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片快“消失”的他,竟拿下了年度最佳,能引进吗?

帆帆在路上 2023-04-20 01:19:54

李沧东的电影《燃烧》结尾。

穷小子钟秀终于拿起刀,面对面,攮死了富家公子本。

替失踪的惠美,也替被压抑的自己,完成了复仇。

这个结局,从诱骗到偷袭,从补刀到烧车,最后到钟秀全身赤裸,在豪车和富家公子尸体一起燃烧的火光中,从容离开。

既对应了片名,也让压抑许久的观众得到了释放。

很爽吧。

但。

结尾之前,钟秀在出租屋里幻想着惠美帮他自渎,以及逐渐拉远的伏案写作镜头。

又似乎在提醒观众:

这个酣畅淋漓的结尾,可能只是钟秀的幻想。

现实里,穷人依旧是穷人,他们只会慢慢消亡,永远没法翻身。

可以把痛苦写得这么隐秘,哀伤。

当同样的故事,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

注定不会再是雅致的绘画绣花和温吞的请客吃饭。

而是暴风骤雨、鲜血淋漓。

甚至连片名都在提醒:

如果穷人再翻不了身,那后果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是在去年被伊朗选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作品。

在202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拿下了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

随后又在东京电影节,拿下了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大奖。

应该是伊朗电影在2022年成绩最好的作品。

Sir知道,看到这个片名,看到伊朗这个国家,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国际局势,地区冲突,好奇剧情会不会与现实政治、宗教等紧密相关。

但。

这部电影恰恰相反。

它的故事很小,视角更小,甚至连真实性,都一度模糊不清。

可,就是这样的故事里。

藏着当下的国片,已经鲜少见到的……

愤怒与哀伤。

01

先从一个很“熟悉”的场景说起。

集中营里,一群人穿着囚衣的犯人,排着队被送进了一个阴暗闭塞的小房间里。

他们被迫脱下衣服,光着身子。

像牲口一样,被驱赶着,走进下一个房间。

接着,被喷头里的水淋湿,被洒下干燥剂。

最后,灯光渐渐暗下来。

意识到不对的犯人,开始不安,焦躁地拍打着门。

“把门打开”。

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猜到。

这是纳粹用毒气室搞种族灭绝的场景。

但。

画风一转。

镜头来到室外,在吵杂的敲门声中,随着一声“cut”,工作人员入镜,一边道歉,一边打开了锁着的门,把他们放了出来。

原来,这只是一个二战题材电影的片场。

被关着的这群人,并不是集中营的囚犯,而是制片方从当地找来的群众演员。

然而诡异的是。

虽说是群演,可他们的体验,却和历史上的集中营受害者们没什么区别。

除了要在毒气室里扮演囚犯。

扛建材,盖房子,拉围栏,绑铁丝网。

在满是泥泞的荒地上做重活,在逼仄的坑道里刨坑挖土。

到后边,衣服都不用换的,疲劳能让人一秒直接入戏。

这打扮,这样子,这工作强度。

按道理说,收入不菲吧?

确实。

一天30万。

可别觉着多。

按照汇率,30万伊朗币,换算成人民币,还不到50块。

更别说,早起晚归,风里来,雨里去。

每天干完回到住处,除了躺下睡觉,什么想法都没有。

可又能怎么办呢?

穷人总得吃饭。

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放下尊严。

为生活所迫,还是被人拿枪逼着,没什么区别。

我们的主角沙基卜(莫森·坦纳班德 饰)就是其中一员。

他的妻儿在地震中去世,制片人可怜他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允许他可以住在片场,除了当群演,还得负责各种杂活,比如安保,建筑工,厨子……

不用舟车劳顿,还包吃住,还有长约。

相比于其他零工,群演已经是他们这群人眼中,相当不错的工作了。

以至于他们一边淋着雨拍戏,一边还可以调侃开玩笑。

但,意外总会发生。

一场集中营“囚犯”们雨中迎接希特勒视察的戏。

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突发心脏病送医,后续也无法继续拍摄。

拍摄只能中止。

可就在沙基卜有些忧心忡忡的时候。

接到了导演的一个突如其来的要求:

你,沙基卜,来演希特勒吧。

???

在片场,导演话最管用。

作为群演的沙基卜,不由分说地被安排剃了头,刮了胡子,做了试妆。

不得不说,确实慧眼识珠。

明明是一个沧桑的中年大叔,换了装扮后,居然颇为神似。

可是。

就算赶鸭子上架,他不会演怎么办?

连台词都说不利索的沙基卜本能地想逃。

但副导演告诉他:

你说数字就行,我们后期配音。

于是我们见到了一个只会念一二三的元首。

可以说,《第三次世界大战》这部电影前半段有着一些荒诞喜剧的元素。

一个穷途末路的底层中年,在片场这个最专制且等级森严的地方,因为导演的赏识,突然得以翻身。

像中彩票一样。

虽然还是住在片场,但从漏水的毒气室,变成了豪华的红房子。

还不用做体力工作。

甚至在拍摄间隙,相比于那些衣不蔽体还淋着雨的“囚犯”,他有体面的衣服穿,休息有椅子坐,还有人给他倒茶水。

即使原因只是因为让沙基卜坐地上会弄脏戏服。

但这个优待,依然足以让沙基卜对相好的妓女拉丹打电话自夸。

而这,几乎是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

可这自夸不要紧。

一夸夸出事来了。

02

如果故事顺着这个脉络走,可以想象,沙基卜有极大可能,会因为这部戏的“精湛演技”被观众看到,甚至因此走进电影圈,成为无数群演们羡艳的对象,完成一个底层的逆袭传奇。

就像《新喜剧之王》里的“如梦”。

再不济也是《我是路人甲》里的“万国鹏”。

但,事情往往难如人意。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

即便沙基卜可以住红房子,演希特勒,但这一切,都不属于他。

他只是一个暂时有被利用价值的底层而已。

于是就在沙基卜向相好的拉丹自夸后,后者却直接从妓院逃跑出来投奔他。

怎么办?

电影在这里把所有路都堵死了。

之前给他提供住所的朋友,是一个非常反感妓女的人,不可能收留她。

把人留在片场?

可沙基卜当初能够留在片场当保安的红线就是,不能带人来片场。

这有着被人发现的风险,惹恼了制片人,现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打水漂。

可把人送回去?

拉丹是个聋哑人,而沙基卜恰好会手语,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上,他俩几乎是对方唯一的倾听者。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所以当拉丹诉说妓院老板虐待她,沙基卜就实在做不出把她送回去的决定。

陷入了两难。

最后也只能折中:

在片场那间红房子的地板下,给拉丹先安置了一个藏身的地方,试图先蒙混过关。

有意思的是,这种把人安置在地板下的情节。

恰恰是很多二战题材电影里,犹太难民为了躲避纳粹搜查藏匿的方式。

△ 《无耻混蛋》

而在这部电影里,藏人的居然是“希特勒”,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调侃。

回到电影。

白天,沙基卜从食堂带盒饭给拉丹吃,晚上,他和拉丹就这样在片场过起了二人生活。

虽然提心吊胆,但也颇具温馨。

可仅仅40个小时后,妓院老板就找上了门,不仅把沙基卜一顿胖揍,还开了条件:

后天,一个亿,拉丹跟你走。

△ 一亿伊朗币,差不多一万六千多人民币

听起来不多,可要知道,即便演了希特勒,沙基卜的日薪不过才50元人民币。

不吃不喝也得攒大半年,怎么办?

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因为希特勒演得不错,制片人也好,导演也好,都无法接受中途换人的成本了。

而作为底层人的沙基卜,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能够和他们谈判的本钱:

那就……借(骗)吧。

对,沙基卜也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好人。

他用母亲病重的借口,从制片人那里骗来了2000万(大约3260元人民币)。

又借此,在没戏拍的时候,逃班离开片场,找妓院老板拖延时间。

注意此时的他,神采飞扬,喜笑颜开,嘴里叼着支票,高兴地自顾自跳起舞来。

他已经开始幻想给拉丹赎身之后,两人一起过上幸福生活的样子。

为此,做了饭,开了可乐,还让拉丹洗了澡,坐在火堆旁,两人一起畅想未来怎么过,会生几个孩子。

但。

不幸又很快找上了他。

就在他从妓院回来的路上。

那座他居住的红房子,炸了。

一个悲剧就此诞生。

而跟悲剧一起的,还有一场罗生门。

03

一个问题:

现实世界中,如果你看穿了权贵者们的谎言与诡计,但又没有任何证据去揭穿,你该怎么办?

凭一口之言,说自己是对的?

还是说,接受这个世界本来就撕裂的真相?

沙基卜的选择是,前者。

红房子的爆炸并不是意外,实际上是为了拍摄需要,按照计划毁掉,炸掉前会清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提醒,按道理说,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可巧就巧在,拉丹,是一个聋哑人。

而且还是一个藏在地板下,没有人知道的聋哑人。

更凑巧的是,急着去给妓院老板还钱的沙基卜,因为请假溜号,完全没有注意剧组在这一天的工作计划。

种种巧合的结果就是。

房子烧毁。

拉丹也消失了。

可为什么说消失了?

因为,当沙基卜找到制片人,说当时房子里还藏着人的时候。

没有人相信他。

为什么?

只是单纯的不相信吗?

不。

在沙基卜眼中。

片方所有人都在合谋欺骗。

人不会凭空消失,能让一个人消失无踪的,只有别的人。

于是他发现制片人连夜找来挖掘机,清理事故现场,而这一切完全没有任何人通知他。

而这是导演授意的,为此还超出了拍摄计划。

于是他发现制片人问了妓院老板的电话,之后等他打电话过去问,得到的答案是拉丹已经回去了。

但实际上赶过去才发现,老板只是被收买了。

疑点重重。

但那又怎样呢?

当他口口声声坚持“我们杀死了一个人”时,却没有人能够相信他。

从藏人,到烧房子,到事后处理。

每一个环节,在剧组其他人的眼中,沙基卜的话都站不住脚:

你明明也参与了搬燃烧物的工作,烧房子的消息却说不知道?

你明明看到了爆炸,当时为什么不及时告知?

沙基卜更像是在瞎胡闹。

他满嘴谎言,他小人得志,他毫无感激,他在这发疯。

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相信沙基卜?

或者说,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愿意相信沙基卜?

道理很简单,经济损失。

因为警察介入会让剧组停工。

因为停工会带来大量经济损失。

为了继续拍摄。

他们宁愿相信沙基卜产生了幻觉,宁愿相信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于是到了最后。

由于制片人的威胁,连妓院老板都在劝沙基卜认怂:

但真的能这么算了吗?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一起消失的。

更是沙基卜对于所有美好生活的期待。

没错,沙基卜是个胆小的人,他在爆炸时吓得要躲起来打电话,他在告诉别人废墟下有尸体时却有意不提妓女的身份。

但,妓女的命,就不是命么?

不是这样的吧。

至少在沙基卜看来,这个世界不该这样。

如果这个世界执意如此,那它就该被毁掉。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04

电影片名叫做《第三次世界大战》,看起来有点无厘头。

它更像是在前两次世界大战的主题上,往下续写了一个贫富差距,阶层对立会引发的悲剧故事。

但,如果仔细去看就会发现。

电影里散发的窒息感,那种无可奈何的悲伤。

是由内而外的。

因为细思这件事里,很难说有人犯了什么滔天罪过。

如50块人民币一天,剧组似乎在让这些群演毫无尊严地干活。

但注意,别的工作,也不一定会比这份工更轻松,这些底层人在就业市场上,也是被挑剩下的。

片场秩序看起来惨无人道?

但经历过拍摄现场就知道,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保持效率,控制成本。

为了拍这个电影,制片人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身家,因为意外(希特勒演员换人),基本已经确定亏本,而且这部戏关系到在场所有人的饭辙。

可细数制片人对待沙基卜的态度:

可怜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儿收留他工,相信他的借口给他钱,一次次对他妥协。

很难说他是个什么坏人。

更别说一直关心沙基卜的女副导演。

在找拉丹事件中,她一直站在他的一边。

为此不惜与导演和制片撕破脸。

甚至是那个一开始收留沙基卜的朋友。

不过是比较传统,劝沙基卜少去妓院,也有错么?

唯一可能有点错的,不过是那个哈桑。

可他讨厌沙基卜的原因,是因为沙基卜抢了他表弟的工作,想把他挤走而已。

可。

电影的结尾,他们都死了。

△ 《最后的晚餐》式构图

心如死灰的沙基卜,从朋友那里偷来了老鼠药,利用对厨房的熟悉,给剧组所有人下了药。

在此之前。

他甚至还亲手打死了曾收留他的朋友,以避免下药的消息外泄。

整件事,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他终于成为了他扮演的希特勒,也拉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号角声。

但所谓的世界大战,指责的是谁呢?

在Sir看来,是当下这个被资本浸透的世界,是金钱对于人的异化。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挑清了故事的主旨。

在沙基卜看来,人命应该是无价的,拉丹的死,必须有人付出代价。

可真实情况,不论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中。

人命,都是有价的。

反而是沙基卜可能会因为涉嫌绑架被抓。

而在现实里,人命的价值是多少?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各省市交通意外事故、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赔偿标准。

甚至就在不久前的电影里《不止不休》里,贾樟柯饰演的矿老板,给矿难工人家属的赔付价格,就是当时当地的人命价。

很扎心,但也很真实。

为了挣钱,有人可以豁出命。

但有些钱,却可以买人命。

一个被金钱异化的世界,泯灭的人性,驱使着所有人自相残杀。

Sir觉得这才是相对于《燃烧》里,底层复仇上层的阶级冲突,更值得思考的东西。

尤其是放在当下。

相对于发达的包括日韩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

来自伊朗这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之于我们,是一个更好的参照物。

当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席卷全球,当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价值来衡量,在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观念时。

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必然有恶意在滋生。

有仇恨在累积。

真到了那一天。

燃烧的恐怕不会仅仅是一座虚幻的红房子。

而更大的悲剧。

恐怕会是如电影的结局一样。

每个愤怒绝望的人,都会迎来自己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