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有处隐秘的“军工厂”,曾是主战坦克生产基地,至今依旧辉煌

爱吃凉历史 2024-09-25 06:23:36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军工厂”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时至如今,作为我国国防中的重要一环,军工厂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不断在为维护国家和平安全做出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而就在我国的内蒙古地区,就曾经有过一处十分隐秘的“军工厂”,那就是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617军工厂。这里曾经是主战坦克的生产基地,甚至为了试验坦克性能,还专门在工厂门口附近开辟出了一条“坦克路”,足以见当时坦克在当地的重要性。

对于现在的战争来说,坦克或许已经不再是一个能够决定战场上胜负的武器存在,这些诞生于建国之初的军工厂,也因为种种原因局限,大多无法再继续生产新型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武器;

不过,作为曾经的军工厂,617厂还是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改天换地的新时代里,这个旧日的军工厂,仍旧在包头市青山区中焕发着属于它的辉煌——

前期筹备

提起包头的617军工厂,就不得不说一说那个刚刚建国、整体“一穷二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了。

由于经历了多年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小米加步枪”还是解放军上战场的主流“配备”,那些看起来特别“高档”的坦克飞机,都只能依赖从国外进口。

面对当时的国情,毛主席曾经不无遗憾地点评道:“我们能种粮食,能磨面粉,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可是,我们连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为了摆脱这种重工业只能捏在别人手里的现状,1950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确定由苏联专家前来中国,援建中国“一五计划”里涵盖的包括工矿业基本项目的“156项重点工程”。

在当时,苏联专家在考察过中国的工厂后,曾失望地断言中国:“想要自己造出坦克,还需要20年。”

可是,毛主席却对此不以为然。为了快速建造起一个工业化的地区,从1952年起,主要负责国防工业建设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就开始为筹建一个能够建造坦克的新型军工厂,而着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第二机械工业部需要对这个坦克军工厂进行规划,提交建设预算,同时敲定工厂代号为“国营617厂”;

另一方面,他们也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队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察,对这个制造坦克的军工厂开展严谨的选址工作。

在经过全国多地反复的勘探和观测以后,最终,大家的目光锁定了内蒙古的包头市: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有着多种类、大储量的矿产资源,其中不仅包括了丰富的铁、铌、钛、金、铜等金属资源,更有着全国储量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的稀土矿资源,多种资源用来制造坦克最为适合的装甲钢,可谓是得天独厚;

除此之外,包头市还有着相对平坦的地带,以及冬长夏短的气候,这一切都十分适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以工业产业为主的城市。

在经历了一番商讨和分析后,1954年,党中央拍板决定将中国北方的“钢铁基地”先定在包头市,同时,国家计委也正式批准617厂选定的厂址,而围绕着这一决定的一系列改造和建设也随之热火朝天地展开:

实际上,在确定选址以前,包头市的整体发展十分落后。这里人烟稀少,大片的戈壁滩上几乎寸草不生,黄土扬沙漫天,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然而,为了能够尽快地将国家的“钢铁基地”建设起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还是有大批各种工种的工人义无反顾地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包头市,随之而来的,则是包头市内飞速发展的各种基础建设——

从耕地到草场,从水利到电力,从运输到交通,包头市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很快满足了建造“钢铁基地”的前期需要,一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研发之路

1956年4月,“国营617厂”正式开工。在那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年代,踊跃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包头的工人们,怀揣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炼红心扎根边疆”的雄心壮志,开始在包头市挥洒属于他们的汗水和青春。

与此同时,根据之前签订的条约,苏联方面也派出了数名专家来到中国指导建厂工作,并在建厂的同时,为工人们培训相关安全生产知识,为之后的军工厂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实,在1949年到1958年当中,中国曾经多次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阅兵式,不过,由于当时军工厂的落后,阅兵式上的所有坦克都还只是缴获而来的“战利品”,也因此被外国媒体嘲笑中国使用的是“万国牌”武器;

可是,那些忙着对中国冷嘲热讽的外国人不知道的是,在包头,一个专门建造坦克的军工厂,已经悄无声息地投入到了研发生产的工作当中。

1957年,建好的617军工厂开始翻译并整理学习苏联制造坦克的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下半年,有关坦克的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

从如何炼制坦克所需的装甲钢,到如何钣金、电焊,再到如何设计电气线路,如何进行布线和搭建,617厂的工人们跟着苏联专家们从零学起,一点一滴地踏上了中国坦克的制造之路。

在最初的计划当中,617军工厂在投产使用后,建造的第一辆坦克应该是苏联的“T-34坦克”。然而,在617军工厂学习生产的同时,苏联的坦克专家们也研发出来了更为先进的“T-54坦克”,后又在“T-54”的前提下改良出了“T-54A坦克”,而617厂的生产目标也随之变成了新款的“T-54A坦克”。

为了满足“T-54A坦克”的生产条件,在这之后,617军工厂内部又先后进行了几次设计改造;与此同时,工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优化,针对“T-54A坦克”的制造图纸和制造过程进行种种小范围的合理改良,以便于未来更适合在中国量产。

然而,对于一些苏联专家来说,中国的工人们这种还没成功生产出坦克、就急着改图纸的行为,颇有点急于求成,所以在这些小问题上,苏联专家和中国工人们一度还产生过争执和矛盾,严重的时候,两方的负责人更是“天天吵架”,成为了当时617厂里的一大“风景”。

好在,在双方思维的碰撞当中,一些生产当中的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创新和解决,617厂的生产任务也随之不断推进:

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地生产“T-54A坦克”;同年的10月1日,由617厂生产的首批32辆“T-54A坦克”第一次在阅兵式中亮相,在这之后,以年份为名,“T-54A坦克”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59式坦克”——

在这个建国的第一个十周年里,中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生产的坦克,在军备上也终于不再是“一片空白”。

完全自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交恶,苏联方面撤回了所有援助的专家,只留下了一大堆悬而未解的技术难题;

而更让人难受的,则是制造坦克装甲钢的原材料——金属镍的进口渠道被切断,59式坦克的生产线因此暂时陷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这种对苏联专家的依赖导致的“卡脖子”的难题,在国防部的组织领导之下,617厂联手中国钢铁研究院、大冶钢厂、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学院等多家单位,开始专程研究如何依靠现有的材料来制造同等效果的装甲钢——

在镍元素稀缺的情况下,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制造钢的过程中添加少量的、我国储量丰富的稀土元素,以达到和加入镍同样的效果。

在经历反复多次的试验后,无镍装甲钢正式投产使用,装甲钢的新钢种得以推行;更让人兴奋的是,在经历了这一次开发以后,研究人员趁热打铁,在制造新型无镍装甲钢的同时,还不断对这一新型装甲钢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尽最大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的钢技术就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完全自主的道路。

与此同时,617厂内也在不断对苏联专家留下的种种技术难题进行着攻克。1960年底,在中苏已经陷入冷战的同时,完全属于中国人的自主研发的59式坦克也正式走下了生产线,617军工厂就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在这之后,617厂不断自主研发新型装备,从59式坦克到99式坦克,无数辆坦克从617厂的门口驶出,驶入军事学院,驶上战争前线,而617厂也随之成为了令无数国人骄傲的“国之重器”的生产基地。

其实,617厂也经历了时代带来的动荡。由于经营不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617厂一度成为了中国军工厂中的“重度贫困户”,在那个人均工资才几十块钱的年代里,617厂在十年里累计亏损高达一亿多元,不得不说,在当时,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央的英明领导下,617厂经过整顿,重新焕发了生机。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617厂及时决策、迅速应对,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提供了大量坦克军备,成为了前线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坚实后盾。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和平年代,原本一心只负责生产坦克的617厂也在积极寻找着出路。在国家积极号召军工厂生产民用设备的政策下,617厂在坦克之外,也开辟了数条“新赛道”:

从民用挖掘机、拖拉机,到消防坦克、森林消防指挥车,再到大功率洒水车和扫雪车,617厂凭借着多年生产坦克的高质量、严要求,为民用消防和市政车辆提供了新的保障,也为军工厂的“第二春”找到了新的赛道。

2000年,随着企业制改革政策的落实,617厂从过去“国家兜底、自负盈亏”的国营军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之后,它的经营内容更加广泛,覆盖的销售范围也更加宽广,属于第一机械集团公司的新篇章也就此徐徐展开——

再创辉煌

在包头市青山区,617厂的旧址仍旧矗立,那些爬满了植物的外墙,已经被岁月风化侵蚀的窗台,摇摇欲坠的碎裂窗玻璃,都在无声地叙述着那段中国坦克“艰难站起来”的历史。

如今,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搬进了气派光鲜的大楼当中,厂房和生产线也步入了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不断在各级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创新、发展,并不断获得各个政府所颁发的多项荣誉:

2006年及2007年,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2008年,公司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公司被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从2000年至今,公司多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还被国家列入到全国科技系统中“抗击疫情先进集体”的表彰名单中,并在2022年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成为“具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公司。

在多年发展之下,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也成为了为国家国防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之一。不过,作为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不断得以发展的企业,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仍然在不断寻找着创新和突破,将过去的成绩书写进历史,也在未来的时代里寻找着新的辉煌时刻。

“大国重器”,是国家竞争力体现的核心力量,更是让我们能够傲立东方的最大底气。国家强,则人民安居乐业,如今令人骄傲的和平岁月,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所换来的。

所以,生活在如今幸福时代的我们,更应当牢记先辈们的嘱托,更应当感念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唯有这样,才能在前行时牢记使命,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

包头市人民政府网

0 阅读:80

爱吃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