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推荐评议活动结果出炉,共推荐评议出10个“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最美健康服务团队,5个“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医路先锋团队,20位“健康四川—大美医者”个人。从8月9日起,我们陆续推出“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团队及个人的优秀事迹,敬请关注。
德阳市人民医院彭暾——
悬壶济世 50余载的坚守与传承
暾,形容日光明亮温暖,亦用以形容火光炽盛,人如其名,悬壶济世50余载,在德阳,这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德阳市人民医院彭暾在患者心目中犹如光般的存在。
彭暾在他所热爱的中医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敬业精神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赢得了广大病员的赞许和信赖,以及学生徒弟的爱戴,用行动诠释着敬业奉献。
急病人之所急
深耕临床一线
彭暾坐诊中医内、妇、儿各科疑难病专科门诊,退休后仍然坚持在诊疗患者的一线,每天接诊患者近百名。
一次,一位即将临盆的高龄产妇因肺部感染剧烈咳嗽,四处求医皆因流产风险高被拒,后找到彭暾求治,彭暾在得知孕妇情况和家属担忧后,详尽地询问患者病史,反复诊脉后果断得出可以以中药治疗的诊断。数日后的一天,患者和家属一大早就登门拜谢,称幸亏遇到了彭医生,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了,而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又过了一周,患者顺利生产,患者全家再次到门诊向彭暾致谢。
常年来,彭暾名声在外,为缓解“一号难求”,他还主动要求医院增加号源,尤其是对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彭暾从不忍心将其拒之门外。
“我们来一趟不容易,早上5点过从中江的山里面来,坐车都坐了几个小时,娃儿都咳了几个月了,我们队上的人都说彭医生看得好,你就给我们加个号嘛……”一位患儿的母亲近乎于哀求的语气向护士说到,“所有人都这么加号,彭医生什么时候可以休息?”护士反复强调没号了并让患者下午再来,“下午我们还要回中江,那么远的路……”患儿母亲为此也十分困窘,诊室里,彭暾听见了门外的对话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来来,让她进来。”简短而坚定的一句话,如同一道光芒照进这位母亲的心坎。
彭暾的每一次问诊都尽量细致深入,并花时间鼓励安慰患者,绝不敷衍图快,因此诊疗时间一次次被延长,导致他总是科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但每次看到病人都是面带忧愁而来,满怀希望而走,彭暾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医学服务于百姓
彭暾成为名中医的经历与其家庭背景密不可分。他的父亲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拥有丰富的西医临床经验,这种背景为彭暾日后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中西医贯通有较大的关系。
“自从踏上医学之路起,我就立下了为患者解除病痛、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志向。”工作后,彭暾又进入成都中医学院深造,期间有幸师从多位著名医家,包括李克光、李明富、陈治恒、陈潮祖、刘敏如等名家。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学术思想,并为他后来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基础。
年近七旬的丁老伯因出现恶心、呕吐,背心痛,神疲乏力等不适症状找到彭老,他表示,自己查出胃癌已有半年,但考虑到各种因素,丁老伯决定放弃手术治疗,经人推荐,想试试中医疗法缓解不适症状。彭暾为其把脉后发现,丁老伯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辨证为正气亏虚,痰瘀互结,治疗予以健脾除湿,化痰散结。彭暾为其开具中药方后,丁老伯前后多次复诊,调药,其吞咽梗阻感减轻,呕吐得到缓解,获得这样的效果让丁老伯感到十分满意。像这样的案例在彭暾的行医生涯里不胜枚举。
“传统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带瘤患者生成时间以及减少远处转移灶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彭暾在汲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研究,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创制了以扶正培本为主、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等为辅的抗瘤1、2、3号合剂,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运用而产生协同效果,让许多备受治疗副作用折磨的患者找到了缓解不适的可行方法,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传统医学的智慧。除此之外,彭暾还致力于推广传统中医药的普及和应用,他多次带领工作室成员举行名中医药专家进公园义诊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中医诊疗、中医传统疗法体验、传统养生功法培训。
悉心培育下一代
留下宝贵的学术财富
1992年,彭暾被评为“德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993年被评为“德阳市十杰青年”;1994年被德阳市委授予“德阳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20名杰出青年中医”;1998年被评为首届“四川省名中医”;2008年被选为四川省第三批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2年被遴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同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4年被授予“四川好人”;2019年被确定为彭暾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2020年获得德阳市医学杰出贡献奖……尽管荣誉等身,彭暾深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传承祖国医学的精髓,就必须“江山代有人才出”。
在培养学生时,彭暾首先强调的是“大医在德,大德为医”,学医要先立德。医者既要有医术更要有仁心,要方方面面为病人考虑。每次开出的处方都要反复检查几遍,看看还能不能把处方的价格再降低一点,这样病人的负担就会轻一点,病情恢复也会快一点。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同时,他坚持带教工作,积极培养中青年中医人才,先后收徒15人,把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还从自己不算高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资助学生,爱心捐款金额达上万元。
彭暾与自己的学术继承人根据科室患者病种特点,充分利用继承人从事的不同专业,系统整理形成6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主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究相关课题2项,出版专著《彭暾临证经验辑要》,继承人发表与老师彭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相关的核心期刊1篇、论文13篇。系统整理跟师医案239份,读书临证心得36篇,原始接诊资料2000余份。举办省级中医继教会议2次,市级中医继教会议2次,在德阳中医学术界有了较大的影响。
如今,彭暾的许多学生也成为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医生。学生中有的被评为德阳十大名中医;有的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中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德阳市优秀中青年医师,在德阳中医同行中收获较高的赞誉。
记者:大众健康报 侯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