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则徐而言,最大幸运是在镇压太平军之前去世,留下完美的形象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2-09 17:26:49

道光十九年,54岁的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成为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在战争爆发后,由于广东军民防范严密,英军只得海岸北上,威逼南京。

实际上,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并不保守,但对于对英战争的结局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之外,这场爆发在两个文明之间的不对称战争,显然不是林则徐得认知可以理解的,他不理解,不明白是完全正常的,可此事让他备受打击。

战前,林则徐对击败英国信心满满,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英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特产茶叶和大黄。一旦断绝贸易,英国人就没有生计可言。他甚至认为,英军士兵的绑腿裹得太紧了,屈伸不便,一上岸就废了,这个说法来自当初英国人马格尔尼给乾隆祝寿的时候不能下跪。在给道光的奏报里,林则徐还表示:“人心可用,只要训练得当,普遍百姓也能击毙英军士兵”。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林则徐才发现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极大地冲击了他的三观。

朝中舆论汹汹,纷纷指责林则徐是战争之祸首。从中最初烧毁鸦片“误国误民,办理不善”到战事失败的所提的:“废弛营务,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说法。实际上,道光就是把战事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林则徐。

林则徐在前往新疆的途中,多次给朋友写信,在信里除了诉说委屈之外,林则徐更多的谈及中英两国巨大的差距:“人家的大炮能打十里内外,我们的大炮却打不到;人家打炮跟放排枪一样啪啪啪,我们打一炮就得歇好一阵子。正所谓器不良,技不熟,光靠胆壮心齐”,调百万军队过来也白瞎,就算岳飞韩世忠在世也无可奈何”。

中英之间军事上的差距,林则徐这段话说的很透彻、很形象,很具有,也许在林则徐潜意识里,流露出“向西方学习”的意思。但很有意思的是。林则徐在信中还嘱咐朋友“不要给别人看”。也就是说,他并不打算将这一想法公诸于世,应该是意识到这个提法过于惊世骇俗。

在这种情况下,道光于九月初三日将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交部严加议处”,第二年,道光帝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随后,道光帝下旨革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新疆)“效力赎罪”,期间曾奉命赴浙江镇海协防,并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

在这段时间里,林则徐每天黎明便去河堤工地督工,经过半年多治理,黄河大堤已赶在春汛前修复完工,工程完毕之后,林则徐继续前往新疆,不想在走到西安的时候,身染重病,不得不向朝廷请假,二个月后才重新启程。

期间,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收集、翻译、整理的各种国外信息,以及未完成的《四洲志》手稿转交好友魏源,希望他将此书完成。魏源不负众望,在道光22年就已完成林则徐的嘱托,依据《四洲志》完成《海国图志》50卷的编纂。后来该书又不断增补,到咸丰二年全书内容已达100卷之多。五年之后,,魏源去世。令人遗憾的是,林则徐并没有看到此书,中国人更没有看到,第一个看到并进行刊印又进行学习的是日本人,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此书才以“出后转内销”的方式传到满清,这实在的巨大的讥讽。

此后,无论林则徐身处何地,身为何职,林则徐都没有公开提起过“洋务”“师夷”这样的主张,遑论大力倡导。当时的林则徐身为一个“罪臣”,境况已然糟糕透顶。前有皇帝谕旨,罚戍新疆;后有大臣清议,指指点点:以这样的身份,在大清新败之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免过于惊世骇俗,这让天朝上国的颜面往哪里搁?让大清帝国的尊严往哪里搁?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只私下说,或者借着别人的嘴去说。

道光22年秋,林则徐终于抵达伊犁。在新疆,林则徐对国家时局,他三缄其口不发一言,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下的民生。年过60的林则徐还亲自带队,开始对南疆进行勘察工作。第二年七月,与林则徐同案被流放新疆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获释东归,旋即邓廷桢授甘肃布政使,而后为陕西巡抚,继而升任陕甘总督,一个月后病逝,而戍疆三年的林则徐才获准东返,而后,林则徐迁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任上,林则徐兢兢业业为国效力。

道光三十年三月,重病的林则徐请辞,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军机大臣穆彰阿力荐林则徐出上平定洪杨之乱,于是道光再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督办军务,镇压太平军。

在接到清廷任命的第二天,病魔缠身的林则徐便启程赴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17天过后,林则徐已经病重不起,11月22日,已经病重的林则徐在广东普宁让随行的儿子林聪彝代笔,给刚刚继位咸丰上了最后一道奏折:

“此次更蒙皇上特遣视师,谬膺重任,既感深而思奋,尤敌忾以心殷。岂料半途遂废,上负圣恩委任,只期图报于来生。但期将士一心,战守并用,能坚壁而清野,终扫穴而擒渠”言毕,林则徐撒手人寰,享年66岁。

实际上,林则徐把他真正想说的话都带到了坟墓里,由于没有发生与太平军的冲突,使得林则徐的名声得以保全。

林则徐最大的清醒在于,他知道这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大清所具备的一切没有任何用处,新技术,新武器大清他们都没有,他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他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林则徐如此。林则徐如此,胡林翼如此,曾国藩如此,李鸿章,左宗棠亦是如此。当时的局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林则徐所做的已经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好的结果。

林则徐在他的时代当中,有他的局限性,我们能够理解,也并不能过于的苛求。他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确实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2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