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贰臣录,深受多尔衮重用的“三日巡抚”宋权

悠然修 2023-11-10 12:58:11

宋权,河南归德府名绅,天启五年进士。初任阳曲县令,后因政绩擢升兵科给事中。初次入朝让宋权意气风发,多次直言弹劾高层得失,结果很快就被踢出朝廷外放山西。受此打击宋权顿感心灰意冷,遂请辞归乡。

崇祯十七年初,病急乱投医的皇帝又想起了这个赋闲十多年的“直臣”。起复任命为大名府备兵,后又迅速提拔为佥都御史、顺天巡抚。然而宋权获得巡抚任命后仅三天,崇祯自缢于京师煤山。

早已磨平棱角的宋权并没怎么犹豫,立即向李自成示好、请降。这不仅让他躲过了刘宗敏的“拷饷”,还获顺天节度使一职。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弃京师西逃后,宋权又将大顺将领黄锭、马应湖等斩杀,做了自己降清的投名状。

相对于“忠孝”这面伦常大旗,“降而复降”是难以抹除的道义硬伤。不过宋权却能在尴尬中为自己和众多同僚,拿出一个颇上台面的理由。

我明臣,明亡无所属,有能为明报仇杀贼者,即吾主也!

《归德府志》

明朝的速崩,不仅让满清轻易占领京师,也让满清措手不及。清廷高层不少成员,希望和前几次入关一样,掳掠财物人口后返回辽东。改任满清顺天巡抚的宋权,遂力劝多尔衮留驻京师以图天下,并献“治平三策”。

其一,厚葬崇祯及其后妃,并为崇祯议定庙号。

以清朝的口吻肯定崇祯为华夏正统之主,将其死定性为“民困寇起,卒致篡弑之祸”。这样满清入关以及其后进据中原就有正当理由,“圣主歼贼复仇,祭奠以礼”。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理由,却对满清入主中原非常重要。

就像宋权解释自己降清的理由一样,“为故主复仇”可以极大的缓解明朝遗民对于满清这个外族的抵触,也为士绅们和外族合作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台阶。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初,也是抱着“联虏平寇”的念头,并主动派出了北使团。

其二,尽去明朝弊政,复苏民生。

宋权建议清廷以万历初年《赋税全书》所定为征税正额,废止明末“三饷”和其它各项加增。

“三饷”起于为征讨辽东筹集军饷,但因明朝自身管理组织、军事的颓废,对满清屡战屡败。由此“三饷”不得不逐年加增,背负沉重压力的贫民也被逼得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大明的覆灭。

官吏加耗重收,或分外科敛者治以重罪。凡各派辽饷、剿饷、练饷、召买等项永行蠲免,即正项钱粮以前拖欠在民者亦尽行蠲免。大军经过地方免征粮一半,归顺地方不系大军经过者免三分之一。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大幅度减税的政策,不仅可以让满清轻松跳出明朝遗留的混乱局面。也可以帮助满清快速获取民心,增加对战农民军、南明的筹码。

其三,不拘一格用人,并重用经济类人才。

所谓不拘一格就是不论原属明朝或贼寇,也不论其族属,只要有能力、有意愿都应该招纳入朝廷。这其实就是希望朝廷与士绅阶层全面合作、共治天下,毕竟二千多年皇朝史证明,得天下者必先得士绅。

重用经济类人才是为了让朝廷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税赋、收支管理体系。财务稳定对于一个朝廷的建立和发展,实际要重于军事实力,因为军事本质上也需要钱粮来支撑。

多尔衮对宋权的建言大为赞赏,基本全盘接收。满清这个关外的小部族,能够快速稳定北方并击溃南明南京小朝廷,也正是得益于此。

多尔衮决定争夺中原后,为了安抚欲返回辽东的满清亲贵,推出一项恶政“圈地令”。以“无主田地甚多”为由,在京畿地区大肆圈占土地房屋,“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被圈之地是“无主田地”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说“是”,是因为京畿周边的土地由于兼并,大多属于前明皇室、权贵、内监等。明朝亡了,这些土地自然也就成了无主之地。

说“不是”,是因为“原地主”没了,但是原本在这些土地上劳作的佃户、农户还在。满清权贵将这些田地瓜分后,转交给自己奴仆耕种,那些佃户和农户就失去了生存之本。除此之外,在京畿拥有小额田地的中农,也成为了大规模圈地的牺牲品。

宋权的辖区是圈地的重灾区,虽然目睹惨况无数,但宋权不能也不愿忤逆多尔衮的政令。不过宋权在积极配合并的同时,也为失地民众谋求了一些帮助。

传谕各州县有司,凡民间房产有为满洲圈占。兑换他处者,俱视田产美恶速行补给,务令均平 ……

自今以后,民间田屋不得复行圈拨,著永行禁止。其先经被圈之家著作速拨给,如该地方官怠玩不为速补,重困吾民,听户部严察究处 ……

《清世祖实录》

在宋权的劝谏下,多尔衮原则上同意给予被圈地农户一定补偿。除此之外宋权还提出,“农民甫得易换之田,庐舍无依,耕种未备,请蠲租三年”。虽然懦弱,但宋权的举措也救活不少人命。

与此同时,宋权也劝谏革除了一项延续两百多年的弊政。

明朝从立国开始就推行军籍制度,军士世代为军,即便是绝嗣也要从亲族中勾补。低贱的生活和无法改变的命运,让大量军户为摆脱军籍而逃军。这不仅让明军战斗力日益衰退,逃军带来的流民问题也成为明朝无法治愈的恶疾。

明朝不仅允许卫指挥使以下官职世袭,还将世袭军职作为一种赏赐来发放。这就让明朝在军队总数量日益降低的同时,军官队伍反而越来越膨胀。不仅白养一个专吃俸禄的“武士阶层”,还严重拉低了明军的组织能力。

宋权在顺治二年奏请取消前明军籍制度,给了数百万军户一个迟到的解放。

顺治三年,多尔衮授宋权为国史院大学士,参与中枢机务。除了是看重宋权的能力外,还有另一层意思。

崇祯九年,皇太极为了配合自己集权,将文馆扩建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并效仿明朝内阁设置内三院大学士。不过皇太极并未赋予他们“票拟权”,内院大学们还是皇帝私人秘书或幕僚。

多尔衮入京摄政后,为了加快与明朝降臣的融合、平息满清权贵的不满,向皇权做出了一些让步,原则上给予了内三院大学士“票拟权”。

但是擅权独专的多尔衮并不愿意真正放弃权力,将内三院的“票拟权”限定在一些无关疼痒的庶务上,“官民奏闻之事”。对于朝廷用人、行政、军事等重要权力,多尔衮以耽误时间为由,不同意票拟,“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候旨遵行”。

为此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人多次向多尔衮提出过抗议,以求扩大内三院权力。所以宋权入内三院,更重要的目的是制衡冯铨、洪承畴等人。

对于宋权来说,这既是进入朝廷中枢的机会,也是个艰险的工作。不过宋权入职后,干得不错,至少多尔衮非常满意。

顺治四年,多尔衮命宋权主考会试。顺治五年,母丧夺情留任。顺治六年,任命其为《太宗实录》总裁官并再次主考会试,同年加封太子太保 …… 多尔衮最后几年对宋权的态度,颇似当年皇太极对范文程,不过宋权最后也毁在多尔衮的看重上。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死后仅一个月,少年天子就展开了对他的反攻倒算。作为多尔衮的亲信重臣,宋权首当其冲。

当月给事中陈调元弹劾宋权不为母守制,顺治命部议。不过也幸好是“开刀”第一人,宋权获得的处罚并不算重,“权老病宜罢归,遂命致仕”。

在这种顶层权力斗争中,能全身而退也算是幸事。顺治九年,宋权病逝,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文康。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