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陆军为了取代丁式爆击机(日本自法国购买的法尔曼F.60 “歌利亚”轰炸机,Farman F.60 Goliath),1924年(大正13年),日本陆军指示川崎飞机公司研发新型轰炸机。
日本购自法国的丁式轰炸机,分为丁式一型与丁式二型
二、设计川崎决定与德国道尼尔和宝马公司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并委托道尼尔公司进行设计。此外,川崎还派遣竹岐友吉、东条寿两名工程师前往道尼尔获取全金属飞机的制造技术。自此,川崎与道尼尔公司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
道尼尔 Do.N为全金属机身,机身底部呈飞艇状,主翼呈大阳伞状,两台发动机布置在主翼中央、在主翼上方一前一后前后串联布置。这种布局更像一架水上飞艇,与当时流行的道尼尔 Do.J样式相同,Do.N可以说是陆地版的Do.J。
道尼尔 Do.J 水上飞艇,船型机身以及顶部布置发动机是水上飞艇的主要特征,Do.N可以说是陆地版的Do.J。
该发动机原计划使用日本仿制的宝马公司 BMW 6型,但日本来不及生产第一台原型发动机,因此川崎的原型机安装了从英国进口的纳皮尔 狮11型(Napier Lion)450马力发动机。
道尼尔公司完成设计后,派遣了包括理查德·沃伊特(Richard Vogt)在内的七名工程师前往川崎。1926年1月(大正15年)完成了两架原型机。
1927年秋,日本完成了宝马公司的 BMW 6型12缸V型水冷发动机的仿制工作。
日本陆军测试发现,虽然性能存在一些不足,但有望通过强化发动机等来提高性能,日本陆军于1928年春(昭和3年)正式将该机定型为八七式重爆击机。
注意机尾上方涂装的“八七式重爆击机”,该机机翼上方编号为6
三、主要性能以下是川崎 八七式重爆击机的主要性能对比:
八七式重爆在其船型艇身的外部挂载炸弹
原本预计这是一架能够携带1吨以上炸弹的最先进的飞机,但发动机马力不足,速度缓慢,缺乏稳定性,让人对飞机的强度产生担忧。
该机生产数量有限,截至1932年,包括两架原型机在内,总产量仅有28架。
四、装备部队从技术上来说,八七式重爆首先将日本陆航重型轰炸机由直接从外国购买,转变由本国本土工厂生产(虽然依然是由外国设计)。
明信片上的川崎 八七式重爆,第七飞行联队(连队),该机编号为9
日本陆航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第七飞行联队(连队)主要装备八七式重爆。
日本陆航通过对八七式重爆的装备与运用,对重型轰炸机在作战中如何组织和使用建立起最初的战术方法。
因发动机功率不足,被称为“钝龟”的八七式重爆容易发生事故
导致8人丧生的坠机事故
1929年8月14日,一架八七式重爆由各务原起飞,飞向立川机场的途中发生了坠机事故,事故导致正副飞行员山本雄中尉,长嘉穗中尉等6名机组人员,以及乘客小川恒三郎少将,藤冈万藏大佐共8人丧生。
五、实战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本帝国陆航共有8个飞行联队(总计26个中队),第七飞行联队下属的2个中队装备八七式重爆。川崎 八七式重爆作为日本陆军最新型的重型轰炸机,向中国领土投下了大约80吨航空炸弹。
1935年(二战爆发前),川崎 八七式重爆于从日本陆航中退役。
我没有找到日本陆航对于八七式重爆的使用评价,但从日本陆航对后续新型轰炸机的设计要求之中:
日本陆航要求三菱研发的新型轰炸机(即后来定型的Ki-1 九三式重型爆击机)使用两台发动机,特别强调发动机要分布于左右两翼,且在一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可以以单发动机进行直线飞行。
可以推测出日本陆航对八七式重爆的升限5000米、火力(3~5挺机枪)、载弹量(1000公斤)比较满意,但认为新型轰炸机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①、发动机动力不足;
②、由水上飞行艇改造的机身不够灵活,对于飞行员的操作反应比较迟钝。
~(全文完)~
动图出自《银河护卫队3》~
这是一个海战爱好者的港湾,喜欢请点击收藏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