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强将“魏延”和“姜维”,二人都是久经沙场,有勇有谋之辈,那么相对而言谁的能力更强?
有人说他俩的能力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让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共同看向下文。
姜维魏延都为跳槽职员?
姜维和魏延可以说都为跳槽到刘老板麾下的员工,但有所不同的是姜维是从曹老板集团跳槽,魏延是刘氏集团跳槽。
先来简介一下姜维,姜维出生于202年,父亲姜冏是天水郡首的祖官,早年于羌戎叛乱中战死沙场。
自小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造就了姜维从小坚毅又上进的品格,他时常结交一些豪杰,年轻时朋友圈人脉就比较广。
而姜维心中自有大志,他一开始在曹魏集团打工,为中郎将,参天水郡军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岐山。
姜维正与天水太守“马遵”,雍州刺史“郭淮”外出巡视,马遵听到蜀军将至,并且诸县都开始响应,便怀疑自己麾下的姜维等人皆有异心,于是趁夜逃到上邽。
当姜维等人察觉马遵逃走,想去追但城门已关闭,还被拒之门外,姜维明白现在自己是曹魏的棋子,一气之下主动投降诸葛亮,姜维虽然作为降将,但由于他表现出出色的才学,他迎来了高光时刻。
诸葛亮颇为赞赏,封他为奉义将军,封爵当阳亭侯,迅速升到高层,时年27岁的他,在蜀汉找到了使命感。
再来看看魏延,魏延字文长,那一年,刚刚起步的刘备在新野吃了瘪,差点连家底都输光,只好投奔了自认为还算个亲戚的刘琮。
而作为荆州集团的太子爷,刘琮根本就不想收留这个落魄的外亲,魏延当时在刘表的手下混,虽然混的一般,但他有一颗不一般的热心。
当即便站出来痛骂刘琮和蔡瑁,这也是第一次让魏延关注到了刘备,同时也让他看出了刘备潜在的能量。
不久之后长坂坡之战,荆州集团的形势急转直下,老板都快要顶不住了,眼看着自己就要下岗,魏延在冥冥之中感觉到那个大耳朵的男人应该会是新的希望。
相信能够在他的麾下任职,不光福利待遇跟得上,晋升的空间也很大,于是魏延来到了长沙,到了长沙太守韩玄手下。
本以为能够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却不想因为自己投奔来的,所以韩玄很是看不上魏延,毕竟魏延不是跟着他创业起来的,想要半路出家在他这里分一杯羹,对韩玄来说是痴心妄想。
那一年关羽奉命前来攻打长沙,黄忠和关羽激战的有来有回,黄忠射掉了关羽的兜鍪,而关羽也放了黄忠一马,双方扯平。
可韩玄开始怀疑黄忠反水,意图勾结关羽吞并了自己,出于这种被害妄想症的影响,韩玄还是打算对黄忠下手了。
可魏延也早就打听到了刘备是个爱才之人,老黄忠是个材料,不能止步于此,于是热心的魏延下定了决心,拿韩玄来做投名状,最终长沙到了刘备的手里。
魏延终于心心念念来到了刘备麾下,找到了心中的使命感,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想的那样美好。
黄忠一进来直接当上了五虎上将,而自己仍旧籍籍无名,只是因为诸葛亮始终对魏延不放心,尽管刘备一眼相中他,但诸葛亮也不买账。
诸葛亮对二人的态度大相径庭?
诸葛亮曾与蒋琬称,姜维在军事上很有见解,既有胆色又明义理,了解兵法,思虑精密,为才能兼备之人,愿姜维这人能心存汉室。
诸葛亮以伯乐的姿态教导姜维,先教他操练忠护步兵五六千人,又将毕生所学军事全教授给他。
而姜维也不负所托的继承了诸葛亮坚韧不拔、有勇有谋但十分稳重的特点。
到了魏延这边,刘备集团越做越大,五虎上将也不同往昔,蜀汉集团没有了顶梁柱,人才凋零甚至出现断层,那自然魏延就顶了上来,可偏偏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放不下偏见。
出岐山的时候,诸葛丞相召集大家来开会,说说各自的想法,魏延提出了十分有名的计谋“子午谷奇谋”,从子午谷出兵直接打长安,这叫出其不意用险招,风险虽然大,但收益可观。
可诸葛亮却一票否决了魏延的提议,他还是决定稳扎稳打,提议猥琐发育,这一次的会议,二人闹得很僵,二人都为蜀汉出力,但这力就是使不在一点上。
此后的岁月里面,魏延只是充当了一个没有想法的工具人,呼来喝去,诸葛亮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不参与不发言。
事件来到第一次北伐,魏延请求带兵一万与诸葛亮会于潼关,诸葛亮不同意,并压制了子午谷奇谋。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延便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但魏延还偏偏对于培训士卒很有一套,而且勇猛过人,又心性矜高,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能力,大部分人甘心在他之下。
心高气傲的魏延越发看不起身边的官员,整个人慢慢飘了起来,袍泽间压根就没几个朋友,魏延这一步相较与姜维,他输了人际。
关键的转折点来了,诸葛亮去世
二人倔强了半辈子,年迈的诸葛亮终于撑不住了,带着遗憾饮恨五丈原,此刻的魏延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因为属于自己的时代要来了,可他还是低估了诸葛亮的判断,诸葛亮在临终之前预判了魏延的预判。
杨仪和魏延二将素来互相看对方不爽,如果能打友军,二人一定第一个打起来,以至于诸葛亮死后俩人一起上书说对方要叛变谋反。
魏延为了抢功立业懒得跟这帮人辩解,直接带兵出走了,而蒋琬、费祎等知道了,便直接认定为魏延有背叛蜀汉集团的意图。
毕竟魏延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非常差,杨仪添油加醋,魏延也就百口莫辩了,可是他们却拿魏延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主动权现在掌握在魏延手里,想要压制他,除非是搬救兵。
可魏延当然不给他们这个机会,因为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魏延就是那个准备好了的人,但显然他还是低估了诸葛亮。
因为准备好了的人并不是只有魏延一个,还有奉诸葛亮命令的马岱,当魏延带兵出走到半路时,那掉落的头颅望向马上挥刀的马岱,眼神中充满了诧异和不解。
不论功绩的话,魏延对于全局来讲最终只不过是一个在蜀汉奋斗过青春,挥洒过汗水的匆匆过将士罢了。
而在234年诸葛亮死后,姜维作为接班人之一返回成都,为蜀汉挥洒热血,238年同蒋宛一起迁入汉中。
247年升为将军,一路高升的姜维没有飘然,而是秉持着良好作风完成诸葛亮的北伐遗志,作为蜀汉政权的中心人物存在。
249年姜维出兵西平,姜维每次想大举出兵,费伊总是限制给他不超过一万名士兵,因此没有重大斩获。
254年姜维加督国内外军事,当时的魏国陷入一片混乱,魏国官员向蜀汉请教,姜维率军直接将反叛的魏将斩首级,魏军战败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立了大功。
姜维、魏延二人智谋的较量——阳平关
魏延镇守汉中时,采取“重门”战略,取自《周易》,意思为利用汉中天险的地形,主打防御工事。
在汉中各个关口派重兵,使得敌人无法攻破防线,耗到粮草殆尽再灵活利用地形进行突袭,“重门”下的汉中一守就是数年。
到了姜维这里,他提出敛兵聚谷战略,姜维更改了魏延期间的策略,姜维认为之前魏延的防守策略只能御敌,且把手诸多关口耗兵巨大,且不能歼敌。
姜维提出不如撤位,只驻守关外,仅派出骚扰的游击队让敌人深入汉中,敌人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又无法掠夺粮食,自然撤退。
此时汉军出城和游击队一同包夹,就可以消灭敌人,但世事难料,后期的曹魏兵力强盛,司马昭兵分多路来犯,姜维则分出主力军在沓中御敌。
曹魏的主力军抓紧时机直击汉中,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采用敛兵聚谷战略,只能说以卵击石,不仅没有利用好汉中的天险地形防守,反而直接给曹魏“开门让路”。
在姜维的计策考虑的不够全面,也没有抓住随时突变的可能,军事要塞汉中就这样,在一个月就丢了。
汉中失守,蜀汉最有利的防线便丢了,为了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后期的姜维也显得过于急躁。
262年10月姜维起兵再度攻曹魏,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玄师远征战线长,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
在洮阳以东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被击破损失严重。
247年至262年间,姜维不断向曹魏发动战争,耗资巨大,加上后主刘禅宠幸宦官皇后,朝政日废。
而诸葛瞻认为姜维连年出兵,没有立下功绩,而国家又疲敝,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而姜维又厌恶宦官、皇后专权,甚至上表要刘禅杀死皇后。
刘禅拒绝后,皇后准备说服刘禅,让自己好友代替姜维,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主张伐曹魏感到反感,逐渐疏远姜维。
后期北伐多次作战失败得于姜维的独断,姜维最后带着他北伐中老去的志气,远离了成都避火。
姜维北伐期间从他的作战风格以及谋略分析,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忠君,忠于蜀汉,一心为蜀汉效力,执着于北伐至奋斗到剩最后一口气的心,人皆尽之。
比起智谋,别看魏延我素我行,但对于用兵之计却不含糊,从汉中的镇守就可以看出,魏延考虑的更加周密,姜维略逊一筹。
或许是无人倾听,也或许是性格缘故,导致魏延在姜维“隔壁家的孩子”的光环下略显暗淡,但两位名将一次又一次的为蜀汉的付出都延长了它的寿命。
历史不全以功绩论英雄,各位还知道蜀汉哪些有勇有谋延长蜀汉寿命的名将?可以下方留下你的想法。
我认为历史还是要从三国志说起,有分析说魏延应该出身刘备部曲,而不是降将,所以才得以信任,关羽张飞对魏延毫无反感。
诸葛用人比先主差了十万八千里,刘备重用的魏延李严,诸葛重用马谡/杨仪,蜀国很大原因是孔明整没的
看三国演义来说历史?有点不对吧!
写的什么东西,一会儿正史一会儿演义,时间先后也乱的一塌糊涂,魏国都占了汉中了姜维还北伐,抄书也抄的有点水平。
感觉姜维被抬高了,魏延被贬低了
创业的帝王都有独到眼光。看刘备对魏延的封赏就知道此人的能力
姜维差远了
聚兵敛谷战略根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吃瓜]
此一时彼一时,魏延有整个蜀汉做后盾,国力还是上升期,姜维时期国力衰退,敛兵聚谷策略也符合国情,问题是需要一名上将统筹全局,守关之人也需要智勇兼备
因为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也被低估了
猪各亮是吹出来的,七出岐山无一次成功,跟吴起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