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一时爽,身体“火葬场”!但比熬夜更坏的,是“睡眠碎片化”

界嘉谈养护 2024-11-03 13:14:35

很多人以为,熬夜是最“伤害”睡眠质量的行为。一些看似按时入睡的人,依旧在白天感到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甚至心情焦虑。其实,这并不一定是睡得少的问题,而是“睡眠碎片化”在悄悄影响他们。所谓“睡眠碎片化”,简单来说就是睡眠中频繁醒来或者睡得浅而多梦。这就像手机电池明明充电8小时,但却只充进了一半的电量。睡眠的品质犹如这块能量块,纵然充电时长颇为充足,但若频繁中止供电,亦会使得它难以彻底饱和。

睡眠的品质相较于睡眠的持续时间而言,具有更为关键的地位。即便睡眠的时间足够长久,但若是质量不佳,频繁醒来,也会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理想的休憩状态。

现代医学探究指出,一段持续、无中断的安眠对于促进身心的全面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人在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会进行“自我清理”,修复神经元并清除代谢废物。如果这种过程被打断,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增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古代中医典籍中,早已洞察到“睡眠连贯性”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夜卧早起,不甚劳”以及“卧不宜数起”,强调夜间应保持睡眠的完整,避免中途频繁醒来。中医理念指出,人的身体离不开丰沛的“元气”以养育内脏器官,睡眠的好坏则直接关乎元气的产生与积累。

“零散睡眠”现象往往源于多种日常因素,其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这种现象的常见诱因与它对健康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紧密相关。

心理重负与不安情绪往往是造成精神压力的主要源头。

现代生活步伐匆忙,压力沉重,不少人躺卧在床上思绪万千,难以沉睡或易于在深夜时分惊觉醒来。高压状态促使体内不断释放应激激素,致使晚间睡眠质量不佳,轻微声响即可轻易将人从睡眠中惊扰。

不良的休憩空间会对睡眠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营造出不健康的睡眠氛围。

据医学研究指出,室内噪音水平、照明状况及温度条件均为左右睡眠品质的关键因素。如果房间内有持续的噪声或光污染,会频繁刺激大脑,导致多次醒来,甚至梦境增多,让大脑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特定健康状况或身体机能异常状况可能构成影响因素。

众多持久性疾病,诸如血压偏高、糖分代谢异常及夜间呼吸障碍等状况,均能影响睡眠的整体质量。晚上常去洗手间、身体的不适感等生理因素,同样是造成睡眠不连贯、变得零散的普遍缘由。比如,打呼噜可能看似寻常,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次打呼噜后伴随着的短暂憋气,会让人无意识地频繁醒来。

“碎片化”对身心的伤害:远比熬夜更持久

对于睡眠碎片化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它带来的危害往往“积少成多”。长期的“睡眠碎片化”不仅让人变得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更可能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根据美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长期睡眠碎片化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同时还有可能增加糖尿病和抑郁症的患病几率。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健康的睡眠方式,很可能造成“隐形”伤害,因为它不如熬夜那样容易被察觉。熬夜让人第二天就感到疲倦、困倦,而睡眠碎片化则常常在长期不自知的状态下侵蚀健康。

优化睡眠连贯性的途径

维持恒定的生活起居规律

维持恒定的就寝与晨起模式,切莫时常更改入睡及醒来的时刻。中医中强调的“子午觉”,也是指遵循自然昼夜节律来养护身体。确保在晚间十一点前进入梦乡,有益于身体的自然恢复进程。

提升卧室环境的品质与安逸程度。

就寝前关闭一切电子装置,确保卧室漆黑一片、静谧无声且温度适中,这些均是增进睡眠品质的重要因素。用一副眼罩和耳塞,可能比你想象中更有帮助。

改善膳食结构及日常作息习惯

就寝之前应避免过量进食或摄取含咖啡碱饮品,同时不要进行剧烈的身体活动。睡前两小时适当的冥想、泡脚或读书,都有助于放松身心。

针对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医疗措施进行应对。

如果你有长期的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症状,或夜间频繁醒来导致的疲惫感,最好咨询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必要时通过医疗手段改善。

莫让间断式休憩变成新风险。

虽然很多人都在为熬夜担忧,但其实“睡眠碎片化”是一个更为隐蔽的健康杀手。无论你每天睡多久,如果睡得断断续续,那就无法真正修复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积累,最终影响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如果你总觉得睡眠不够、起床很累,不妨反思一下,你的睡眠是否正被碎片化侵蚀?找到原因,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质量,才是让身体真正“充满电”的关键。毕竟,一个好的睡眠,绝不仅仅是“睡足8小时”那么简单。

2 阅读: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