛亥革命前一年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院毕业。在辛亥革命后经同学徐树铮推荐成为张作霖的谋士。

当时东北还部分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杨宇霆施展手段,联合冯德麟赶跑了袁世凯派驻东北的段芝贵,让张作霖如愿以偿成为奉天省督军,掌握了东北的权。

之后杨宇霆又给奉系做了一件大事。1917年,各系军阀明争暗斗,杨宇霆正巧得到军阀冯国璋运送军备的情报。

他派部队到秦皇岛直接抢劫了冯国璋贷款买来的一大批军械,这就是民国历史上有名的“秦皇岛截械”事件。

这批装备是冯国璋从外国借款买来的,清一色的现代化军械,准备装备给手下即将成立的四个装甲师,结果被张作霖手下的人给截了。

张作霖则用这套军械武装了七个旅,实力大增,再加上之后的努力,他一跃成为北洋军阀队伍中的几大势力之一。杨宇霆实功不可没。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部队全线溃败,撤回关外,眼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张作霖启用杨宇霆,让他担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的负责人,整顿军纪。

在杨宇霆采用国外方法练兵,还提拔新式军官,没几年整个奉系部队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很快杨宇霆的努力在战场上得到验证,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一举攻破山海关,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宠信到达了巅峰。

除了在战场之外,杨宇霆更是管理和外交的多面手。杨宇霆在东北当的第一个大官就是东三省兵工厂的厂长,这个官职他一直干到了被张学良枪杀为止,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和杨宇霆的不可替代。

他刚刚到任时,东北兵工厂还只是个小厂,但在杨宇霆的大力整顿之下,东三省陆军兵工厂一度成为全国产量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兵工厂,聘请的不只有中国技师、还有许多日、德等国家的外国工程师。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匆忙撤出,兵工厂的武器装备未及全部带走,光落在日军手中的枪支就有50万支左右,可见这座兵工厂的产能之强。

杨宇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日本人的内情、政界、军界有很深入的了解。当时东北夹在日本和德国之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两个国家都对东北虎视眈眈。

而张作霖能长期在各方势力中间斡旋,保持自己的势力,很大程度上都要靠杨宇霆这个对日外交上的好手。

杨宇霆对日本人虚与委蛇、折冲樽俎,不断许诺以经济利益换取日本人支持,回头又不认账。

长此以往日本人也没从张作霖手里捞到什么便宜,日本驻东北关东军十分记恨杨宇霆,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张学良枪杀杨宇霆就是受到了日本人散播的舆论影响。

血溅老虎厅

军阀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害死时,张学良年仅27岁,在张作霖把兄弟张作相等老臣的扶持下接管大权,当上少帅。

然而许多从麻匪时期就跟他父亲出生入死,打下东北江山的元老重臣只是表面上拥戴他,私底下并不把他放在眼里,颇有“主少国疑”之势。

其中尤以杨宇霆、常荫槐两人表现得最为明显,两人在张作霖在世时就已经大权在握,是老帅用了一辈子的左膀右臂,地位崇高,根基深固。

这天是杨宇霆父亲杨老太爷的八十大寿,他在参议府大摆寿宴,邀请了各省军政要员。

就连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等关内的实力派都派代表前来祝寿。可谓是胜友如云,热闹非凡。

东北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也备了重礼,携夫人前往。让张副司令没想到的是,当他步入客厅时,竟然只有少数人离座起立,向张学良行礼欠身。

然而当杨宇霆步入客厅时,全场却是大呼小叫,一大帮人把他围了起来,谄媚地上谀词,全然不顾旁边的张学良。

此情此景,让张学良这个东北军副总司令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甚至于杨宇霆对张学良的态度竟和普通宾客无异,略作寒暄后就转身招呼别的宾客去了,连手也没握。

张学良和夫人均感脸上无光,气不打一处来,呆了不到一刻钟,便率队回了帅府。

正是这件事使此前尚犹豫不决、难以定夺的张学良最终下定了枪杀杨、常的决心。

夫人于凤至知道二人的重要性,苦心劝说丈夫,说起杨、常对张氏家族一直忠心不二,打天下时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还提及杨、常二人并无兵权,不能构成实质威胁。虽有取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条条陈来,可谓情真意切,难以辩驳。

殊不知张学良对杨、常的飞扬跋扈已容忍许久,并非一时之气。

夫人见丈夫终日为此事烦心不已,便设法劝慰道:“古人在遇难事时,常以卜决疑。不妨上一卦,听从天意吧!”

于是便有了开头张学良掷银元杀要员的一幕。

时隔三天,杨、常一起来见张学良,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他们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并取出早已拟就的公文让张学良签字批准。

两人以为还可以像往常一样拿捏小张司令,让他签下对自己有利的协议。

张学良虽然怒火中烧,却也没有拍桌子大喊大叫,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推托事关外交,且到了晚饭时间,提出饭后再议。杨宇霆就回府上吃饭去了。

杨、常走后,张学良立刻急召警务处长高纪毅等人,亲授杀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命令,还特地叮嘱:“他们身上都带着枪,要小心。”

高处长请示在何处执行,张说就在老虎厅会客室内执行。同时命人警卫帅府内外,只许人进来,不许人出去。

当晚,杨、常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杨宇霆一进屋就喊:“小六子,小六子。”张学良连忙从楼上下来,与二人一阵寒暄,丝毫未显露出杀意。

刚刚落座,一众卫士就破门而入将二人制服。

卫士连开数枪,结果了两人的性命,上演了血溅老虎厅的悲剧。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老帅当权的时候,都是奉系军团的重量级人物。这两个人都是张作霖器重、信任和依赖的得力干将,两人在张作霖时期,为奉系集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两个有利于东北的重量级人物,张学良为什么要将其处死呢?

功臣喋血,留待评说

第一,杨宇霆专断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让张学良无法容忍。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任,位高权重,平时除老帅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

张作霖倚重他的各方面管理和外交的能力,对他行为作风上的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杨专横更甚。

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杨不仅不稍加敛抑,还以父执自居,对张学良动辄训骂,凡事都自作主张,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

对待杨宇霆,张学良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第二,杨宇霆一直要扩充东三省兵工厂规模,让张学良感到担心。此前张学良一直以财政紧张为由推托。如今杨常沆瀣一气,杨宇霆表示常荫槐管理的铁路方面可以提供拨款,让张学良只管签字就行。

张学良他之前找常荫槐让铁路方面筹款补充军费,却被常一口回绝,如今杨宇霆要扩张兵工厂他却同意出钱,两人结党,不把他放在眼里,让张学良愈发忌惮。

第三,面对张学良发出的警告,杨、常不知悔改。张学良对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做法,心怀疑惧,既十分不满,也深感不安,他也常在杨、常面前表露这种心态。

然而杨宇霆聪明过人而智慧不足,继续不管不顾地进行越俎代庖的行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张学良杀杨宇霆,必定有“立威”和“失去干才”的结果。从张学良的角度来看,应该说他具有一个当权者所应具备的决策能力和狠辣的手腕,是有气魄的表现。

然而从杨宇霆的罪行来看,杨常二人虽有自取之道,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不走法制程序和手段就擅杀二人,先杀后判,正是其不自信的表现,他认为杨宇霆威胁到了他的地位,不杀不足以消除威胁,才出此下策。

杨宇霆死后,许多国人为之惋惜,近代文学家胡适1934年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如果尚在,东北三省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就结果影响来看,杀杨宇霆势必影响到东北局势的稳定,东北军内部少了一位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少了一位能理中和外的人才,让外来势力有可乘之机。

0 阅读:19

赛买讲育儿

简介: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