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对于航天技术的掌握也日渐趋于成熟,就在上周,神舟十九号乘组刚完成“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前后向舱门安装工作。
也正是在这次安装结束后空间站有了重大改变,前向舱门的新保护装置赫然标注上了“中国空间站”五个大字,铿锵有力地向世界宣告进入空间站首先要认识中国!
空间站的改变
此次神舟十九号乘组人员前往空间站,主要就是为了保障中国空间站长期稳定的运行,所以在到达空间站后,他们休整片刻后就开始了安装任务。
此次安装任务主要是针对于空间站的前后向舱门,前向舱门作为航天员到达空间站后中国空间站后首先接触到的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向舱门连通着货运飞船,承接着空间站正常运行的物资,同样十分重要,然而在太空中到处都飘荡着“太空垃圾”,这就经常会对太空站的舱门造成损耗。
所以对于前后舱门的检修与防护装置的安装很有必要,此次神舟十九号乘组人员也正是为了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工作圆满完成后,前向舱门上赫然多出了五个红色的方正大字。
“中国空间站”五个字言简意赅地向世界表明这个空间站是中国的,以后国外的宇航员想要登陆我国的空间站,首先要认识这五个汉字。
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别名“天宫”空间站,是完全由我们国家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站,1992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且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所谓“三步走”,第一步就是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则是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就是建造空间站。
随着航天工程的进行,神舟一号到六号载人飞船持续在太空往返,我国已经彻底掌握载人航天的能力,2005年10月“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实现。
2019年7月天宫二号成功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已经实现。
所以第三步空间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并且必须成功,就算过程无比的艰辛,我们也要坚持下去,好在一切付出都有收获,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并且中国空间站实现了四个百分百,第一是产品国产化率100%,第二是部组件国产化率100%,第三是原材料国产化率100%,第四是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100%。
每当谈到空间站的话题,就不得不提我国航天员的五次“太空会师”,这是我们航天技术持续进步的见证,也是空间站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在太空成功“会师”,这对于我国的空间站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这不但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也正是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才让我们对紧接着的航天工作充满信心,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乘组安全“回家”,等候多时的神舟十五号乘组为其开门迎接。
这就是第二次“会师”,这一次我们做到了三批航天员齐聚太空,不过我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实现第三次“会师”。
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七号乘组在空间站欢迎神舟十八号乘组入驻,两个乘组平均年龄都不到40岁,这体现出第二、三批航天员成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中坚力量。
这就是第四次“会师”,同年10月30日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乘组在空间站完成第五次“会师”,两个乘组上至“70后”,下至“90后”,诠释了何为一代人追随一代人!
航天英雄值得铭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先生说过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院士的一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
1967年他领衔设计我国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94年12月又再次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总设计师,2007年近耄耋的他依然身处航天一线。
中国航天发射的前一百颗卫星,可以说有三分之一都是在孙院士的领导下发射的,但他却一直认为自己只是航天事业里的平常人,孙家栋院士值得我们尊重。
陆元九院士在1956年毅然为了国家,决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投身祖国的怀抱,他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两弹一星”与中国航天。
与此同时陆元九院士还大力推动高学历知识人才的培养,使得我国逐步解决了航天人才出现断层的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那句“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
以陆院士和孙院士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他们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与钻研,才使得我国的航天事业成功越过一座座大山。
除此之外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群体,那就是在太空来回穿梭的宇航员,2003年杨利伟作为首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正式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
此后聂海胜、景海鹏、翟志刚等第一批航天员相继投身航天任务,第二批航天员刘洋更是作为我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女性鼓舞了大批后辈。
不过最值得铭记的是一位隶属于第三批的宇航员江新林,作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宇航员,他的成就至今依然无人打破。
江新林自2023年10月开始飞行任务,在轨飞行总时长已经达到215天,创下了我国在轨飞行的时间记录。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坚持奋斗在研发一线,才使得我们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关,他们是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功臣。
同时也是宇航员一批接着一批的薪火相传,以老带新,才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向每一位宇航员致敬!
参考信源:
央视网——《发射圆满成功!2024,中国航天迭代创新延续精彩》——2024-10-30
北京日报——《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苍穹:循序渐进完成“三步走”》——2022-09-20
央视网——《新高度、新纪录、新速度!中国航天迭代创新值得期待》——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