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是南宋中后期的著名将领,在对抗蒙古的战争中战绩斐然。
1235 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全面入侵。
这一年,蒙古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等,南宋的京湖防线千疮百孔。
端平三年(1236 年)十月,孟珙在黄州救援蕲州,塔察儿撤围转攻江陵,孟珙施展疑兵之计,迷惑蒙古军,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的渡江器具一并焚毁,遏制住了蒙古的进攻态势。
嘉熙元年,第二次蒙宋战争全面爆发,蒙古宗王口温不花与汉将张柔率领十万人马直逼淮西境内,包围黄州城。
孟珙到达黄州后,亮明身份稳定民心,斩首畏战将领坚定军心,驻帐城楼树立信心。他还分兵七路,大规模偷袭蒙古大营,有六支全胜而归。又水陆结合,挫败蒙古偷渡长江和攻占东堤的图谋。
1239 年,塔海、秃雪率 10 万蒙古兵南下攻宋,号称 80 万。
孟珙率一万多兵马增援夔州,采取 “防守反击” 作战,将蒙古骑兵各个击破,取得大捷。
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在位期间让蒙古不能南下。
他的机动防御作战,从端平二年(1235 年)保卫江陵一直到嘉熙二年(1238 年)春保卫黄州之战,前后大概 2 年多的时间,使南宋免于突然崩盘的局面。
孟珙在南宋对蒙防线上的位置十分灵活,利用地形优势、层层消耗敌人,堪称 “蒙军克星”。他不仅善于用兵,还善于治军,为宋军的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孟珙的存在,为南宋抵御蒙古的进攻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蒙战争的局面基本稳定下来后,孟珙开始着手建立整体性的防御体系。
他通过对宋蒙战场的力量对比分析,提出 “藩篱三层” 理论。设立防止蒙古军进攻临安的三层防线,第一层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层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
孟珙善打仗,也善治军。他接管了父亲留下的两万 “忠顺军” 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宋军战斗力。
他行屯田制,在枣阳凿堰建漕,灌溉十万亩良田,由军民分屯,年收成约十五万石。屯田使得军队的后勤供应得到了充分保障。
孟珙还让忠顺军养马,官府供给粮草,保障战马的供应,拥有了一支精锐的骑兵。
孟珙极为重视马匹的饲养,发动 “忠顺军” 将士每家每户都养马,官府拨给马粮,因此马匹数量增长很快。
他屯守枣阳期间,组织百姓修建水利工程,开拓田地,边关得以丰饶。孟珙不仅注重军事训练,还重视军队的纪律建设。
经过孟珙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四川战局焕然一新,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
孟珙对南宋抵御蒙古的贡献
孟珙对南宋抵御蒙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军事方面,他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成为南宋抵御蒙古的中流砥柱。在黄州之战中,他成功抵御了蒙古军的进攻,稳定了长江中游的局势。
在夔州之战中,他部署得当,取得大捷,承担起建立四川防御体系的重任。他的机动防御作战多次扭转南宋的被动战局,使蒙古铁骑一直没有踏进南宋半步。
孟珙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挥师抵御蒙古入侵的同时,他不以武备费文事,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南阳书院,影响深远。
孟珙的存在,让南宋在蒙古的强大攻势下得以苟延残喘。如果孟珙不死,或许南宋不会那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