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F07_BC毒株已成为我国感染人数最多的HIV毒株,男男性行为传播相较于异性性传播更容易形成网络

天同防艾 2024-09-29 12:47:44

王栋,冯毅,郝静静,等. 基于HIV-1 的pol基因区序列分析我国CRF07_BC 毒株的跨地区传播特征[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232-239.

DOI:10.13419/j.cnki.aids.2024.03.03

自1996年在我国注射吸毒感染HIV的人群中发现CRF07_BC毒株至今,CRF07_BC毒株由云南省的注射吸毒人群扩散到全国,已经超越CRF01_AE毒株成为我国感染人数最多的毒株,2018年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39.7%的HIV感染者由CRF07_BC毒株引起。

另外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F07_BC毒株在跨地区传播中占比较高,节点之间的连接较复杂。如今随着经济与交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HIV的跨地区传播也更普遍。

但目前我国HIV的防控与分析常以行政地区为单位,对于跨地区毒株的传播的问题无法准确描述。

为此,《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24年3期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邢辉团队文章-《基于HIV-1的pol基因区序列分析我国主要流行的CRF07_BC毒株的跨地区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构建了CRF07_BC毒株的分子网络,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入网率与跨地区连接影响因素,并计算了跨地区聚类系数等分子网络分析指标描述不同省份之间的传播连接和强度特征,分析研究收集到的我国CRF07_BC毒株pol基因区HIV序列,从而量化描述了我国CRF07_BC毒株的跨地区传播特征。

利用FastTree和中国艾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平台(https://nmdc.cn/hiv/)的亚型判别工具(https://nmdc.cn/hiv/tool/sequence)对序列进行亚型判别,经过筛选从81612条序列中筛选出了26181条CRF07_BC毒株序列,在0.5%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了分子网络,结果发现共形成2 028个分子网络,其中分子网络节点数>100的分子网络有1个,11~100个的分子网络有36个,3~10个的有545个,为2的有1 446个。

选取与总入网率相近的山东省节点入网率作为参照,9个省市(广东省、北京市、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贵州省、河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更容易形成网络,男男性行为传播相较于异性性传播更容易形成网络。

以所有入网CRF07_BC序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省份序列或不同传播途径序列跨省传播影响因素。

选取与总跨地区传播率相近的河南省跨地区传播率作为参照,9个省市(云南省、重庆市、浙江省、上海市、湖南省、陕西省、山东省、辽宁省和天津市)更容易与其他地区的节点形成连接边,男男性行为传播相较于异性性传播更容易与其他地区的节点形成连接边。

分子网络中最大的分子网络含有6 262个节点,命名为07-1-1,节点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男男性行为传播途径为主(32.0%,2 005/6 262)。

跨地区分析指标显示07-1-1分子网络中68.9%为跨地区连接边,80.6%为跨地区节点;跨地区聚类系数显示分子网络07-1-1的跨地区传播以广东省(66.6%,79 114/118 819)与北京市(27.9%,33 159/118 819)为中心,发生在我国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等地区间。

综上所述,CRF07_BC毒株形成的最大的分子网络已经在我国的31个省市间形成了跨地区传播网络,在控制CRF07_BC毒株的跨省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广东省与北京市以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我国CRF07_BC毒株跨省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跨地区传播问题越来越普遍,单个地区的防控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因此需要整合并共享各地区间的防控信息和HIV的病毒基因序列,只有地区间加强协作才能真正实现艾滋病的精准防控。

图1 分子网络07-1-1在不同省份间的跨省聚类系数

注不同省份间的跨地区聚类系数用不同深浅的红色表示,颜色越深跨地区聚类系数值越高,同一地区的省份用相同的颜色标记。

其中BJ为北京市,TJ为天津市,HE为河北省,SX为山西省,NM为内蒙古自治区,LN为辽宁省,JL为吉林省,HLJ为黑龙江省,SH为上海市,JS为江苏省,ZJ为浙江省,AH为安徽省,FJ为福建省,JX为江西省,SD为山东省,HA为河南省,HB为湖北省,HN为湖南省,GD为广东省,GX为广西壮族自治区,HI为海南省,CQ为重庆市,SC为四川省,GZ为贵州省,YN为云南省,XZ为西藏自治区,SN为陕西省,GS为甘肃省,QH为青海省,NX为宁夏回族自治区,XJ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生高危性行为,还有一次后悔药

高危性行为后的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连续规律的服用28天,即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PEP),可有效阻断89%以上的HIV感染风险。请牢记,72小时内服用有效,越早服用感染风险越小。

 为什么是72小时呢?这是因为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艾滋病病毒会在周围组织淋巴结内进行生长发育,大约72小时之后艾滋病病毒才会进入血液,导致血流传播,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内使用阻断药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感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