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万里归途》,远超预期!
相比起拿“撤侨”作为故事背景的《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动作军事片,影片选择把视角聚焦于一群更“普通”的英雄:外交官。
电影讲述了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乱后,外交人员宗大伟等人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完成撤侨任务的故事。
更真实,更平凡,更有血有肉,但惊心动魄与灵魂震颤却一点都不少,影片中那段克服艰险的经历,也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行路难》中志气饱满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别的先不说,就一部院线商业电影而言,《万里归途》无疑是“好看”的,质量上乘。
其中最令我满意的一点,便是循序渐进的、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影片里的两位主角——前驻地外交人员宗大伟与外交部新人成朗——他们俩执行的撤侨任务,是在客观困难和主观意愿碰撞下不断升级的。
原本作为跟机人员可以当场飞回去,却因为顾全大局留在了努米亚;
原本应该搭乘最近一班船离境,却因为同事章宁的牺牲而挑起远行重担;
原本把侨胞带过边境站就已完成任务,却为了章宁遗孀白婳等人再次返回战区;
原本让残留的大部分人抵达迪拉特已算胜利,却为了“不落下一个人”折返而遭遇叛军……
这种层层渐进的叙事节奏非常舒服,在保证故事观赏性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物、环境的塑造。
这点真要归功于导演饶晓志的调度了——不同于许多观众喜欢《无名之辈》胜于《人潮汹涌》,在饶晓志最重要的几部导演作品中,我是觉得他一直在进步,到了这部《万里归途》,饶导的表现已愈发纯熟了,类型元素拿捏十分到位,所以我也相信本片会再次获得票房成功。
《万里归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处妙笔,当属宗大伟和成朗之间,关于带队策略的差异和争执。
宗大伟出发前,本以为白婳身边最多只有十几人,结果碰头后却发现有125人滞留战区,在缺乏通讯和指示的情况下,不愿坐以待毙的宗大伟自作主张,要把大家带去最有获救机会的迪拉特。
成朗从一开始就不认同宗大伟的行为,并多次坚持要尽早告知大家真相,哪怕最后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没争出个高低来。
这个冲突其实是非常难讲的,宗大伟“做得对但不正确”,成朗“说得对但不顾后果”,双方是“对与对”的矛盾——《万里归途》难能可贵地没有站在前辈立场上嫌弃年轻人幼稚不懂事,而是尽可能地展示了双方的苦衷和想法。
简单处理或者干脆不拍这段冲突很容易,但影片选择了困难的那条路,并且还拍出了宗大伟和成朗的互相理解以及成长,仅此一点,《万里归途》就算是一部好片了。
同时,影片对中东世界战争的还原也相当真实,尤其几个配角的戏都属于少而精,颇有代表性。
例如中企的本地雇员瓦迪尔,一个超脱出部族仇杀、接受开明社会规则的老者,他为了不让宗大伟为难选择自我牺牲,在影片里一群急于回家的人面前,提供了一位老人“故土难离”的独特视角。
还有狡诈阴损的叛军营长穆夫塔,他热衷于和别人玩虚假的俄罗斯轮盘赌,借此贬低他人抬升自己,最后却因为宗大伟的勇气遭到了反噬,他的色厉内荏也有助于思考,这类循环往复的战乱还存在哪些丑陋不堪的本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万里归途》中一众外交人员的形象非常实在,没有一味往高大全、伟光正的方向上靠。
像是八面玲珑的章宁留在努米亚是为了接班升职,一路逆行的宗大伟也有贪生怕死的一面,成朗的理想化、严行舟的板正等等,都有着我们常人可以理解的行为逻辑,很接地气。
影片既展现了外交人员们平凡的一面,又在更大的层面上凸显了他们的非凡: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却能依靠勇气与智慧在纷乱中寻得一线生机。
虽说为了追求可看性,电影在改编时做了不少嫁接和艺术性处理,可一联系到现实里外交人员的种种经历,恐怕就不会觉得影片夸大其词了,仅就“外交人员被人用枪指头”这一危险,历史上就发生过不少次:
1990年8月,中国驻科威特使馆的外交人员随员孙渤,曾在外出购物时被3名持枪的伊拉克士兵抓住,逼着表态中国对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态度,尽管他用不卑不亢的回应化解了危机,可随后还是发生了差点中弹的险情;
今年年初的乌克兰撤侨时,同样出现过中国外交人员在实地查看某场地的过程中,突然被人用枪指着脑袋,好在最终化险为夷。
也正是因为外交人员们丰富的现实经历提供了大量原型素材,《万里归途》才能够奉献出一个险象环生又沉浸感十足的故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影片最后那个精妙的彩蛋了。
本来让吴京来客串成朗爸爸,就已足够搞笑和惊喜的了,但随后他盖住电脑的行为,则升华了电影的主旨。
都说“出国了才知国的好/离家了才知家的好”,过年时的鞭炮、邻里间的争吵,这些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死里逃生的宗大伟看来却值得无比珍惜——就好像沙滩上的嬉戏与夜晚的万家灯火,我们眼中最平平无奇、唾手可得的东西,其实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万里归途》什么都没明说,却胜过了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