夌líng(读音:灵)
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1.古同“陵”,超越。2.古同“凌”,侵犯;欺侮。
甲骨文字形上从“木”或“木”的省略,下从“人”,金文下加“止”,象脚趾,踝疑象一人在丛林中行走或攀山越岭之形,本义为攀登跨越,引申为超越、凌驾。
字形演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按照小篆字形的解读为“夌,越也。从夊,从(屮六);(屮六) ,高也。一曰夌迟也”。意思是说:夌,义为越过。字形采用“夊、(屮六)”会义,(屮六)是高山。另一种说法认为,“夌”是陵迟酷刑。
“陵迟”一词本指山势从高而下之间倾斜之意。隋唐学者唐颜师所著《匡谬正俗》中说“”陵为陵阜之陵;而迟者,迟迟微细削小之义。古迟夷通用,或言陵夷,其义一也。言陵阜渐平
《康熙字典》截图
北宋陈彭年、丘雍创等认为“犯也。侮也。侵也。皆夌义之引伸,今字概作陵矣”。也就是说其认为“夌”是“陵”的本字。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甲骨文“夌”字的上半部分是草庐的变形,即“陆”的省略,指有民居的大山,下面是“人”字的变形,表示登山者;整体字形强调爬山的含义,金文字形增加“阜”(变形为“阝”)代表盘山的台阶,另造“陵”代替,指山陵、山阜、山岳。
《说文解字注》截图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凡夌越字当作此。今字或作淩,或作凌,而夌废矣”。也就是段玉裁认为“夌”是“凌”的本字,是跨越、超越之义。
“夌”在棱、倰、睖 等大部分汉字中也作为声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