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特务,是耍弄阴谋手段的“得志小人”,是人们谈之色变的词语。
但实际上,特务只是军统中对一种特殊身份的称呼而已。特务二字之所以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是源于军统对特务的滥用、源于历史遗留的问题。
曾几何时,特务在中国就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务”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销声匿迹。这也淡化了人们对于“特务”的厌恶和反感情绪。
然而,2013年,一场别开生面的“特务大会”又引发民众热议。人们看到了老一代“特务”如今的幸福生活,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包容之力。
“戴笠侄孙”戴以谦
参加“特务大会”的3位老人,分别是戴以谦、祝仁波和王庆莲。
这场会面距离蒋介石退守台湾已经过了64年,格外引人注目。
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这些老人既然隐藏身份数十年,又是如何相聚在一起的呢?
这背后的故事,就不得不首先提及戴以谦。正是为了完成戴以谦老人的心愿,才有了3位老人的那次见面。
提及戴以谦,大家会觉得并不熟悉。但是,说到他的一位亲戚,大家一定会知道。
那就是国民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统头子”——戴笠,而戴以谦就是戴笠的秘书。
戴以谦与戴笠同姓,是巧合吗?实则不然。
戴以谦的确与戴笠有着亲戚关系,二人隶属同宗。按照辈分来排,戴以谦算是戴笠的侄孙。
二人的关系虽然并不亲厚,但正是因为这层亲戚关系,戴以谦才得到了戴笠的重用,成为了戴笠的秘书。
据资料显示,戴以谦在初入军统时,还没有遇见戴笠。因此,那时的戴以谦也只是军统中的一个普通小兵。
直到戴笠在视察江西时,偶然发现了戴以谦与家中人长相相似。
向来敏感的戴笠立马意识到了戴以谦可能是他的“家里人”,在与他一旦寒暄之后,发现他确实是自己的孙辈。
回到军统局之后,戴笠就将戴以谦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允许戴以谦涉及核心机密。
从那之后,戴以谦可谓真正平步青云,职位不断提升,最后成为了戴笠的“左膀右臂”。
直到戴笠去世,毛人凤“后来居上”。新的掌权者忌惮“旧人”,一直在刻意排挤戴以谦。
蒋介石撤到台湾后,曾下令在大陆留下部分特务人员,以备不时之需。此举正中毛人凤心意,遂将戴以谦留在了大陆。
那时的戴以谦,已然为残害同胞而感到后悔不已了。
在特殊时期,“军统特务”的身份让戴以谦受了许多罪。
由于戴以谦算是军统特务的核心人员,所以他被判处了5年有期徒刑。对此,戴以谦并没有任何怨言,选择了坦然接受。
年老之后,戴以谦被送入养老院安度晚年。
人到暮年,总会时常想起此前一生的经历。那段军统岁月,让戴以谦始终难以忘怀。
由此,他才主动提出想要与大陆中曾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联系。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之下,最终促成了戴以谦与两位昔日同事的见面。
“机电狂人”祝仁波
在与戴以谦见面的同事中,有一位老人可以说十分“幸运”。
即便是在特殊时期,这位老人经过组织严密的审查,也并没有任何问题被发现,得以无罪释放。
这位老人,就是“机电狂人”——祝仁波。
为什么同样是“特务”,祝仁波却可以不受惩罚呢?这是因为祝仁波没有任何被惩罚的理由。
戴以谦获罪5年,是因为他曾是军统核心成员,为军统迫害革命人士,有实实在在的错处。
而祝仁波没有受到惩罚,恰恰是因为他没有涉及里面的机密。
祝仁波在军统中的身份,与其说是“特务”,更准确的来说是一名在特务部门上班的技术人员。
除了会修理电台以外,祝仁波别无所长。
因此,他从未参与国民党的行动,只是军统中的“打工人”而已。
祝仁波是如何被军统发现的呢?这还要从祝仁波的成才之路说起。
祝仁波是一个孤儿,身世十分凄苦。所幸的是,他在青年时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无线电专家陈一白。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一白发现了祝仁波的反应十分迅速。这让陈一白感觉到了祝仁波是一个可塑之才,并将他送去学校学习。
在警官学校,祝仁波接受了系统的电子设备知识教育,逐渐成长为了处理电子设备的专业人员。
因学业成绩优异,祝仁波很快就引起了国民党军统部门的注意。
那时,电台就是军方手中最为先进的电子设备。
在军统中,电台的使用十分普遍,但却缺乏能够修理电台的技术人员。
祝仁波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军统中电台技术人员匮乏的漏洞。从此,祝仁波就在军统中踏踏实实修理起了电台。
国民党退守台湾时,曾给了祝仁波两个选择,要么一起前往台湾,要么留在大陆。对此,祝仁波选择了后者。
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允许祝仁波留在大陆,也是因为清楚祝仁波并不知晓任何党内机密。
既然不是重要人员,是去是留也就无关重要。
留在大陆的祝仁波,也并没有停下他对机电的热爱,在一家农场继续干着修理电器的“老本行”。
特殊时期时,祝仁波的真实身份被发现,曾接受过组织审查。
经调查发现,祝仁波曾经只是军统的技术人员,多年在自己的岗位上老老实实的干着修理的工作,从未插手其他事务。
随后,祝仁波成功被无罪释放,安然生活了多年。
“译电才女”王庆莲
在大陆最后所剩的3位“特务”之中,仅有唯一的一位女性,她就是“译电才女”——王庆莲。
她,也是3人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她与军统之间,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王庆莲与军统的“缘分”,还是得益于她母亲的“牵线搭桥”。
因她父亲早逝,所以王庆莲的幼年也过得十分清苦。唯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她有一位好母亲。即便没有父亲,她的母亲也仍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家。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母亲还对教育十分重视。这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认识。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王庆莲一直接受教育。
在母亲的支持之下,王庆莲一路读到了初中。在那时,初中文凭的王庆莲,已是十里八村难得的文化人了。
初中毕业之后,王庆莲一时之间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已和母亲做起了一样的工作。
这样的结果让王庆莲的母亲感到很难受,她不愿意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女儿也走自己的老路。
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王庆莲的母亲开始积极为王庆莲谋划出路。
对有心人而言,机会并不难有。
戴笠出身江西,所以在军统缺人时他首先想到了去自己家乡招聘。当军统局到达江西招人时,王庆莲的母亲毫不犹豫为女儿报了名。
因底子不错,王庆莲也顺利被军统录用,成为了军统译电科的一员。
在译电科工作的那几年,是王庆莲人生中难得的欢乐时刻。
因为军统工作的薪资,完全可以养活她和母亲。她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又有着一份不错的薪资,让她也有了难得的平稳生活。
可是,随着内战爆发,军统开始迫害同胞。看着军统对同胞残忍迫害,让王庆莲感到了迷茫与错愕。她意识到,军统已经不值得久留。
蒋介石退兵后,王庆莲主动要求留在了大陆。
脱离了军统,王庆莲的良心不再遭到谴责,终于回归平和。
后来,王庆莲回到了家乡,并选择了在那里终老一生。直到与戴以谦、祝仁波的见面,才让王庆莲再次走出了家乡。
三人见面之后,都是感叹万千。
虽然三人此前并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融洽相处。
同为国民党的昔日成员,他们都亲历过蒋介石军队的落败,又同为见证国家繁荣的老一辈,早已让他们三人之间有了特殊的羁绊。
对于戴以谦、祝仁波和王庆莲三位老人而言,2013年的那次见面,或许就是三人最后的聚会了。
尽管他们曾经有着特殊的身份,但是现在仍然能获得平稳的生活。由此可见,正是我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能有如此幸福美好、平安稳定的生活。
结语
历史的伤痛,从不会被遗忘,却也从不值得沉浸其中。
人们记住历史,是为了以史明鉴,是为了以史为镜。以历史之沉痛,时时提醒着人们避免同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如蒋介石之流曾在大陆做下的错事,理应被铭记,理应被厌恶。但是,对于那些曾经做过错事,能够知错就改的人,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待。
作者:一水
:夜雨声烦
本文由“客馆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