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用五字回骂,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了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19 19:38:47

20 世纪 20 年代,鲁迅加入《语丝》作家群体,同期,郭沫若留日归来后与郁达夫等人组建“创造社”。

他们同属“左翼”作家,都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坛变革, 此后七八年,郭、鲁二人虽都名声远扬,却从未谋面,且在各自领域暗暗较劲。

1928 年,“创造社”“太阳社”等文学组织计划于国内掀起“破旧立新”浪潮。

作为“创造社”核心成员的郭沫若,率先将批判矛头指向鲁迅文章,撰文斥其为“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起初,鲁迅对此未多在意。但随着郭沫若骂声愈烈,鲁迅遂懒洋洋地撰写《上海文艺一暼中》予以回应,暗指郭沫若等“新派作家”是“才子加流氓”。

了解郭沫若生平的人看到此文,都明白这是针对郭沫若。在这场骂战的第一回合,郭沫若无疑是挑起事端之人。

1928 年,面对“创造社”等文艺组织的批评,鲁迅发表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彼时,双方“骂战”尚处含蓄隐晦阶段,鲁迅一直以“前辈”之姿应对,用词相对克制。

不过,郭沫若突然抓住鲁迅文中一个“错字”,高声质疑:究竟是“器量”还是“气量”!还嘲笑鲁迅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紧接着,郭沫若撰写一篇八千字议论文,除攻击鲁迅用词问题,还对其实施大量人身攻击。

郭沫若当时提出三大论点批判鲁迅:

第一,因鲁迅出生于清末,故而为“封建余孽”;

第二,鲁迅不学无术,不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第三,因不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以也不懂“唯物主义”。

最后,郭沫若信口断言鲁迅是守旧之人,他仗着出生年代更晚、思想更“先进”,对鲁迅肆意攻讦。

鲁迅见此极为气恼。他认为郭沫若作为晚辈,言辞过于刻薄。他本欲回击,却觉郭沫若文章欠佳,阅读价值低。

后来,他随意挑选一篇郭沫若的小说《一只小手》,未仔细研读内容就加以批评。 这部小说讲述一个童工在兵工厂工作时被机器压断手,工友关心他却遭工头谩骂、责打,最终引发工厂暴动与全岛大罢工。

童工参与其中并牺牲,后来工人砸烂兵工厂、夺取政权,还建造雕像纪念殉难童工的故事。 鲁迅未充分了解小说内容就批评:一个革命者仅失去一只手,还有一只手能与爱人相拥,为何失去的不是腿或脑袋,革命不够彻底。

鲁迅提及“与爱人相拥”,实则源于二人的文艺见解分歧。 尽管鲁迅和郭沫若同属“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但在文艺观念上差异巨大。

郭沫若代表的一批人倾向“浪漫主义”,鲁迅则为“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的作品常揭露社会黑暗与人性丑恶,郭沫若则喜以“女神”等元素创作。

郭沫若一派文人认为,为推动革命,艺术创作允许夸张,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常仅凭半本书就自行脑补其余内容。

针对此现象,鲁迅在《上海文艺一暼中》予以尖锐批判与讽刺,还将郭沫若一派文人比作旧时“才子”。

古代读书人分“君子”与“才子”,“君子”专注正统典籍,“才子”热衷风花雪月,还将书中情节于现实中“演练”,比如流连青楼。

后来,后人对郭鲁二人的骂战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两个焦点。原本郭沫若骂鲁迅“封建余孽”,在网络上传为“衣冠禽兽”;鲁迅骂“一群人”的“才子加流氓”,被曲解成针对郭沫若个人。

实际上,郭沫若当年批评鲁迅为“封建余孽”,是针对鲁迅的行文风格,并非评其人品。

鲁迅幼时上私塾,语文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阶段,行文半文半白。 当下,郭沫若“没骨气”“人品差”似乎成共识。

所以当提及鲁迅曾骂他“才子加流氓”时,众人皆觉有趣。

需指出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应基于客观事实与完整背景资料,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解读。

比如,郭沫若在个人情感与婚姻方面的做法虽存争议,但在文学、历史学等领域贡献显著;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其思想与作品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二人在文学观念上的分歧与争论,也是当时文化发展与思想碰撞的表现。

1 阅读:67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