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卢宇光:为报救命之恩娶俄罗斯特种兵遗孀,后来怎样了

历史睿眼观 2024-05-01 11:43:04

“保护我的那个伞兵,就是我老婆的前夫。”

奔走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前线的中国记者卢宇光,在生命的危急时刻被一名俄罗斯特种兵舍身相救。

临终之前,特种兵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帮忙照顾自己的妻儿。

为了报恩,卢宇光不顾家人反对,娶了俄罗斯特种兵的遗孀,但这段跨国婚姻最终却以分手为结局。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今他们又过得怎么样了呢?

跨国情缘的曲折展开

身为一名战地记者,职业生涯总是与危险如影随形。

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的战火再次点燃,中国记者卢宇光前往前线,用文字记录战场时刻。

期间,卢宇光认识了俄罗斯士兵马克西姆。马克西姆乐观开朗,闲下来的时候,总会给卢宇光讲自己的妻子,她已经怀孕了,也许等他回去,就能和妻子、儿子团聚。

可命运没有眷顾这个俄罗斯士兵,在一次穿过前线时,车辆意外触雷,瞬间爆炸声震耳欲聋,车身支离破碎,弹片四处飞溅。

在这生死攸关之际,马克西姆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卢宇光。等到炮火声熄,卢宇光才看到,马克西姆已经被炸得神志不清。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用俄语和卢宇光说道:“卢,我请求你.......替我照顾我的家人。”

卢宇光知道,如果没有马克西姆,自己会命丧当场,他感恩于这位俄罗斯士兵,答应帮他照顾妻儿。

后来他四处寻找马克西姆家人的下落,终于在一年后找到了马克西姆的遗孀玛丽娜。

玛丽娜得知马克西姆的消息后,泪流满面,却拒绝了卢宇光的好意。

离开之前,卢宇光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有困难,一定要找我。”

上帝并没有眷顾这对可怜的母子,不久后,马克西姆的儿子吉尼斯身患重病。为了儿子的生命,玛丽娜无奈只能再次向卢宇光求助。

得知吉尼斯的病情后,卢宇光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他治病。

在这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卢宇光与一个仅见过两面的女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后,为给玛丽娜母子更好的生活,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战地记者的工作中。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他们的女儿卢安娜出生后不久,卢宇光与玛丽娜便决定离婚。

卢宇光却热爱自己的工作,可他的工作性质和特种兵无异,危险系数极高。而对玛丽娜来说,她已经失去过一次丈夫了,无法再承受第二次痛苦。

同时,两人在不同的国度、文化中长大,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不同,思想观念也不一致,感情基础薄弱,最终决定分道扬镳。

尽管离婚了,但卢宇光并未忘记自己的承诺,他按时寄送生活费给玛丽娜,并在生活中给予各种帮助。他尽可能参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大儿子随他来到中国,在哈尔滨大学完成了学业;小女儿则在云南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国内,两人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这段跨国情缘虽然曲折坎坷,但卢宇光始终信守承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从军人到记者

事实上,妻子不满的战地记者职业,正是卢宇光毕生所追求的。而他与之所以与记者结缘,还要从他的军旅经历说起。

1978年,卢宇光参军入伍,初入军营时,他随身携带了一套《水浒传》,军队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拿起了笔,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的处女作《站长夫人》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因文笔出众,被调任从事新闻工作。

后来他写的表扬稿引起了《海军报》编辑林道远的注意,他亲自前来采访。与林道远的接触让卢宇光有了成为“无冕之王”的野心。

后来,卢宇光真的成为了一名记者,并取名笔名“路远”,寓意不忘恩师林道远。他认为,男人应该先当兵,因为军队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经得起风浪。

卢宇光1987年退伍后,进入浙江人民电视台工作。他深入抗灾抢险第一线进行报道,以播音员的嗓音、对新闻的敏锐感以及军人的顽强意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然而,精通俄语的卢宇光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走出国门,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

1994年,卢宇光赴俄罗斯求学,1997年获得莫斯科莱蒙诺索夫大学新闻研究生学位。在俄罗斯期间,他先后在公共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工作。尽管卢宇光的声音并不悦耳,甚至有点啰嗦和结巴,但人们却愿意倾听他的报道。

并非仅仅因为他频繁地出现在事件的最前沿,而是因为他所撰写的报道中,深深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深情关注以及对战争与恐怖行为的深深痛恨。

他的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厌恶战争,痛恨恐怖行为,这种情感在他的字里行间流露无遗,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立场和态度。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时,卢宇光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前往俄罗斯。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他并没有放弃,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继续深造,并最终选择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在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卢宇光终于获得了前往战争前线报道的机会。从此,他的记者生涯与战场紧密相连,为我们带来了无数震撼人心的报道。

勇敢的记者生涯

卢宇光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视线中,就是因为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事件中独挑大梁,作为当场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华,为世人所瞩目。

2004年9月1日至3日那三天,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时,全球各地的记者纷纷涌向这里,竞相捕捉新闻。

2004年9月3日下午5时,随着解救人质的行动展开,卢宇光用他真实而略带紧张的声音,为亿万华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现场直播。

他在人质解救事件中的表现,不仅彰显了凤凰卫视一贯坚守的直播重大新闻、传播中国之声的宗旨,还在全球新闻大战中为凤凰卫视和华文媒体再添辉煌。

卢宇光的现场报道,更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战地新闻佳作。

事后,卢宇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战斗打响后,现场混乱不堪,记者们四处逃散。他突然发现,有身着便装的人向记者们开枪,这时他才意识到,劫持者已混入人群。

他回忆道,两名与他一同奔逃的外国记者不幸中弹,一死一伤。卢宇光自豪地表示,他是最早撤离现场且跑得最远的华人记者。

他利用人脉关系,在莫斯科抢得商务飞机座位,迅速赶往别斯兰。随后,他背着沉重的摄像器材,徒步跋涉26公里,最终在距人质现场仅百米之遥的地方设立了电视摄像机。

他连续坚守现场50多个小时,为观众带来第一手新闻报道,仅在疲惫不堪时,才在草地上稍事休息。

他的报道让华人观众目睹了中国人拍摄的电视新闻,聆听了中国记者现场的报道声音。

卢宇光的这一举动,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翻开了中国战地新闻史的新篇章。他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战地记者用生命铸就的新闻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卢宇光深知现场报道是记者的天职,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多次强调自己只是在尽记者的本分。

作为一名记录者,卢宇光常年在战火中探寻新闻线索,甚至在生死关头捕捉关键画面。他用笔和镜头客观记录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自1999年,卢宇光首次踏入车臣战场进行报道以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布车臣、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多个战场,累计采访次数超过四十余次。

尤其在2022年俄乌特别军事行动爆发后,年过六旬的他毅然决然地前往顿巴斯战区,两年来始终坚守在一线,带来最真实、最及时的报道。

卢宇光不仅关注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思考战争对民众的影响。他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客观地记录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残酷和苦难,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他深知自己无力阻止战争,但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传播战争的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视和平。

卢宇光的经历和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新闻界的骄傲。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记者有能力、有勇气、有担当,可以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全球观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

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中国记者,勇往直前,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阅读:319
评论列表
  • 2024-05-02 02:48

    是不是在乌克兰搞报道的那个战地记者[笑着哭][呲牙笑]?

    人海里的战斗鸡 回复:
    是的,确实是条汉子[点赞]
  • 2024-05-09 06:28

    当年家里有凤凰卫视 别斯兰事件现场直播 子弹真是围着他飞啊 当时就觉得哥们真牛逼[点赞][点赞]

历史睿眼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