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玉雕大师石浩,体验名师精神

班墨空间 2021-03-05 11:24:40

《五经通义·礼》里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玉是君子的象征,仁、智、义、礼、乐、忠等美好品德已经与玉融为一体。

玉石本无情人,人赋其神情。“我们的生命,像世界的协奏曲,由相异的因素组成”。当少年石浩遇到玉的那一刻,他生命中的相异因素由此协奏。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石浩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在玉雕之乡,他从幼时就观赏着形态万千的美玉,深深体会到当地人对于玉的崇尚,深深地受到周边自然环境和长辈的熏陶。玉在手艺人的手中被雕刻的栩栩如生,从而更加萌发了对玉石雕刻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镇平老家就已经接触了一段时间的雕刻学习。

在故乡学习的时候,他初出茅庐,但怀着一腔少年热爱,以及无所畏惧的想法,潜心钻研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亲戚介绍南下广州正式拜师学艺,开始学习翡翠雕刻技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雕刻的同时,他遇到了瓶颈期,有一段时间学习没有进步,停止不前,让他很困惑,自我怀疑还想过放弃,不论是悟性还是雕刻手法全都没有突破,一直停留在同一个水平,设计没有进步,作品没有灵性,新鲜的题材不知道如何去做,后来在家人的鼓励和师父的耐心教导下,克服了自己内心的压力、焦虑,自我封闭的心态,才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中去。

石浩老师这样介绍他的创作:对于一个挂件类的雕刻师来说,随身携带的配饰一定要结合人们所向往的优美,自然,灵动,大气,寓意,传承……等等特点,来诠释每一个佩戴者的身份地位或者性格爱好,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念性格爱好都不同,所表现的雕刻手法也要结合南北文化的差异,人文地理的不同,灵活运用,深度分析每个人的喜好,这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长久以来一直要学习和发掘的。我个人也一直在追求每一件作品除了美观,自身价值,身份的象征之外,还多一份传承的意义,这是我做雕刻十几年以来内心潜移默化中所追求的理念和意义!平时创作灵感基本上就是生活中的发现和以往艺术的沉淀积累,加上自己个人一些对雕刻的见解。

2008年学成归来的他在老家镇平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石浩玉雕工作室”。开始了独山玉小件类的发展道路,从而喜欢上了独山玉,又结合了南方翡翠雕刻技法和独山玉玉质细腻温润的特性,创作题材丰富,擅长花鸟、动物、吉祥件等领域的设计与雕刻。开创了一套具有独特设计风格和雕刻技法,也为独山玉挂件类的弘扬和发展开辟了另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

“学无止境,未来当你们独当一面的时候,不要停止学习。”老师对他说的话,铭记至今,也一直践行至今,石浩说他会一直秉行匠人精神,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精品佳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