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各大跨国车企陆续发布2024上半年财报。丰田汽车、大众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Stellantis集团、通用汽车和现代汽车,7家车企的净利润均超过了50亿美元。反观中国车企,已公布2024上半年财报的小鹏汽车仍处于亏损状态,上半年净亏损26.5亿元;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二季度也亏损了18亿元;表现较好的吉利汽车,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575%,但105.97亿元(约合14.86亿美元)的业绩与跨国车企相比,仍然差距甚远。
更早些时候,《财富》杂志发布了2024世界500强排行榜。全球共有37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入围,10家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名列其中。有意思的是,相比跨国车企今年排名的“普涨”,近年来呼声颇高的中国车企表现却不尽人意。比亚迪、吉利,以及“新人”奇瑞等民营车企虽然排名有所上涨,但位次靠后,分别为第143位、第185位和第385位;上汽、一汽、广汽等央国企排名靠前,位次却有所下滑,分别为第93位、第129位和第181位。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不仅是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也是各大行业的“晴雨表”。结合车企陆续发布的上半年财报,这份榜单背后的数据与趋势,揭示了中国车企如今的实力几何,将收获怎样的启示?
跨国车企净利润猛增从2024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可以看到,跨国车企的排名普遍上升。大众、丰田今年上半年销量略减,排名却均有上升。连续5年蝉联全球销冠的丰田,2024上半年全球销量516.24万辆,同比下滑4.7%,排名从第19位提升至第15位;大众集团上半年全球销量是434.8万辆,同比下滑0.6%,排名超过丰田,位次从上一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1位。
两位“巨头”一直在暗中较量,排位不仅仅是销量的争夺战,更彰显了品牌在行业的领导力和关注度。不过,两巨头虽然都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差距亦愈发明显:销量“落差”进一步加大,利润“鸿沟”也继续拉开。2024上半年财报显示,丰田汽车净利润高达159亿美元,大众集团净利润则为80亿美元。
除了“双巨头”增长外,其实多家跨国车企上半年也交出了满意成绩单。
Stellantis、福特、通用、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本田、现代,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位次分别提升了3位、10位、11位、16位、5位、23位和12位。其中,Stellantis集团排名第28位,在车企中排名第三位;通用、宝马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分别排名第39位、第41位;梅赛德斯-奔驰则排在第42位。
这些车企都手握充沛的现金流,净利润超50亿美元的车企就有7家,除丰田、大众两位“顶流”外,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Stellantis集团、通用汽车和现代汽车也保持了净利润增长,分别为66.5亿美元、62亿美元、61亿美元、59亿美元和55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却交出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尴尬成绩。
上榜的中国车企十强中,上汽集团是唯一入选前100名的中国车企,却也是唯一下滑的车企,排名第93位。在净利润方面,中国车企更是集体黯然失色。
上汽集团目前暂未公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但从2023年全年业绩看,盈利能力并不强。2023年,上汽集团以502万辆的销量、7447亿元的营收和141亿元的利润,稳坐中国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但全年利润不足20亿美元。
去年排名第85位的现代汽车,今年已经超越上汽集团,位列第73位。现代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营收达到162.7万亿韩元(约合1227.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年营业利润为15.1万亿韩元(约合114.15亿美元),同比增长54%,营收与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而最新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中,现代汽车的净利润也高达55亿美元。
2020年到2024年间,中国车企在世界500强中的排位呈整体下降趋势。上汽从第52位掉到第93位,一汽从第89位降到第129位,北汽从第134位下跌到第192位,广汽从第165位降至第181位,东风汽车一年时间就下滑了52位,今年排名第240位。
中国车企“挂零”最赚钱榜世界500强榜单今年还公布了“最赚钱的50家公司”,多家跨国车企都位列其中,包括丰田汽车、斯特兰蒂斯、大众公司、梅赛德斯-奔驰、特斯拉,净利润分别为第13位、第27位、第31位、第38位和第43位。
遗憾的是,榜单中并没有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公司。以上榜最末一名的特斯拉为例,其2023净利润达到140亿美元。
那么,中国汽车企业的差距有多大呢?以前段时间《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500强榜单为参考,“最赚钱的企业”中,比亚迪是唯一入选的车企。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营收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归母净利润达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均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约合42.13亿美元,与特斯拉的140亿美元相比,悬殊甚大。
换个方式比较。比亚迪去年四季度每卖一辆车净赚9000元,以平均价格15万来核算,利润率约为6%。而特斯拉的单车利润达到8000多美元,以单车25万元核算,利润率为23.2%。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也显示,2024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收入47672亿元,同比增5%;成本41730亿元,同比增5%;利润2377亿元,同比增10.7%;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5.0%,即便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4%的平均水平相比,汽车行业仍偏低。
更扎心的是,世界500强榜单还公布了亏损最多的50家企业,东风汽车成为唯一入榜的车企。2022年,东风汽车尚有超过100亿元的净利润,转年就录得巨亏40亿元,令人唏嘘。
卖得越多却亏得越多?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这个榜单上的中国车企也算“来势汹汹”。
《财富》评论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没有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达到上榜标准。”时至今日,则有8家中国汽车品牌入围世界500强。
奇瑞是今年车圈的“黑马”,第一次跻身世界500强,排名第385位。2023年,该公司累计销量为188.1万辆,其中出口量为93.7万辆;今年上半年奇瑞累计销量达到110.1万辆,出口量为53.2万辆。无疑,出口业务成为其增长的引擎。
同样,在新能源汽车拉动下,部分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排位提升,比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吉利。比亚迪是2023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宁德时代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吉利去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倍。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了最新数据,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1.1%;常规燃油乘用车零售84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87.8万辆。这是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让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光芒四射。
不过,今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排位波动较大,这也反映出新旧动能切换带来的阵痛与红利。
国内不少车企虽然规模在做大,盈利能力却在持续下降,不仅燃油车业务如此,新能源车业务亦如此。众多新能源车企,除了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少数在去年实现盈利,大多数依然苦苦挣扎在盈利“生死线”上。
反观跨国车企,虽然国内市场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但在全球市场依然风生水起。手握充沛的现金流和资金流,跨国车企即便在智能化、电气化转型的当下,也依然能够做到进退自如。它们积极关注到中国市场的变化,不仅与国内新能源汽车联手开发技术,还以入股等方式“曲线”进入智能化领域,等待市场成熟后,再来一个“大象转身”。
中国车企坚持“左手燃油车,右手新能源车”的双线发展路线,虽然抢得了市场先机,但在产业升级与价格“内卷”中,却也倍感压力。
“传统企业既要进行燃油车的节能改造,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双线作战,当前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行业上下倍感焦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指出。
全球市场对燃油车的认可度仍然很高,跨国车企很多车型处在销售周期里,而且销量几乎都是百万级,继而摊平了每一辆的开发成本。不少跨国车企也在积极拓展新能源业务,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有着更优渥的营商环境。
国内车企近几年不断裂变品牌,指望“多生孩子好打架”,虽然挤压了跨国车企的市场空间,但实际上也让资源更加分散。每款车销量都不高,反过来又推高了每辆车的开发成本。
同时,连续的价格战导致单车利润越来越薄,这不仅对车企长期发展和竞争力带来影响,还将令企业陷入越不挣钱越没钱投入、越不投入销量越差的恶性循环中。
8月21日下午,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二季度业绩公告,二季度小米SU7系列累计单季交付超2.7万辆,业务净亏损18亿元。以此推算,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6万元。小鹏汽车2024上半年财报也显示,上半年净亏损26.5亿元,其中二季度净亏损12.8亿元。表现较好的吉利汽车,虽然净利润同比增长575%,但105.97亿元(约合14.86亿美元)的业绩与跨国车企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爱点评国内,自主与合资“易位”的尴尬体现在,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与合资燃油车销量的不断下滑。与合资车企的日子异常艰难,销量、利润双双下滑的境遇不同,跨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优势,榜单排名不断上升。卷生卷死的中国车企,是时候重新思考“从大到强”的发展本质了。近年来,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一涨一跌”,并未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反而让车企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血流不止。在新一轮变革转型中,中国汽车如何保持更强的竞争力?估计大家对跨国车企的“吸金”能力都羡慕不已,其实企业要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销量与利润的比翼双飞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