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吉林城屡遭大火。每一次火灾,都烧得人心惊肉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火焚毁旗民房屋700余间,将军衙署亦毁,损失惨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起大火,民房商铺损失无数,永吉州文庙(即吉林文庙)亦化为灰烬,唯有魁星楼逃过火劫。
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二十五日,“河南街不戒于火,自牛马行桥南、城隍庙左右延及军府,所有果子楼、街道厅、番役房、电报、税局、各公所均毁。又值狂风,自(中)午至亥(21时至23时)始息。西至同发栈,北至后鱼行,东至源升庆,迤南直至顺成当、三道码头,南北江沿只剩宋进士炳文一家。灾情之重从来未有。”烧毁官民房屋2500余间。
宣统三年(1911),吉林城再起大火,“四月十日,西江沿倴城馆起火,东北延烧至巴虎门,东南至河南街、三道码头,北至北大街,纵横四五里,火二日夜始熄。”《吉林省编年纪事》记载:“繁华市区、各官衙署以及图书馆、医院、电报局等大半个城镇化为灰烬,共烧毁官房、民房5万多间……”
这只是吉林城历史上最重的几次大火。记载这些火灾,是因看着这一件件灾情记录,我一直在想,有多少老房子、老建筑毁于火魔?最是光绪十六年(1890)和宣统三年(1911)的两次大火,相距不过20年,让城市迭遭重创,且损害至惨,繁华市区尽为灰烬,被烧毁的5万多间房屋里,有多少是铭刻着城市年轮的老房子?它们是带着城市的记忆,在大火里消失了……
民国年间吉林城远眺,老房子鳞次栉比,大院人家并不罕见
1
宣统三年(1911)大火中的一个奇迹,是巨商牛子厚的大宅院竟安然无恙。《吉林乡土志》记述:“邑绅牛秉坤,字子厚,以商贾起家,富甲一方。其赋性慈善,慷慨好施,凡远近贫穷无侍者,若求牛君接济,莫不解囊资助。冬令开设粥锅,施舍棉衣,时人咸以牛善人呼之。牛君商号在吉林省城有源升庆、恒升庆等。宣统三年吉市罹大火灾,有乞丐数百,焚香载道,呼天祷神,哭以精诚感天。火延烧至北大街源升庆、河南街恒升庆时,风向忽转,牛君商号无一损失。”不仅商号无损,冲天的大火还避过宅院,让牛家大院完整无缺。一城人无不称奇。
在吉林城内,牛家有三处宅院。一处在粮米行街(今北京路市委大院)南,为青砖四合院,是牛家最早的家宅;又一处时间稍晚,在原通天街街头(今解放大路)路南,是二进四合院;最大也是最晚的一处地在二道码头与三道码头之间,今和龙街以东,珲春街以西,北京路以北,常宁胡同以南,偌大一片地界里,从东到西排列五个院落,屋宇近百间,占地18000余平方米。此宅院建于同治元年(1862),用时三年,到同治三年(1864)才告完工,建造者是牛家第三代闯关东人牛化麟。这时的牛家,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创业,已是关东巨富。清初至民国近三百年里,这也是吉林城最大的家族性宅院。一条通往江沿的胡同,因此称“牛宅胡同”;大宅院在民间则呼之“牛家大院”。牛家这三处宅院,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房屋200余间。同治五年(1866),吉林城在将军富明阿的主持下才又扩建重修,在当时尚未扩修的不甚大的城区内,“牛家大院”的气势也可想见了。
牛家人中,习惯将粮米行街南的宅院称“前宅”,后来是牛化麟二子牛秉震居住;原通天街的一处称“后宅”,由牛化麟三子牛秉乾居住。和龙街与珲春街之间最大的一处称“牛家长门老宅”。牛化麟长子牛子厚即生于此宅,这一处宅邸也因之称“长门老宅”。
吉林江沿街(今松江中路)的老房子
今天,绕着这几条街走一圈儿,仍然可以感觉“牛家大院”的规模格局之大。并列的五处院落,皆是雕花砖墙,磨砖对缝,一进门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正房五吉林江沿街(今松江中路)的老房子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正房七间。各进之间庭院宽敞,各房则均有前廊,正房前端又有抱厦;前廊与抱厦的设置,更使房屋空间尺度高大轩敞,尽显格局。室内进深亦开阔,大厅、中厅、卧室,各有其序。窗为双重可支可摘的雕花木窗;檐部梁枋以磨砖仿木构饰,交接处之“枕头花”精致美观;正房前檐山墀头之砖雕“榴开百子”“鹊雀登梅”“莲开百岁”……皆细腻如画幅;门前石鼓状之迎风石也都做灵动别致的浮雕。因为牛化麟极是爱好戏曲,故此又请东北最好的工匠,在外墙雕镂了《牛郎织女》《蓝桥会》《西厢记》《桃园三结义》等大小14出戏的情节故事,砖雕极尽精致,一如舞台上人物栩栩如生。五处院落之间,有甬道相连。此外,院落内又有银窖(钱库)、冰窖、花窖、大花园……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有一些还是从国外引进的花种,家中雇佣的花工、厨师、仆役也有几十人。
今人追忆,在吉林城内,牛家大院的规模格局,在清初至民国三百年里无疑是最大的,在东北民居的建筑风格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工艺实也是最好的。只说那些戏曲人物砖雕,放在今天应该都是无价之宝……
今人也经常说起大院里的牛家往事:牛化麟那样喜爱戏曲,一定深深地影响了牛子厚吧?父亲热爱戏曲的文化基因,应该在牛子厚很小的时候就根植于生命里吧?在这里,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和牛子厚有过怎样的倾心长谈?一辈子终养于牛家的盲人赵全衡是怎样在此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也是在这里,牛子厚夫人乌雅氏谆谆劝导女儿们到私塾里读书,一个个女儿后来果然很有出息,相继都走入了当时的上流社会。能讲一口流利俄语的牛子厚长子牛翰章为扩展商务,也是从这里出发和三叔牛秉乾一起去俄罗斯,因此开阔了眼界,在吉林城第一个置办了消防用的水龙头,家中各屋随后安装了电话;第一个在城里有了自行车、收音机、手风琴、摩托车、钢琴、照相机……
牛子厚嫡孙牛世光回忆,爷爷牛子厚进京后,对吉林的老宅非常惦记,一直不同意卖。可是人的心力终究敌不过时势,“自从东北沦陷以后,牛家西院陪送给熙家,中院也由于经商不利卖给了高明臣,剩下的庙院和东院给牛锦章、牛翰章二人了,后来也卖给当年马政局局长……”最后的命运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到十年工夫,这几处宅院便都在城市改造扩建中陆续被拆除。
2
今天,像牛家大院一样留存于城市记忆的,还有曾为珲春副都统恩祥的府邸。
恩祥是吉林满洲正蓝旗人,字承芝,行伍出身。《吉林市志·建筑志》记载,其人“曾在京师侍奉慈禧太后”,并且很得慈禧太后的宠信。光绪二十年(1894)时曾任珲春副都统,二十二年(1896)十月因事交部议处,二十三年(1897)时降三级调用。他的一段事迹,见于《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平壤一役,清军大败,损失军火、弹药、粮食等物资无法计数。平壤失守之后,战火迅速向内陆地区蔓延。鸭绿江防线上的珲春,此时兵不敷用。吉林将军长顺遂紧急向恩祥咨文,招募新兵450名,“照靖边营制”,组成“靖边前路前营,归该路统领统辖”。吉林将军拨银1万两,派专员解往珲春作为新兵饷银。在此情况下匆促招募新兵,怎么能是一支打胜仗的军队呢。其结果也就不言而知了……
恩祥的府邸在福绥门内稍偏西北处,今天顺城街与北京路交会地方。现在,已无法知悉恩祥府邸建造的确切时间,但在清末应是肯定的了。府邸为三进青砖瓦结构的大四合院,布局开阔,很是宏伟,以腰墙和四柱式二门分隔为内外两院,各房都有游廊相通。后院有庞大的花园,栽植各种花木。花园东侧建有两层带前廊的绣楼三间,供女眷登临观赏风景。宅内的台阶,全部为汉白玉,正房前的踏步石与垂带石,也是雕镂卧狮的汉白玉;前廊的石栏杆,亦是汉白玉,浮雕有千姿百态的吉祥图案。吉林耆老记忆,恩祥作为慈禧太后宠信之人,又是正二品的武职官员,府邸气派,人也气派,皆称之“恩二爷”,出门必坐轿子。20世纪50年代,府邸还保存完好。文史学者皮福生回忆,童年时几次从门前走过,只见大门森然,门里一座雁翅影壁,不比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小。影壁的砖雕人物栩栩如生,只是当时年纪尚小,不知雕刻的是何许人物。影壁的护栏板清一色是汉白玉的,莹润光洁,高贵又大气。影壁的雕工是特从北京请来的高级工匠;仅此一面影壁,工匠们就雕了一年有余,工钱之外,又供吃供喝,还要打赏,足见这位“二爷”的阔绰,也可见主人为建造此一府邸付出了怎样的心力。吉林文化耆宿周克让先生后来也曾痛惜地说,大影壁“砖刻人物栩栩如生,是吉林市唯一的一座高规格的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甚至有人说,在东三省,这样的府邸,当年也找不出几处。
在老吉林人的回忆里,很多人都认定的是,牛家大院虽然规模远超于此,也很有气派,但论奢华和贵气还是逊色于恩祥的府邸。两处宅院,毕竟代表的是两个层面。已有研究者发现,牛家大院临街的一面,竟无后墙,显见其虽然富比王侯,却也要小心避免“僭越”之嫌。皇权专制时代,等级之分是大忌。周克让先生所说此一府邸乃“吉林市唯一的一座高规格的建筑”,原因也即在此吧?
不幸的是,恩祥府邸是建在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年代,从里到外,都在给这个王朝一张张地贴催命符,辛亥革命爆发,则敲响了它最后的丧钟。清朝灭亡,恩祥家族也迅即没落。1924年春,张作相任吉林督军兼省长。不久,恩祥的这一处府邸即被张作相卫队团(第34团)团长冯占海购作公馆。这期间,恩祥家族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家族怎样从繁华走向了衰落,在时代洪波的裹挟之下,家族中人都有怎样的命运变化,今人已无从得知。不过,冯占海在这里也没有住多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在9月21日夜占领吉林。冯占海随后举旗抗日,离开吉林,宅邸也随之被日伪当局侵占。一些老吉林人还记得,日伪当局将要垮台时,因为扩建顺城街,宅邸曾遭到局部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改造中还是被拆除了。
3
吉林城里,虽然许多老房子在我们的视线里都遗憾地消失了,但还是有些老房子得以留存。它们带着各式各样历史的色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民间俗说的王百川大院,今天是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大院在北山脚下的德胜路47号,饶有风景之胜。建于1932年,为青砖古瓦结构的两进大四合院,采用南北中轴线布局,坐北朝南,前院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后院大门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总计三十间。正房与厢房前皆有抱厦明柱,以回廊相通。二门雕梁画栋,花墙磨砖对缝,砖雕各种吉祥图案,极是工巧;四围建院墙,四角设角门。布局开阔,工艺考究,是城市近代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建筑。
王百川大院鸟瞰图
在吉林城的历史上,王百川的故事颇多蹊跷。他字富海,最初在俄国人的道胜银行吉林支行里做一高等职员,十月革命爆发,道胜银行破产,俄国人也四散而去,金银卢布都可带走,独有房屋地产却不能携带,王百川仗恃与俄国人相熟,趁势以低价买进,狠狠赚了一笔,继而成了富翁。随后又投资其他产业,成为吉林城内一大富商。1926年,张作相听取民意,决定整治江岸环境,修建木制江堤,省署经费不足,其中一部分即由张作相说动“四大川”捐纳。“四大川”乃王百川、郭百川、关百川、金鼎川,都是城中富豪。王百川虽然捐款,心内却是不平。那时,王百川在永衡官银号做帮办经理,张作相亦存款于此。九一八事变后,张作相寓居津门,传说曾密函熙洽帮助提取存款,操办其事的王百川暗里却将此巨款匿为己有,也算抵了以前的捐款。而后将自己在沈阳的房产低价给了熙洽,以封堵其口。
1945年东北光复,大院为国民党60军占据,用作军部。不久,60军撤往长春,大院随即住进贫民,成为大杂院。20世纪60年代,大院一度归吉林市第九中学使用。民间口传,住在院内的校长一家,其妻子精神不好,经常乱唱,于是将房脊两端的鸱吻拆下,换上了不知从哪座庙上得来的鸱吻,说是可以辟邪。其后几十年里,虽然屡经变迁,但大院保存尚好。1999年,这一建筑被列为吉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辟作吉林市满族博物馆。
又一处经常进入人们视野的老房子是张连山府邸,地在松花江畔的松江中路12号,是吉林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处府邸,民间多称“小黄楼”,只因它淡黄颜色的楼体,在江边花木丛中,虽然素雅,却极是怡人眼目。府邸以青砖砌筑,建筑面积虽仅450平方米,却以敞开式的空间布局使结构一新。整体建筑为两层,呈不规则长方形,立面屋顶,一、二层高低错落有致,一层东南设置敞开式前廊,二层设计敞开式露台。置身露台间,一江天水,远山青黛,都入眼眸。虽然建筑造型简洁,却因渗入了现代理念而富有美感。
建造者张连山乃清末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曾孙。张连山出身名门望族,家境优渥,自幼即获得良好教育。1938年,与妻子季庚时同去日本留学,两年后归来。此一去,使两人眼光大变,再住不惯传统的四合院。可是,这四合院毕竟是祖上遗产,怎能说变就变?却耐不住季庚时一张巧嘴,终于说动将军夫人,默许拆除老宅四合院改建别墅。当时,聘请了日本建筑师进行设计,1941年破土动工,两年后竣工。一栋小楼,费时两年,可见当时建筑施工的精细精心。
不料,别墅落成,张连山家境却日趋败落。为求生计,他先在广济寺旁开了一家名唤“德兴诚”的粮米店,虽是苦心经营,不久还是倒闭;接着又开一家木匠铺,勉强维持生活。乱世里,人如飘蓬,没有几个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旋涡里被动打转……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小黄楼曾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临时指挥部,林彪、刘亚楼等曾在此短暂办公。1951年,小黄楼“抵税充公”,以后相继成为吉林市气象局、吉林市人民政府第一幼儿园和吉林市水文站的办公地。现归吉林瀚星集团所有。
同在松江路上的张作相官邸,也是今天仍在的一处老房子风景。不过,这里已改称松江西路了,并且是西路的尽头,再向西就是城郊了。
官邸在风景秀美的西关宾馆内。此楼钢筋水泥结构,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设计者为天津益利洋行老板艾德满与德国建筑师施佗尔等。楼的三层大部设计为露天阳台,西南角衬以砖石结构的八柱圆亭,具有鲜明的法式建筑风格。整体结构美观别致,抗震、隔音,工艺精美,是民国时代吉林城内典型的西洋式建筑。
称此楼为张作相官邸,实际并不甚确切,乃为1927年张作相创建自来水厂所建的办公楼。张作相督吉,善政颇多,办自来水厂是其一。张虽身为省长,做事却喜亲力亲为,工地现场,也常见他的身影。他真正的官邸,其实在松江中路,今天吉林市政府主楼西处,官邸后曾有花园,园内有假山、水榭;水榭间养着仙鹤,人称“鹤园”。
4
这些依然存在的老房子,现在大多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是,人们回望过去,仍是深深遗憾,有很多老房子消失了……
比如,原在江南公园内的金顺将军宅邸,宅院宏敞,高大的青砖影壁工艺精巧。这位在22岁即从征的勇敢青年,一生大半转战西北,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功累累,先后得授宁夏将军、伊犁将军。家中老母与夫人,竟十几年与其不得相见。如今,将军的这一处故宅,仅在耆老的脑海里有些微记忆了。
又如,光华路西段曾有锡举人公馆,也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主人锡纯。锡家是满族,后改吴姓。锡纯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锡家以此为荣,城中人也以此尊崇,一处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因此就给称作“锡举人公馆”。公馆正房大宅内,悬有“太史第”匾额;大门为屋宇式三间,门前有汉白玉迎风石,二折式上下马石和一对狮形拴马石,门樘安装于两金柱之间,柱础为石鼓状,大门内左侧有高高的索罗杆,威严而又气派。后来几经辗转,公馆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了。
还有,松花江三道码头路北,曾有萧家大院,规模布局,要胜出王百川大院许多,院内东南角,有两层小楼一座,是主人的读书楼,也常有宾客于上观览大江风景。20世纪80年代,也被拆除了。
还有,回水湾子(今松北一区)地方的金家大院,西关的八大家关宅……今天都已不存。尤其是八大家关宅,许多老吉林人至今依旧念念不忘,这是一处典型的满族四合院民居,平面呈龟形,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与厢房之间各建前窄后宽的配房三间,计十九间。各房都有前廊,相互通连。院落前面三间屋宇式大门,房后是大花园。虽然高墙围绕,却不显逼仄,处处回廊相接,有曲径通幽之感。院内关姓虽分枝八家,近百口人,却遵循祖训,认定一脉同祖,必和睦相亲,始终没有分家。大户、大家、大院,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一处老房子,即是一处风景。老房子的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建造工艺,都鲜明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和地域特色,潜藏着一份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曾在那些老房子里生活的家族、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和老房子一起演绎的事件,则使老房子具有了另一重的历史魅力。老房子是城市的历史名片,是有形有态的文化符号,承载的信息,若一一罗列,富厚得常常令人惊讶。可是一旦消失,盛装的故事即变得乏味,很多信息也随之流失……
多少老房子,都有这样的故事。回望历史,因为记忆里这些老房子的故事,我们城市的面孔也随之生动。那么,已经消失的,就让它永存记忆;那些尚在的建筑遗存,就倍加珍惜地好好保护吧……
本文选自2021年民生读本,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木城往事》,作者高振环,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