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早报》报道:缅甸民族地方武装组织与军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断,对地区局势产生了诸多影响。据悉,一份泄露的会议文件表明,中国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邓锡军在云南与彭德仁会面时,将果敢军夺取掸邦北部重要城市腊戍的行为定性为 “非法占领”,中方坚决反对果敢军的这类所谓 “野蛮军事行为”,并要求果敢军尽快撤离,不过彭德仁拒绝了中方这一立场。
与此同时,德昂民族解放军在近期表态,已准备好与军政府谈判,以结束一年多以来在中缅边境附近的战斗,其承认 “当地人民因战争遭受了严重的苦难”。这一举动被缅甸问题观察家视为局势中的一个重要变化节点。
缅甸军政府首脑敏昂莱于 11 月初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这是军方 2021 年发动政变夺权以来他首次访华。敏昂莱回国后表示,向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领导人承诺,将在缅甸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并接受国际观察员的监督。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缅甸策略长期呈现 “两头下注” 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与军政府保持着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关系,不过在对外表述中,对于敏昂莱仅称其为 “缅甸领导人”,并未完全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中缅边境的民族地方武装也曾从中国获得过诸如武器和其他物资等支持。
然而,形势在今年有所转变。自果敢军、德昂军和若开军组成的 “三家兄弟联盟组织” 去年 10 月 27 日发起 “1027 行动” 以来,反军政府力量在掸邦等地不断攻城略地,甚至已接近缅甸中部重要城市曼德勒,战斗范围逐渐扩大,已经波及到中国,出现了冲突方误炸中国境内人员以及中国驻曼德勒领事馆 10 月遭爆炸物袭击等情况。而且,民地武夺取掸邦多个边境贸易重镇后,扰乱了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这令中方感到不满。自 8 月起,中方切断了缅北通往边境的通道,迫使佤邦联合军停止向部分民地武提供武器、粮食和药品等资源,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的立场开始加速转向军政府。
中国做出这样的立场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核心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在经济层面,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在缅甸有着多项重要投资,其中中缅经济走廊更是关键项目,中国担心分裂且过于混乱的缅甸局势,不利于确保中国经济利益的长期安全。从跨国问题治理方面来看,缅甸存在包括网络诈骗在内的跨国犯罪问题,中国期望缅甸方面能够与中国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在缅参与各类项目的中国人员及机构的安全。
此外,缅甸存在多个反军政府的力量,但其理念和目标不尽相同。像果敢军和德昂军多年来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还曾表态不会与反中人士结盟或合作;而缅甸影子政府 “民族团结政府” 和属下的人民防卫军则被中国认为 “与西方走得太近”,“民族团结政府” 甚至在 11 月初批评中国邀请敏昂莱访华,这种与西方走近的情况也是中国支持军政府的原因之一,中国认为西方试图通过这类组织影响缅甸,鉴于缅甸处于中国周边、关乎中国周边势力范围稳定,因此希望防止军政府垮台,避免缅甸陷入更加不可控的局面。
展望未来,中国对于缅甸局势依旧秉持积极引导的态度。据缅甸官媒《缅甸新光报》报道,中国总理李强 11 月 6 日与敏昂莱会面时提到,中国支持缅甸举行选举,并且强调两国边境口岸应由政府控制。正如美国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共同主任孙韵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已经给予缅甸军政府支持,接下来也希望军方能够作出改变,努力改善选举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并提高自身形象,为缅甸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保障地区局势的平稳有序以及中国在缅甸诸多利益的顺利实现。
总之,中国在缅甸局势中的立场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保障地区稳定、推动缅甸通过合理途径实现和平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旨在为中缅两国以及整个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