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犯人王连成向公安举报:上司张全宝是杀刘胡兰的凶手

幕夜白历史 2024-11-16 03:20:32

1951年,犯人王连成向公安举报:上司张全宝是杀刘胡兰的凶手

1951年初,山西省运城监狱内一片肃穆。死囚犯王连成在行刑前突然激动地大喊:"等一等!我要交代一件事!杀害刘胡兰烈士的真凶,是我的上司张全宝!"

这一声惊人的举报,彻底推翻了此前关于"络腮胡凶手"许得胜的结论。作为当年亲历者,王连成的话无疑具有重大价值。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既然知道真相,他为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说出来?张全宝又是何许人也?这背后究竟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真相初现

1951年1月15日,运城监狱的行刑室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王连成跪在地上,眼看着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他突然爆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叫。

"我要检举!我要检举!杀害刘胡兰的凶手不是许得胜,是我的上司张全宝!"

这一声喊叫,让在场的监狱长和公安人员都愣住了。此时的王连成已经被判处死刑,按理说不会为了减刑而说谎。监狱长立即叫停了行刑,让人把王连成带到了审讯室。

在审讯室里,王连成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1947年杀害刘胡兰的凶手,确实是一个络腮胡子的男人,但那个人并非此前被捕的许得胜,而是阎锡山部队中的连长张全宝。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因为在此之前,被认定为杀害刘胡兰凶手的许得胜,已经被关押在太原监狱。

公安人员连夜赶往太原,对许得胜进行重新审讯。出人意料的是,许得胜听说有人举报张全宝后,立即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我确实参与了抓捕刘胡兰的行动,但动手杀人的不是我。"许得胜终于说出了实情,"当时我在二连当兵,只是负责包围村子,根本没进过刘胡兰家。"

公安人员发现,许得胜和王连成的证词惊人地相似。两个互不相识、分别关押在不同监狱的犯人,竟然说出了同样的故事:真正的凶手是张全宝。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专案组调取了1947年文水县当地群众的证词。当时在现场的几位村民回忆,行刑者确实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人,但他们都指认不出具体是谁。

但是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专案组的注意:当时在场的群众都记得,那个络腮胡子的凶手经常自比关公,还总是把自己的胡子捋得笔直。而据王连成交代,张全宝平时最爱做的就是这个动作。

更重要的是,专案组查阅了阎锡山部队的人事档案。记录显示,1947年在文水县活动的七十二师二一五团一营重机枪连,确实有一个叫张全宝的连长,而且他是当时在场军官中最高级别的。

这些证据表明,王连成的举报极有可能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张全宝在哪里?

专案组很快查明,张全宝在太原解放后就消失了。但根据王连成提供的线索,他最后一次见到张全宝是在运城县的街市上。这个重要信息,为后续的追捕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让专案组没想到的是,张全宝不仅改头换面,还盗用了一个死去部下的身份。这个狡猾的凶手,正以"张生昊"的名字,在运城县悄然潜伏。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之旅,就此展开……

二、张全宝其人

随着案情深入,张全宝的真实面目逐渐浮出水面。专案组从山西地方档案馆调取的资料显示,张全宝1901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东郊一个落魄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年仅十五岁就开始在街头游荡。

1918年,十七岁的张全宝加入了当地一个土匪帮派。据同时期的警报记载,这个绰号"獾子"的年轻人在短短两年内就参与了十余起抢劫案。最令人发指的是1920年春节前夜,他带人抢劫了一户经营布庄的殷实人家,不仅洗劫一空,还纵火烧了对方的铺子。

在审讯中,王连成提到张全宝常跟手下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威风事迹"。其中就包括这起布庄抢劫案,他说那天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自己在城外的山头上看得清清楚楚。

1927年,阎锡山部队在运城招兵。张全宝看准机会,剃了一个大光头,换上一身体面衣服去报名。因为在土匪窝里学会了一身好武艺,他很快就被选中,编入了新组建的预备队。

在部队里,张全宝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忠诚"。每逢执行剿匪、抓捕共产党人的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阎锡山部队的一份嘉奖令上写道:"张全宝,剿匪有功,擒获共党要犯三名,缴获武器十二件,记功一次。"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全宝更是抓住机会疯狂升迁。从一个普通的排长,一路升到了重机枪连连长。据当时同队的李姓老兵回忆:"张全宝那人最会钻营,见了上级点头哈腰,对下属却又凶又狠。"

专案组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细节:张全宝的络腮胡并非天生,而是刻意蓄的。1940年开始,他突然不刮胡子了,任由胡须疯长。没过多久,一张络腮大胡子就成了他的标志。他经常捋着胡子自比关公,但在部下眼里,这副尊容只让人觉得可怖。

1946年冬天,内战爆发。阎锡山倒向国民党,张全宝随即成为了"围剿共匪"的急先锋。在文水县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烧毁了三个村子,抓捕了数十名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

刘胡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捕的。当地群众回忆,张全宝当时骑着一匹枣红马,挥舞着钢鞭在村里横冲直撞。抓到刘胡兰后,他非但没有因为对方是个未成年的女孩而手下留情,反而处处显示凶残。

专案组还从当地找到一位亲历者。这位老人说,行刑那天,张全宝站在院子里,一边摆弄铡刀,一边哼着山西梆子。他说这个场景,直到几年后想起来还会做噩梦。

但是,即便是如此残暴的一个人,在太原解放前后,竟然完美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这个满脸横肉、蓄着络腮胡子的刽子手,是如何成功变装潜逃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躲过了最初的排查?这一切,都要从他盗用死者身份的诡计说起......

三、隐藏身份的奇特手段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前夕,张全宝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当天晚上,他把自己关在营部的小屋里,面对铜镜,拿起一把锋利的剃刀。

"咔嚓、咔嚓",剃刀挥舞了整整两个小时。等他再次出现时,那标志性的络腮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眉毛也刮得精光。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关公",顷刻间变成了一张白净的面孔。

这还不够。他又翻出了一副老花镜戴上,又把腰弯了下来,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这一手改头换面的本事,连他的亲信都认不出来了。

但最令专案组惊讶的是他的第二步行动。在混入解放军俘虏营的当天,张全宝就设法弄到了一本死去的部下张生昊的军官证。这个叫张生昊的排长在一次战斗中死亡,尸体都没有找到,档案里只有一张模糊的证件照。

张生昊比张全宝小了将近二十岁,但两人的身高相仿。更重要的是,那张模糊的证件照上,一个年轻军官正板着脸,怎么看都和现在的张全宝有几分相似。

就这样,张全宝开始了他的"张生昊"生涯。在俘虏营里,他把自己的经历编造得极为动人:"老家是山西洪洞的,年纪轻轻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爹娘都不在了,家里就剩一个瞎眼的老叔。"

这套说辞被他练得滴水不漏。据后来审讯他的民警回忆,张全宝说起这些时总是眼圈发红,还会时不时擦擦眼角,让人不由得对他这个"可怜人"动了恻隐之心。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全宝在俘虏营表现得异常"积极"。他主动要求参加劳动,打扫卫生从不偷懒。每到政治学习时,他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渐渐地,负责管理俘虏的干部们都觉得这个"张生昊"是个可以改造的对象。

1950年初,第一批表现良好的战俘获得释放。"张生昊"就在名单之中。临行前,他还特意给看守人员鞠了一躬,说"感谢人民政府的教育"。

但张全宝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狡猾。在获释后,他没有按照规定回"老家"洪洞县报到,而是直接去了运城。他选择运城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这里是他的老巢,有熟悉的地形和关系网,更重要的是,这里没人知道"张生昊"的真实身份。

到了运城后,他在卫家巷1号院租了一间偏房。每天早出晚归,靠着给邻居修理些家具、农具混口饭吃。隔壁的王婆回忆说:"那时候的张生昊特别老实,见了人总是笑呵呵的,谁能想到他是个杀人凶手?"

然而,这样看似完美的伪装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偶然的街头相遇,让他精心编织的谎言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四、逃亡生涯中的意外转折

1950年夏天的一个清晨,运城县城的南大街上热闹非凡。"张生昊"像往常一样,推着一辆旧独轮车来到街口摆摊。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映入眼帘——那是他的老部下王连成。

街对面的王连成也认出了他。当年在部队里,谁不认识那个留着络腮胡、自比关公的连长?虽然现在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但那双特别的三角眼还是暴露了他的身份。

就在那个瞬间,两个都想逃走的人恰恰走向了对方。这是一种生死攸关时刻的默契,他们都明白:逃跑才是最危险的。

当天中午,两人在一家偏僻的小酒馆里谈了很久。酒过三巡,张全宝突然拍了桌子:"老王,你我都是这条船上的蚂蚱,谁也甭想跳出去!"这句话里的威胁意味,让王连成打了个寒战。

但张全宝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从那天起,他开始打探王连成的行踪。得知王连成因为其他罪行被捕后,他立即对外宣称要回老家探亲,实则躲进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地下室。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0年冬天,运城县剧团正在排演《刘胡兰》。这部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话剧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连续演出了一个月。

12月18日晚上,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中有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头"特别引人注目,他缩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全程一动不动。这个人正是乔装打扮的张全宝。

根据专案组后来的调查,张全宝来看话剧是为了打探消息。他想知道公安机关是否已经掌握了真相。当台上的演员喊出"许连长"这个名字时,张全宝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原来他们还以为凶手是许得胜。

但这次冒险的举动还是暴露了一些线索。剧场检票员记得这个"怪老头",因为他买票时手抖得厉害,放进口袋的零钱撒了一地。而且整场演出,他都在用一条手帕擦汗,明明那天是寒冬腊月。

从剧场回来后,张全宝就再也没有露过面。他把家里的地窖加固改造,做成了一间设备齐全的地下室。白天就在里面躲着,只有到了深夜才敢出来活动。

为了打消邻居的疑虑,他让妻子吴翠花对外宣称他去了山西洪洞老家。但这个谎言很快就露出了破绽。邻居们发现,吴翠花每天都要往茅厕倒好几次便盆,这对一个独居的女人来说实在太不寻常。

更令张全宝始料不及的是,他精心准备的这个地下室,最终却成了他的囚笼。公安机关顺着这些蛛丝马迹,已经悄悄地布下了天罗地网......

五、正义终得伸张

1951年2月8日凌晨,一支荷枪实弹的公安干警悄无声息地包围了运城县卫家巷1号院。天还没亮,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声零星的狗叫。

"咣当"一声,院门被撞开了。吴翠花正要去倒便盆,看见荷枪实弹的公安人员,顿时瘫坐在地。一名女干警立即上前控制住了她,其他人则按照预定方案,开始搜查房屋。

很快,他们在厨房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异常的木板。掀开木板后,露出一个一人多深的地窖。专案组早有准备,立即用强光手电照了进去。灯光下,一张惊恐的脸庞清晰可见——正是化名"张生昊"的张全宝。

"不许动!举起手来!"五支冲锋枪同时对准了地窖。张全宝慢慢爬了出来,脸上的镇定已经荡然无存。但就在民警给他戴手铐时,他突然说要拿件衣服。

这个看似普通的要求立即引起了专案组的警觉。经验丰富的民警立即按住了他,在搜身时发现了藏在衣襟下的两支手枪。这是他预先准备的最后一搏,但还是被公安人员识破了。

被押解到审讯室后,张全宝最初还在死撑,坚称自己是"张生昊"。但当办案人员拿出一沓档案材料,其中包括王连成的供词、许得胜的证言,以及当年文水县群众的指认时,他终于垮了下来。

"是我杀了刘胡兰。"张全宝低着头说出了这句话。随后,他详细交代了1947年1月12日那个血腥之夜的全过程。

那天,他们根据叛徒提供的线索,在文水县云周西村抓到了刘胡兰。张全宝亲自审讯了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他答应只要她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就可以活命。

但刘胡兰始终没有开口。她只说了一句话:"怕死就不当共产党,死就死,好汉做事好汉当!"接着,她就径直走向了那架铡刀。

张全宝还交代了一个细节:行刑前,他特意让人把村里的老百姓都叫来观看,想用这种方式震慑村民。但刘胡兰临死前的英勇表现,却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

案件水落石出后,1951年6月,张全宝在运城县人民法庭受审。法庭上,他不得不当着文水县群众代表的面,承认自己的罪行。当年在现场的几位老人立即认出了他的声音,这正是那个下令行刑的刽子手。

6月15日,张全宝被执行死刑。他生前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年为什么要留那撮标志性的络腮胡子。正是这个特征,让他的罪行即使在四年后也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刘胡兰牺牲的真相终于大白。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用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者的颂歌。而她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