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鲍勋:其父亲因救曹操而去世,为何曹丕非要杀他?

玮宏看历史 2023-02-22 11:20:22

御史中丞鲍勋是曹丕时代的重臣,他以敢言直谏著称。他的父亲因为救曹操而去世,曹操感念他父亲功劳,格外宽待于他。

可能是由于出身的缘故,他敢于为人刚正。在曹丕时代,他屡次惹的曹丕不高兴,最终被曹丕所杀,而为何曹丕非要杀他呢?

人们知道,曹丕为人极为忍耐,是真的简简单单就因为他不考虑曹丕的感受,敢于直谏就杀害了他吗?

一、鲍勋家族势力成为曹丕的障碍

在三国时期,曹魏势力在击败了北方的袁绍之后,成为了北方的第一大势力。北方的曹魏势力经过曹操的开疆拓土,来到了曹丕时代,曹丕需要做的是在内部改革的完成之后,进行江山的统一。

其实在曹操时代,曹操就为曹丕的改革做好了准备。在曹操时代,曹操一直想要做的就是称帝,最后曹操已经位居九锡,出行所用的仪仗已经跟皇帝差不多,但是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蜀川刘备虎视眈眈,一旦他称帝,肯定引起内部混乱。内部混乱之后,刘备得以趁虚而入。另一方面,在他不断给自己增加封号的过程中,他也在试探着群臣的态度。

当他一步一步登上权力的顶峰的时候,他越往上,在内部受到的阻力就越大。所以,最终他停在了距离皇帝仅仅一步之遥的位置上。

为什么曹操要让身为太子的曹丕,去娶一个甄姬这样一个曾经嫁过人,而且没有任何势力的女人呢?这就是让曹丕在上位之后,能够放开手脚。清除贵族势力,为曹丕登基做好准备。要想登基成为皇帝,废掉汉献帝并不困难。

汉献帝已经成为傀儡多年,根基早已没有。困难的是那些忠于汉室的大臣与旧势力。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这些势力已经被曹操清理了一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需要曹丕自己清理。

除了一些倾心汉室的旧势力,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势力也需要剿除。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曹氏家族会有被架空甚至是替代的危险。

鲍勋出身高贵,他的家族在汉朝世代为官,他的父亲鲍信是济北相。在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之时他的父亲与曹操一样也是一方势力。不过在与黄巾军战斗过程中,鲍信为了救出曹操,自己被杀。

为了感念鲍信,曹操对他的孩子鲍勋、鲍邵很是优待。鲍氏本来就是名门望族,再加上受到曹操重用与优待。在曹操时代,鲍氏一族快速发展,成为了曹操势力之中,重要的一个势力。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就需要进行改革,完成最终登基的重要一步。

在这之前还是要试探各个大臣的态度,一方面,曹丕要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要开始收拾各个重臣势力对自己的牵制。

在试探群臣的过程中,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鲍勋。其实鲍勋与曹丕早就有过过节,在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曹操就把鲍勋放到曹丕身边。鲍勋作为曹操安排的身边人,经常和鲍勋发生矛盾。

其实这也很正常,鲍勋是曹操的势力,派鲍勋到曹丕身边,就是曹操为了专门监视曹丕。曹丕一直看不惯鲍勋,但是因为是曹操派来的,也只有忍耐。等到曹丕即位后,鲍勋又多次惹恼曹丕,曹丕虽然多次处罚鲍勋,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最终也都放过了鲍勋。

曹丕为什么要放过鲍勋呢?因为鲍勋为人刚直,虽然他很讨厌鲍勋,可是他可以作为他削减其他势力的一把“利剑”。在鲍勋做“御史中丞”期间,曹丕利用鲍勋,打败了众多的贵族势力。打败这些势力之后,曹丕又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完成了登基,成为了皇帝。

不过,随着曹丕身体的虚弱,曹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了能让后来上位的曹叡掌握权势,他需要把鲍勋带走。因为鲍勋在除掉大量势力之后已经在朝中太过于强势,为了后来曹叡的掌权,他只能在自己临死之前除掉鲍勋。

二、曹丕要形成内部的改革

曹丕上位之后就要形成自己内部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曹丕看似十分厌恶鲍勋,实际上与鲍勋达成了合作。曹丕利用鲍勋成功剪除了存在于曹魏内部一些大的势力。但是随着鲍勋被重用,鲍氏本身实力也在扩大。

为了朝政平衡,曹丕又杀掉了鲍勋。曹丕在不断的杀掉一些重臣之后,也在进行着改革,他首先是开始了九品中正制的改革,使得一部分下层的人能够在朝廷中做官。但是九品中正制没有彻底改变贵族把持朝政的现状。

其实到最后,曹丕想要的让下层人才流动到上层来是失败的。尤其是在曹丕重用一些下层人才的时候,遭到了鲍勋的非议,这就使得曹丕对于鲍勋十分厌恶,因为鲍勋已经触及到了他不应该触及的利益,那就是王权的权力。

三、鲍勋看不透曹丕的想法

鲍勋为什么从曹丕当太子的时候就与曹丕有过节,反而还能在曹丕当上皇帝时还能得到重用呢?那是因为曹丕觉得他有用。

而鲍勋可能不这么认为,在鲍勋看来是因为他正直无私,曹丕才不敢杀掉他。其实是鲍勋看错了曹丕,曹丕根本不是不敢杀他,而是曹丕要利用他压制和剿除其他势力。

曹操为什么选择曹丕而不是曹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呢?是因为曹丕更知道等待与忍耐,隐藏自己真实想法与个性。曹植虽然天赋异禀,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可那不是当皇帝所需要的。

曹丕能够忍而不发,可以看出他城府极深。一个城府深的人才会让别人畏惧,让别人看不透,才会有时间、有机会在各个势力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

曹丕在登基后看似与鲍勋矛盾很深。鲍勋也清楚,自己曾经为曹操监视过曹丕,在曹丕即位后,自己也难逃一死,所以为了求活,他只能做一个敢言直谏的忠臣。不过鲍勋看错了曹丕,也看错了局势。鲍勋不是魏征,而曹丕也不是唐太宗。

唐太宗为何要容忍魏征,其实也是因为要让魏征成全自己成为明君,洗刷自己在历史上“杀兄逼父”的“不良记录”。

而魏征为什么敢于直谏,那是因为魏征曾经“三易其主”,魏征在唐太宗之前还是李建成的门人。为了洗刷自己“三易其主”的“不良记录”,他只能去做一个敢言直谏的“忠臣”。

但是,曹丕不像唐太宗那样有射杀亲兄弟的历史包袱,而鲍勋作为臣子,只是在帮助曹丕消灭与压制其他势力时被重用,一旦干涉到了皇权本身,那么鲍勋也就该被处理掉了。

总结

作为御史中丞的鲍勋,没有看透曹丕的真正想法。他做御史能够弹劾百官,成为抑制朝中大族一个势力时,曹丕是支持他的。但是同时他又敢于直谏皇帝,成为了曹丕的障碍。在曹丕还在世的时候,曹丕还能压制住鲍勋,甚至重用鲍勋作为朝廷中的一把利剑。

但是等到曹丕一死,曹丕不能保证鲍勋不会成为权臣,架空皇帝甚至替代皇帝。既然鲍勋在未来是未知的,那么曹丕不如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杀掉他,避免以后鲍氏做大,有时候一个死人,比活人更值得信任。

可惜的是,曹丕没有看明白,将来取代曹魏的,反而是那个看上去唯唯诺诺的司马懿。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