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有一些人是特殊且充满着传奇的。
古有大才出生时,天降祥瑞,近代有婴儿出生全国庆贺,大放礼炮。
一个小小婴孩,竟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盛名,也最有排面的人。
而这个婴儿就是孔德成。他的传奇从出生时就已经被写就。他见证过中国的抗日胜利,也曾将自己一生横跨台海两岸。
他出生于曲阜,却埋葬在台湾,最终成为中国珍宝。
而他之所以会有如此排面,那是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分不开关系的。
那么孔德成到底是什么人?他的人生又有多少传奇呢?
一、从一封信说起1927年前后,著名的文学家吴伯萧收到了一封来自曲阜的来信。
而来信者正是七岁上下的孔德成。在这封信里,他尊称吴伯萧为老师,并且事无巨细的询问了老师近来的种种。
而在最后一行,他遗憾的写到“我曲阜不平安。”
而孔德成之所以会出此言,恰恰与当时“打倒孔家店”的思潮分不开干系。而这一思潮的流行,对于孔德成来说,是巨大的伤害。
因为他就是孔子的第77代孙子,我国最后一代衍圣公。
也就因此,在孔德成的一生里,孔子成为了他抹不去的血脉,而儒家文化则贯穿了他人生的始终。
而孔德成也的确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哪怕经历过被反对的思潮。他也并没有在根本立场上有所动摇。
在那段艰难的抗日岁月里,他并没有接受日军的诱惑,反而是坚决与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
1938年的春天,由于韩复榘不战而退,日军一举占领了偌大的山东省。而儒学中心——曲阜,自然也被日军占领。
然而令所有人都十分惊讶的是,一向视人命如草芥的日军,竟然保护起了“孔庙。”成为了一大奇观。
事实上,日军对于孔家的拉拢早在3年前就开始了。
彼时日本政府曾经就邀请孔德成出席日本斯文会(孔庙)的落成典礼,其心昭昭,自然被孔德成借故拒绝。
但是日本并没有就此死心,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又亲自来到曲阜,设宴款待孔德成。但是孔德成依旧拒绝,态度极其强硬。
两次被孔德成驳了面子,日军对于孔德成的怨言冲天。因为拉拢孔德成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一方面,他们可以展现自己的“仁慈”,在国际社会上扭转舆论。
另外一方面,他们可以借着孔德成偷天换日,把中国的泱泱儒学,变成日本的“自古以来。”
但是好在孔德成并没有为了一时荣华富贵,就突破自己的底线。
他非但没有让日军如意,反而是保存了不少古籍古书,让日军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转,却不得章法。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而且在山东省沦陷的前夜,彼时的国民政府官员孙桐萱带领孔家人离开曲阜,前往武汉。
而在武汉,孔德成骨头很硬的发表了抗日宣言,令日军跳脚不已。
而后武汉沦陷,孔德成又辗转前往了重庆等地,最终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被迫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可尽管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孔德成身上依旧保持着儒家烙印。
其高徒叶国良就曾经真情的表示,“在他身上,能够清晰的看到孔子的影子。”
事实上,这毫不夸张,因为孔德成的出生,充满了极端情况下的神奇色彩……
二、一场“最后”的出生1919年,孔德成的父亲孔令贻前往京城为自己的岳父送葬。然而在这个过程里,他却感染了大背疽。
在当时社会中,这种疾病俨然就是绝症。面对这个情况,孔令贻心急如焚。
但是他忧心的并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儒家血脉的传承。
作为孔家的单传血脉,彼时的他只有两个女儿,并没儿子继承大业。
他若一死,那么孔家血脉很可能就此消亡。
但好在,孔令贻的侧室王宝翠正怀有五个月的身孕,若一举得男,那孔家血脉就可延续。
然而肉眼可见的是,孔令贻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支持下去。于是他亲自写信给了溥仪和徐世昌。
信中他表示,若此胎是男孩,便将衍圣公的称号传承给他。
也就因此,尚在母亲王宝翠肚子里的孔德成,就成为了全民的焦点。
为了预防“狸猫换太子”之事的出现,当时大总统徐世昌在王宝翠生产那天,派了重病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守。
进出人员都要经过盘问、检查。
而彼时孔家的当家主母陶氏则一直在上香祈求苍天保佑,盼望这一胎能够延续孔家血脉。
而这种紧张的氛围,的确或多或少影响了产妇王宝翠。
她在生产中出现了难产的情况,活活耗了一天,才诞下了孔德成。
而孔德成一经稳婆确认,便里里外外通传了出去,不消一刻钟,所有人都知道孔府有后了。
尽管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可耻的偏见。但是在彼时,孔德成的出生的确是孔府的延续。
而北洋政府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在曲阜门外点燃了早就准备好的13响礼炮。
一时之间,全中国都知道孔德成出生了。
但十分不幸的是,孔德成的母亲王宝翠却在十七天后,因为产后大出血过世,无缘与儿子亲近。
于是小小的孔德成在出生后的仅仅17天,就已经没有父亲和母亲了。
而这也为他的一生暗下了一个注脚,那就是颠沛流离,成为孔府的最后一支支柱。
三、未归故里的坎坷在孔德成出生的那一年,徐世昌便亲自下令,让孔德成沿袭“衍圣公”。尚在襁褓里的孔德成,就成为了孔家最后的希望。
事实上,要担当这个希望并不容易。
从孔德成记事开始,他的身边就充斥着各类老师,其学习内容更是囊括古琴、书法、地理等,不一而足。
为了学习这些知识,孔德成整天都得不到休息。但好在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厌倦,反而是愈发努力。
除此之外,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孔德成也并没有享受“金枝玉叶”一样的待遇。
他平日里只能吃些普通饭菜,对于仆从也是毕恭毕敬,不得摆任何少爷架子。
在这种教育下,孔德成从小就极为体贴人心。
在他十岁那年,陶氏过世,孔德成就成为了偌大孔府的掌舵人。
而尽管家中良田千顷,佃户遍野,但他并没有剥削,反而是取消了“地皮粮”和“斗尖粮”,极大的减轻了佃户们的负担。
而对于“衍圣公”的称号,孔德成也是颇有微词的。
因此在国民政府取消该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时,他十分高兴的接受了。
之后的抗日时期,孔德成虽然未上前线,但是他在后方亦做了不少事情。
他在重庆与一群读书人成立了中国孔子学会,前往部队等地宣讲《论语》,提振抗日士气。
而这些也或多或少的鼓舞了人心,做出了一定贡献。
而在抗日胜利后,孔德成被迫远走台湾,离开故土。
最开始孔德成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积极活动。
最终在1955年,他成为了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的兼任教授,生活渐渐安定。
但是他内心对于曲阜的想念,却愈发浓烈。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无法回到曲阜,回到自己挚爱的故土上。
1995年,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跟随两岸文化交流代表团抵达台湾。
在这里,他们姐弟时隔数年,再度相见。
孔德懋向弟弟描述起曲阜的变化,向他讲述起家乡和百姓。而几乎已经戒酒的孔德成只是反复的举起酒杯,反复饮酒。
其思乡之情,在一杯杯酒水中,无法得到消解。
再没有回到曲阜,是孔德成一生的遗憾。
每一年的孔子节,孔德成都会打电话给姐姐,请她代自己磕头,去孔林里再多看一眼。
从离开曲阜,孔德成就未回到自己的故土。
2008年,孔德成因为心肺衰竭于台北过世。而台湾地区也为他举行了公葬仪式,将其埋在三峡公墓。
心心念念回到故土的孔德成,终究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没能魂归故里。
而这或许就是孔德成沉浮了88年的最大遗憾。
结语尽管如今的我们再去看这段往事,都会有不同角度的不同看法。譬如为何只有男丁能够延续血脉,再譬如孔德成为何这样重要?
但是在彼时的目光去看,孔德成的确是承载了孔家的希望,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撞钟人。
而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孔德成的确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很好的延续了儒家精神。
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一句,孔德成不负所托,不失所望。
如今斯人已逝,这个中国最有排面的婴孩,也渐渐被遗忘在了历史角落。
但如果有可能,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叫孔德成。
参考资料:
《齐鲁晚报》:百年沉浮孔德成.2008.11.05
《北京晚报》: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德成:大时代风云变幻的写照.2017.04.26
《新晨报》:孔德成与日军占领曲阜.2014.05.29
《济南时报》:从孔德成给吴伯箫的一封书信说起.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