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欧盟出现重大战略误判,中国反击来了?其中有三大原因决定!

南柯归海 2024-10-27 02:03:02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剧变的今天,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电动车企强势崛起,与此同时欧盟的传统汽车巨头却陷入了困境。

欧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正在不断升温,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场关于关税的争执,但实际上这场博弈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产业变革。

为什么中国突然对欧盟汽车“下手”?欧盟又在哪些方面出现了战略误判?

欧盟的战略误判

事件起因源于2024年10月4日,欧盟投票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议案,因为欧盟认为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在欧洲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全是凭借政府的补贴,才能大批量的以低价出售。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热议不仅中国表示强烈反对带来一连串的反应,欧盟本想通过加税“迫使”中国车企增加成本减少市场竞争力,外加在欧洲投资。

没想到却适得其反,以至于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越发困难,曾经随处可见的奔驰宝马现在反倒不如比亚迪、蔚来这些国产新能源车常见了。

这可不是偶然现象,数据显示今年6月,日系、美系、德系品牌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3.5%、2.9%和2.6%,这些市场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变。

可欧盟还没意识到他们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认知并不完全这一点,欧盟的第一个误判就是低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的速度,要知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连续几个月超过50%了。

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用不了三年中国就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可以说中国成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最大推手。

另外第二个误判就是欧盟的车企大多没有跟上市场变化,从而忽视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如今欧盟的大多数车企还在固守着传统燃油车的老思路。

殊不知随着新技术的面世,现在的年轻人购买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车的智能化程度和网联化也成为了选车的重要参考因素。

再加上第三个误判和中国相比欧洲的车企产业转型困难重重,传统车企的转型需要巨额投资和技术革新,而欧洲现今的投资环境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电动汽车新技术

在中国本土品牌开始崛起时,给欧洲车企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短时间内他们几乎无法调整战略来应对这一变化,市场份额也被本土品牌一点点蚕食越发岌岌可危了。

正是由于这三大误判让欧盟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渐渐失去了优势,而中国则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展拳脚,那么在全球竞争的浪潮中,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全球化浪潮下的电动汽车产业竞争

说到电动汽车产业可不只是中国和欧盟在较劲,这可是关乎全球工业格局的大事,谁能在这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别看中国在这场竞争中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可一点不慢,现在我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从芯片到软件都有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中度带来的是成本优势,要知道产业链越完整生产成本就越低,还有创新效率,上下游企业扎堆在一起新技术、新想法传播得更快,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这种优势更是被无限放大。

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不过欧盟那边毕竟是老牌企业有着深厚的底蕴,他们在传统汽车领域积累的经验相当丰富,像大众、宝马这些老牌车企虽然在电动车领域起步晚了点但技术实力还是不容小觑。

再加上现如今他们开始加大对电动车研发生产的投入,试图在这场竞争中追赶上来,但中国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

要知道光是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就有潜力创造出至少50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才刚刚过半,还有大把的市场空间等着开发。

面对这样的局面欧盟的压力可不小,他们一方面要应对中国电动车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得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传统汽车产业。

我国外交部长王毅

更让欧盟头疼的是中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下了大力气,从政策支持到基础设施建设方方面面都有考虑,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

所以我们才看到欧盟对中国车企“下手”,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到底有什么底气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呢?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底气何在?

这些年的发展给了我们足够的实力来应对各种贸易摩擦,要知道咱们可是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就算欧盟真的对咱们的电动车设置贸易壁垒,国内市场也足以消化大部分产能。

而且我国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备了,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整车制造,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龙的生产体系,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了,就算出现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

别看欧洲车企历史悠久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联网等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的,这就给了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底气。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各种政策的支持,不管是政策引导还是财政补贴包括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都全方位的支持。

所以中国政府在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时也准备了不少“后手”,比如说可以通过以旧换新、增发消费券等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这样一来就算出口受阻国内市场也能顶上去。

另外中国企业这些年也没少在海外布局,像比亚迪、蔚来这些新能源车企,已经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这种全球化布局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贸易摩擦。

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电动车电池的关键原材原材料,锂、钴、镍,料等占据了不小的份额,这也给了我们在谈判中加大了筹码。

总之中国在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时不用过分担心,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王道,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欧汽车贸易关系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中欧汽车贸易关系的未来

说到中欧汽车贸易关系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野心,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又让双方难以完全割裂。

眼下中欧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不断,欧盟那边担心中国电动车大举进入会冲击他们的本土产业,所以一直在考虑是否要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而中国这边也在考虑是否要对欧盟汽车采取反制措施。

一旦形成这种态势对双方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双输”的结果,欧盟要是真的对中国电动车下手短期内可能会保护一下本土企业,但长远来看却可能会失去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而中国这边如果采取报复性措施,虽然能给欧盟一个教训,但也可能同欧盟国家加剧摩擦影响到国际关系。

不过中欧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中国在电池技术、智能化应用方面领先,欧洲在传统汽车制造工艺上有深厚积累。

在这个大背景下双方其实可以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而且中欧还能够通过合作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受益的将会是广大的消费者。

所以说中欧汽车贸易关系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技术标准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可以加强合作,也可以鼓励双方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交流和合资合作。

结语

在这场中欧汽车贸易的博弈中,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而欧盟则需要正视这一变化调整策略。

要知道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并不意味着对抗,中欧双方应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如果你喜欢我的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财联社2024年10月22日《德国总理朔尔茨重申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报道

人民网2024年10月9日《欧盟加征关税削弱行业竞争力》的报道

千龙网2024年10月5日《不顾多方反对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报道

0 阅读:0

南柯归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