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随形根雕炉(附原配木座)
年代明
尺寸22cm. (8 5/8 in.) wide 16.5cm. (6 1/2 in.) high
取天然木根,略施修整而作炉形,两耳、三足皆随形依势,不加斧凿,唯口沿横切,别无雕琢痕迹,自各个角度观之,气象不一。下承旧配随形木座,与炉身浑然一体。器身木理多节,缩蹙成山水之纹,可作卧游之想。瘿木皆是随造化之工而生成,得天独厚,其状百态。瘿结累累,纹理蜿蜒,包浆莹润,古拙韵味,逸散于器表。 明清两代,以天然木制作的器具,为文人所好尚。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流云”槎(横257厘米)(图1),形体硕大,原为明正德时期扬州康对山故物,后于乾隆初年被江鹤亭千金购得,道光二十年(1840年),偶然为阮元发现并购回修整,转赠其好友河道总督麟庆,再添配楠木云纹木座,并收入麟庆本人编著的《鸿雪姻缘图记》。一器之履历,足可见彼时文士对天然木器之推重。苏州博物馆藏(明)树根随形洗(图2),底部镌刻“恒轩归庄”,系明人归庄(1613-1673年)旧物,亦以天然木根为材,掏空以作笔洗,唯底部圈足见人工,其余则仍保留树根形态,此亦昭示了明代文人的审美风尚。 清代的天然木家具更为盛行,并得到皇帝的钟爱。以如今诸多馆藏清代同类器具观之,取材之纹理渐趋繁缛,天然意趣略减,于明代的浑朴气象稍逊一筹。本炉为明人手笔,意态生动,颇得天趣,置于几案,实用之余,观摩把玩亦别有洞天。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上)》(朱家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7年) 《文房雅玩:苏州博物馆藏文房用具》(苏州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
明 仿宋烧斑蚰耳炉
年代明
尺寸10.5cm. (4 1/8 in.) calibe 5.6cm. (2 1/4 in.) high 重1180克
款:玉堂清玩 出版:《明清宣德炉》(张明、何朝阳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163页 器型典雅,双耳孔向上,富力量感,内膛见旋痕,属典型明代风格。该炉皮色较为特别,斑驳古穆,表面有凹凸,细看犹抽象画作,色泽律动,有肌理感,不同于常见铜炉的皮色处理工艺,应为《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仿宋烧斑”(图1)。 与常见“玉堂清玩”款炉相比(以王世襄先生旧藏“玉堂清玩”款蚰耳炉为例)(图2),该炉字表平整,与炉底在同一平面,字地修刻痕迹明显,为典型刻款,更富古味。膛内明显可见的旋痕,亦是其时代佐证。本炉曾出版于《明清宣德炉》(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颇具独特性且著录明晰,尤为珍罕。 《帝京景物略》认为“仿宋烧斑”为明宣德初期所被崇尚的皮色,且在嘉靖、隆庆之前也曾一度流行。然存世可信且确切到代的实物,目前于不论公、私藏品中,皆未曾见。本炉属典型明末风格,以“仿宋烧斑”之工艺达到古旧斑驳之效果,非但有别于常见的“玉堂清玩”款炉,即使在各类存世明清宣铜炉中,亦属百难一见。 参阅: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著,清乾隆金陵崇德堂刻本)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清乾隆 铜夔龙纹长方熏
年代清乾隆
尺寸38.5cm. (15 1/8 in.) long 12cm. (4 3/4 in.) wide 16cm. (6 1/4 in.) high 重6310克
款:乾隆年制 熏炉造型狭而长,口沿阴刻卷草纹一周,其下微束,同明式家具之“束腰”,长方腹,四面以雷纹作地,雕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四组,正面于一对夔龙纹中间开方框署减地阳文“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腹下设计源于明式家具之“牙子”结构,“牙子”复雕饰以家具上常见的拐子纹,四足造型及纹饰结合为抽象兽首,其结构又似缩小版的“三弯腿”。可见设计之新颖,深受明式家具之影响。熏盖隆起,三角状镂空密布于盖面,正中置圆球状宝珠钮,顶端阴刻莲瓣纹,余处饰缠枝花卉,钮下与炉盖连接处分别是莲瓣纹、勾连纹、如意头纹各一圈。 铜熏整体风格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紫檀嵌铜丝夔龙纹鼎式条桌(图1)相近,该桌牙条以铜丝嵌饰雷纹地,上饰相对夔龙纹,设计精巧、新颖之极。前者为铜炉设计借鉴家具元素,后者则反之,为家具效仿铜器之设计,妙趣横生。此为王朝鼎盛时期器物设计标新立异,力求挣脱传统桎梏而作自我表达的审美取向,不可不谓推陈出新、不拘一格。 此种炉式为乾隆官作铜器中极其少见的样式,在前朝应亦未出现过同类器。不唯炉式少见,同类者寥寥,其署款方式亦属罕有。乾隆官款铜器以减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居多;署于器身者,以横排款居多。该炉款识与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官作掐丝珐琅器上的铸款、刻款(图2)结体均一致。纹饰亦多见于乾隆官作器物(图3)上。另,炉钮浑圆,远观如紫禁城宫殿宝顶(图4),其材质金属配比异于炉身及盖,皮色泛红,系单独铸好精心刻饰花纹后铆于盖上,工艺甚精。以本器气魄之雄,无疑为清宫造办处之手笔。
清早期 铜长方素炉(附旧配硬木座)
年代清早期
尺寸27.7cm. (10 7/8 in.) long 16.7cm. (6 5/8 in.) wide 6.9cm. (2 3/4 in.) high 重3412克
款:望莱氏珍藏 出版:《双清藏炉》(洪三雄著,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113页 炉身作长方形,斜直壁,自上而下渐收,四“L”形足——在铜炉中,迄今器型属仅见。明清铜炉器型以圆者居多,方者为少。在方炉品类中,本炉尺寸较巨。从《西清古鉴》所载“汉方盂”(图1)的绘本可知,本炉造型应承袭了汉代铜方盂的设计。 其审美趣味又与明代以至于清初的宫廷以及贵族文人阶层所用以装点庭院而订制的石盆略近。刊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图绘宗彝》中载有类似形制的花盆(图2),盆中以偃松、奇石构景,堪为案头清供,俨然彼时文人生活兴味的写照。 明人画作《上元灯彩图》描绘了明朝中晚期南京地区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并被认为系描绘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画面中有多件长方花盆(图3),概亦本件长方素炉器型之滥觞。丁文父著《石盆雅趣》(文物出版社)中即载有明代白石隶书铭文长方形盆(图4),其造型与本炉相近,二者相形之下,该炉线条更臻洗练、完美,极素、极简乃其最突出的特点。此外,故宫御花园中亦有类似形制的石盆实物(图5)。 炉底开框署减地阳文篆书“望莱氏珍藏”五字单行横排款,篆体款字规整、精准,字地平整,略见修刻痕迹。款识工艺具备清早期特征,在同时期风格私款铜炉中极为出众。 “望莱氏”失考。关于“望莱”一词: ① 浙江乐清古有“望莱桥”,《道光乐清县志》有元泰定元年“望莱桥坏”的记载,《浙江通志》《大清一统志》均录其名,一说古人在此曾望见蓬莱仙境,故名。 ②《全宋词》收录李曾伯《贺新郎(己丑为亲庭寿)》有“望莱庭、斑衣拜祝”句,此处“望莱庭”系借春秋时楚隐士老莱子戏彩娱亲典故向高堂祝寿。 可见“望莱”一词,或是表达对蓬莱仙境(先秦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的向往,亦或是标榜尊奉孝道之意。 此外,本炉曾收录于《双清藏炉》(台北历史博物馆,2000年),经台湾双清馆主人洪三雄递藏。器型稀有,款识珍罕,另附旧配硬木座。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