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胜利,14万中国劳工远赴战场,却长期被世界所遗忘

北街老酒 2024-09-21 13:48:06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就是中国劳工旅的14万劳工,然而,他们的故事却长期被世界所遗忘。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声如同惊雷,打破了欧洲的和平表象。随后,奥、德、俄、法、英等国纷纷卷入战争。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让英法德三国几近流干鲜血,参战各国年轻一代大量被送上前线,可新兵补充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伤亡的速度。为了补充兵员,各国降低征兵标准,但这又导致后方劳动力严重匮乏,从工厂到农田,从前方运输到后方建设,缺人成为了各国面临的巨大难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混乱时期。国力孱弱,外交上也处于困境,面对战争本能地充满恐惧。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宣布中立。然而,日本却借着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的时机,对德宣战并占领青岛,随后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

在欧洲战事不断升级的1916年夏,英法因前线伤亡惨重,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希望北洋政府派遣劳工到欧洲战场协助协约国。梁世宜提出的“以工带兵”策略,既可以让中国省去派遣军队参战的费用,又能在战后以战胜国的身份在谈判桌上争取一定地位,还能让劳工学习国家现代化所需技术。于是,在现实需求下,英法不再顾虑日本的态度,同意了中国的要求。

1916年5月,惠民公司成立,名义上是民间机构,实际由中国外交部和法国政府联合创建,负责为法国招募劳工。英国也通过中介机构开始招募,主要招募对象是山东人。他们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招募点,开出看似优厚的条件。例如,归法国的劳工签5年合同,每周有休息日,食宿衣服免费,日薪2.5法郎;英国劳工日薪1法郎,家属有10块银元补助(但劳工拿不到,存于中国银行)。尽管英国劳工待遇较差,但对于当时极度贫困的中国农民来说,这仍是国内收入的10倍左右。

招募流程简单,很多目不识丁的底层农民为了改善家人生活前往报名。他们根本看不懂合同条款,只知道按手印就能有希望过上好日子。一旦报名押印,就在军警押解下前往港口登船。他们要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旅途充满艰险。1916年7月,首批法国雇佣的劳工从天津港出发,3个月后抵达马赛;1917年1月18日,首批英国雇佣的1088名劳工从威海港出发。

但不幸的是,法国运输船阿索斯号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3名中国劳工遇难。这一事件促使北洋政府有了对德宣战的理由,2月9日提出抗议,8月14日正式对德奥宣战。此后劳工前往欧洲的路线变得更加复杂。

劳工抵达欧洲后,才发现英法之前承诺的不参加军事行动完全是谎言。一部分劳工进入兵工厂、重工业企业、汽车公司和港口管理部门,但大部分被派往法国北部物资运转要地,负责弹药装卸运输,这些地方是同盟国飞机重点轰炸区。他们不仅要忍受战争的危险,还要遭受歧视和剥削。

法国雇佣的劳工相对自由,可穿平民服装外出;而英国雇佣的劳工如同生活在集中营,手上套着标注工号的身份牌,住在有士兵守卫的营房,500人一组的劳工队未经允许不能离开营地,不能与他人交往,外出必须穿制服,报酬被克扣,通信受限,甚至不能使用英国士兵的洗手间。而且一旦劳工不听话,就会遭受鞭打等虐待。

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让劳工们很容易受伤,疾病也时常侵袭。1918年的大流感更是雪上加霜。长期的压迫让劳工们忍无可忍,1916 - 1918年期间,他们参与了25次骚乱和罢工,如1917年9月东坎尔克罢工事件中,两名劳工被守卫打死。

中国政府虽成立侨工事务局保护劳工权益,但弱国无外交,抗议没有效果。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远赴异国,10万受雇于英国,4万受雇于法国,1万被转调给美国。战争结束后,驿站停火半年仍有8万劳工清理战场,直到1921年约11万劳工陆续回国。回国后他们发现许诺存放补助的银行倒闭,血汗钱化为泡影。除部分留在法国、比利时结婚的,还有2万人渺无音讯。他们中仅1874人留下名字。

尽管中国劳工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任劳任怨,抢修铁路、护理伤员、运送物资,为英法联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如马尼克格尔评价山东沿海的中国工人是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劳工旅也获得了诸多勋章。然而,中国在战后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法国的《战争万神殿》壁画中缺少中国,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收回山东特权,将其转让给日本。

直到1988年,法国政府公开有关中国劳工的文献,这段历史才被更多人知晓。1998年10月2日,法国政府在巴黎布地谷公园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劳工竖起纪念碑。这些劳工虽然被遗忘许久,但他们的付出奠定了中国在一战中战胜国的地位,为中国主权回收奠定了法律基础。他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和勇敢,他们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中国人为世界和平做出特殊牺牲和贡献的伟大群体。

他们中的一员,江苏农民朱桂生,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梦想加入劳工大军。这14万劳工,他们背井离乡,在战火纷飞的欧洲书写着中国劳工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不应再被遗忘,而应成为世界历史中闪耀的一部分,铭记着中国劳工的奉献、牺牲以及那个时代中国的艰难与不屈。

在一战的宏大叙事中,各国军队的英勇战斗被广为传颂,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却如同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之下的明珠。他们本不应卷入这场欧洲的战争,却因国家的贫弱和世界列强的需求,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这些劳工大多来自中国的农村,他们在家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土地的产出难以维持生计,面对招募时开出的条件,尽管其中隐藏着风险,但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故土。他们在登船时,心中或许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想象着在异国能赚取财富,改变家庭的命运。然而,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却是残酷至极。

在漫长的航行途中,他们遭遇了晕船、疾病等诸多困难。狭小的船舱里,弥漫着痛苦的气息。那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农民,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备受煎熬。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到达欧洲之前,就已经饱受折磨。

到达欧洲后,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工作。在兵工厂里,他们日夜劳作,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在港口,他们装卸物资,确保战争物资的供应。那些被派往法国北部的劳工,每天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德国飞机的轰炸随时可能降临,他们只能躲在简易的防空设施里,祈求上苍保佑。

在英国的管理下,劳工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们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基本的人权。身份牌如同枷锁,限制着他们的自由。英国士兵对他们的歧视,不仅仅是因为种族差异,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低下。

而在战争后期,当他们被直接送到前线附近时,他们所面临的危险达到了顶点。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修建桥梁铁路,运送弹药。他们的勇敢令人敬佩,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拿起武器参与战斗,但他们的工作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劳工在欧洲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弱势地位。尽管他们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中,中国却被忽视。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对中国劳工的不公平,更是对整个中国的不尊重。

然而,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也展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在遭受歧视、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工作,为了自己的家人,也为了心中的那份希望。他们的罢工和反抗,也是对不公平待遇的一种抗争。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中国劳工的奉献。他们是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先驱者,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国家的强大对于国民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这些被遗忘的英雄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劳工的牺牲和奉献,不仅仅是为了协约国的胜利,更是为了中国在世界上能有一席之地。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那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中国劳工旅的故事就像一束微光,虽然微弱,但却在黑暗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光芒,是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象征,也是对世界和平做出特殊贡献的见证。我们要让这束光芒永远照耀,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铭记这些无名英雄的伟大贡献。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