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毕竟国家级的科技奖励是对一个人或机构科研能力的最强证明。顶尖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前沿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国家三大奖”中,最具分量的当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最高荣誉,这个奖的评审十分严格,甚至是“宁缺毋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自2000年改革以来共颁发了21届,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就有9届是空缺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每年授予1个或2个项目,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是最主要的获奖群体。迄今为止,共有7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经获此殊荣。
其中,清华大学曾2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暂列国内第一。此外,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均获奖一次。
有些项目或成果由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这里以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作为统计标准。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高校
2006年-南京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均为南京大学)
② 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带领团队用19年时间,完成了介电体超晶格项目,为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香港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支志明
② 成果: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
无机化学家支志明,是香港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主导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用于揭示原子和基团向有机底物转移的反应机理,是本世纪以来无机化学领域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4年-清华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张尧学(清华大学),周悦芝(清华大学),林闯(清华大学),任丰原(清华大学),王国军(中南大学)
② 成果: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
由清华大学张尧学院士主导完成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透明计算的新概念,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的局限,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与系统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陆朝阳、陈增兵(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② 成果: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
潘建伟院士领导的团队是世界上量子信息研究的领军者之一,也是量子通信领域的最强者,“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的研究,对于量子纠缠的研究和未来量子通信的应用有重大意义。
2017年-香港科技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秦安军(浙江大学),董宇平(北京理工大学),李振(香港科技大学)、孙景志(浙江大学)
② 成果:聚集诱导发光
从学生时代的发现,坚持研究17年,唐本忠院士和团队成功发现聚集诱导发光,颠覆经典的发现 HPS高颜值分子推翻光物理学常识,形成AIE现象。
2018年-清华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薛其坤(清华大学),王亚愚(清华大学),何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马旭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② 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为薛其坤院士赢得了至高荣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让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转换到宏观世界中成为可能。
2019-南开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周其林、谢建华、朱守非、王立新(均为南开大学)
② 成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
南京大学周其林院士和课题组发现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并以此发展出一系列选择性好、转化效率高、适应性强的手性螺环催化剂,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2020-复旦大学① 主要完成人:赵东元(复旦大学) 、李伟(复旦大学)、 邓勇辉(复旦大学) 、张凡(复旦大学)
② 成果: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赵东元主导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
这里每一项成就,都是各自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国内理学最强院校——北京大学,至今仍未斩获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如今,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业已启动,各部门已经提名相关项目和候选人。
其中,清华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三大奖项的提名均名列国内高校首位,科研实力确实遥遥领先。北京大学也有15个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这次能否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臭名远扬的透明计算和不靠谱的量子计算居然也能获得一等奖,难怪被别人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