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永不问责,那就不要怪“有毒”的东西越来越多。
一本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被家长发现出现“事实性错误”:中日战争期间,宁死不屈的丁汝昌,成了投降的汉奸。
甲午海战很久了吗?不过一百多年而已。丁汝昌是国家公认的民族英雄,甚至国际上也有他的名字。结果在我们自己的历史读物里,他成了投降之人。
丁汝昌耳熟能详,北洋水师提督,1895年威海卫之战抗击日本军队围攻。打到最后弹尽粮绝,丁汝昌仍旧拒绝投降。
援军迟迟未到,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与洋人官员马格禄、浩威等人谋划,多次劝降丁汝昌遭其严厉拒绝。接着牛昶昞又鼓动士兵闹事,逼迫丁汝昌投降。当时牛昶昞已经把北洋水师搞得军心涣散,丁汝昌眼见胜利无望,服毒自杀殉国。两天后,牛昶昞以海陆军代表身份,向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投降。
了解这小段历史,自然知道根本不存在丁汝昌投降之事,这不仅是在中国被承认的事实,在国际上同样如此。那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校审就没注意到此事?
即便我们允许在“严谨”和“学术性错误”上出现瑕疵,以至于该出版社选取了一张“日本视角下,日本画家右田年英”创作的插图,把丁汝昌画成作揖之状,把日军画的挺拔英武……那请问右下角明晃晃的标注上“丁汝昌投降图”是个什么意思?
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看到“丁汝昌投降图”都知道有问题,何况对于一个专业人士而言,他可是靠这个专业吃饭的。哪里是什么水平问题,这根本就是居心叵测故意歪曲历史,歪曲事实,有些家长并不了解这些历史,也不会专门去翻看孩子的书籍,于是“丁汝昌投降图”,便从小印刻在了孩子的脑海中,成了第一印象。
目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已经承认“该书插图确实有问题,召回并销毁。”
无论毒教材事件出现多少次,以怎样的形式被发现,明显到哪种程度,都会有人说是“巧合”。但我仍然要告诉你,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他们都非常支持你将这些情况认同为“巧合”。
2021年9月,香港对全部中学教材进行“消毒”,或许也是“巧合”吧。为什么要“消毒”呢?因为在以往的教材中,英国对鸦片战争中很多的内容进行了“洗白”。现在的英国或许是文明国家,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要抹除掉历史上的黑点。而一件事既然已经发生,又想排除己方责任,那唯一的办法自然就是把对方描绘的极尽猥琐。
这个“对方”指谁,不用我说了吧?
举个例子,在香港“消毒”之前,初中教材里的鸦片战争只字不提英国大量输入鸦片令中国白银外流、鸦片毒祸令中国人沉沦,反而从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拒绝与英国通商、林则徐禁烟为切入口,引导提问学生:如果中国当初采取较开放贸易政策,能否就避免鸦片战争的屈辱?林则徐的禁烟 手法是否明智?
这种连偷换逻辑都算不上的蹩脚问题,不就等同于“你凭什么不跟美国做生意?你凭什么要禁毒?”一样可笑可耻吗。
“毒教材”问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很多人总以“巧合”的借口,堂而皇之的忽视罢了。
在这些事情之后,大陆也同样出现了不少意识形态的问题,人教版教材大量插画流出,对小学生性暗示、文身、国旗倒挂、宣传美国旗帜;眯眯眼、丑化中国人的各种形象宣传;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如此种种,怎么可能全都是巧合?
9个月前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77周年的日子上,新华社更是主动下场提醒: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毒教材”。
千万不要小看意识形态入侵的问题,这东西继续发展,就是颜色革命。而颜色革命无人不知,那是一种“不流血的战争”。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可以说都是这种微不足道的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被西方国家入侵所导致。
“毒教材”这三个字,有人觉得比较难听且毫无意义。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名字恰到好处,形象深刻,它源自于“毒奶粉”。毒奶粉事件家喻户晓,食用过的孩子脑部变大,曾一时间令我们举国震惊。
然而奶粉是婴孩必须要的营养物质,与教材一样。可反过来,用你必须要的东西,从小开始毒害麻木你,两者是否如出一辙了呢?一个是谋财害命,一个谋才害国。
这是我第三次写毒教材事件了,但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这样的整改一直都是止于道歉,却不严查各环节失守责任人,不严肃追责问责,压根起不到警示的作用。与其每次通报召回、销毁,还不如一蹴而就,直接谈一谈谁来画?谁校审?谁担责?谁买单的问题。
作者:琼林先生。公众号:西方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