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深山“山东屯”分两派:一派想衣锦还乡;一派认为不太地道

影像中国 2022-08-31 22:17:08

山东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山东村”“山东屯”,吉林白山抚松县北岗镇就是这样一个屯子。

它地处抚松县北部的大山深处,全镇下设6个村子,人口不到1.2万,但来自山东日照的就有1万人左右。是很纯粹的“日照屯”。

去这里,你需要耐心走过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公路不宽,两侧景致宜人。而就在你沉醉静谧大自然的时候,北岗忽然就出现了,提醒你的,是这里炊烟袅袅,以及偶尔的鸡鸣狗吠。

来这里旅游的,除了附近喜欢山林休闲的城里人,就是慕名而来的山东老乡。村民们听到我们纯正的济南话,显得格外热情。

中午在农家院里吃饭,隔壁邻居还特意端了很大一盆羊肉汤过来,搭配了几大块外酥内软的大饼。也不见外地坐在炕头上,和我们边吃边聊。

他介绍说,自己来自莒县,这羊肉汤,是正宗的莒县做法,把整只羊放在大铁锅里用木柴熬制的,没放什么调料,加点盐就成。

而在随后的形成中,我们也逐渐了解了这个“日照屯”,并且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屯子里虽然都是日照人,但是根据“闯关东”时间的先后,分为;两派:

一派是“老山东”。

“老山东”来到北岗,普遍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当时军阀混战,山东又遭遇天灾。很多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一路北上,选择了来到这里。当年的北岗,荒无人烟,“老山东”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这里“活了”下来。并且,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一派是“新山东”。

“新山东”来到北岗,很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是投亲靠友而来。相对于老山东”,他们是幸运的,来到这里之后,同样靠着勤劳,在崇山峻岭里开荒、种参、谋生。而他们也和“老山东”一样,逐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闯关东”回流老家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也逐渐影响到了北岗,并迅速发展成为观念不同的“两派”。

“新山东”来得晚,没有和山东老家断了联系,亲戚朋友还在。当年逃荒出来,如今也算闯荡得不错,因此有了衣锦还乡的想法。

而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毕竟回山东,发展的机会更多一些。

“老山东”来得早,山东老家基本上没了亲人。他们认为,当年老家生活困难,先辈们为了活命闯关东,是北岗这片土地接纳了咱们,又让大家靠着开荒、种参过上好日子,富了起来。这里就是家。

如果富裕起来,不想着给这里修修路、做点好事,反而想带着在这里赚的钱回去,太不地道。

我们很难分得明白,究竟是留下来对,还是回老家对。

但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村头几个聊天的大爷告诉我们,其实“两派”争论根本不是个事,如今“回流”的有再回来的,而坚守的,也有在日照、威海、烟台等地买房的。

关内关外,不再远了。

5 阅读:5595
评论列表
  • 2022-09-01 14:16

    我祖籍就是莒县的,我爷爷说,他小时候那会儿,莒县穷成啥样呢?这么说吧,不到结婚那天,都捞不着条不漏腚的裤子穿![笑着哭]

    用户11xxx05 回复:
    山东一直都是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整个中国生存竞争最残酷的就是河南,山东,河北。人太多!山东,河南,河北这一片塞了三亿人。
    恰如荒丘卧虎 回复:
    六几年那会儿,全国除了个别地方以外,都大差不差。
  • 子昊 11
    2022-09-01 19:24

    去时临沂人,回时日照客。在那待着吧,东北需要你!

  • 2022-09-01 12:26

    还是尊重个人想法,哪里生活都一个样。

  • 2022-09-02 16:04

    我姑姑叔叔舅舅好多亲戚上世纪七十年代都去闯东北了

  • 2022-09-01 12:44

    莒县老乡欢迎回家

  • 2022-09-01 18:52

    我是莒县的,那地我去寻亲过[吐舌头咯]

  • xc 1
    2022-09-02 20:35

    祖籍山东枣庄,河南最南,无省市概念

  • 2022-09-03 04:12

    老一辈确实受了不少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