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最近即将举办的珠海航展中,歼35A在参展名单中的出现让众多军迷沸腾,我国第二款五代战机的问世,证明了我国空军实力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梯,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然而遥想十年前的我们,还曾斥20亿巨资向俄罗斯采购24台“苏35”战机,因为当时我国的空军实力薄弱,不得不借鉴俄罗斯的经验,让我国的空军研发步入正轨。
但在之后,俄罗斯再也没找我国签订过“苏35”的订单,在我国军演中也久久未见“苏35”的身影,仅仅服役了3年,当年斥巨资购买的战机究竟都到了哪去呢?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空军几乎是从零开始,彼时苏联的米格-15和米格-17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这批来自苏联的战机为我国空军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让众多研究人员看到了差距,为中国空军的未来担忧。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自主研发歼-6、歼-7等战机,迈出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这些国产战机的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同时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重新打开国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苏-27战斗机。
这款来自俄罗斯的重型战斗机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还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苏-27的国产化,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技术引进+自主研发。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款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先进战机的核心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歼-10的成功,为中国航空工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也为后续的歼-16、歼-20等更先进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歼-16的出现证明中国已经能够在苏-27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和创新;而歼-20的横空出世,则标志着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战机研发国家的行列。
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却又无比辉煌的道路,有了歼20后很多人以为我国再也不会从外购买战机,但在2015年我国又转头花了20亿向俄罗斯买了24架苏35,这究竟是为何?
被遗忘的苏35
有人质疑,中国已经拥有了歼-20这样的五代机,为什么还要花重金购买苏-35?
要理解这一举动,就必须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2006年中国空军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歼-10已经服役,但在重型战斗机领域仍有不足。
俄罗斯看准时机,向中国推销其最新研制的苏-35战斗机。经过长达近十年的谈判,双方最终在2015年达成协议,对中国而言,引进苏-35并非简单的武器采购,更是一次难得的技术学习机会。
苏-35搭载的117S矢量发动机,以及“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代表了当时俄罗斯航空技术的最高水平,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先进技术,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从而加速自身航空工业的发展。
此外在当时南海局势的日益紧张,也使得中国空军迫切需要一款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重型战斗机,以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力,苏-35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它的到来,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使其能够更加从容地发展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机。
然而苏-35的高昂价格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性价比的质疑,平均每架1亿美元的造价,甚至超过了同期的F-35,这笔巨额投入究竟值不值得?
从性能角度来看,苏-35无疑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四代半战机,它在机动性、航程、雷达性能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但它与中国现有作战体系的融合度不够,维护成本高昂,备件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长期发展,所以才会渐渐被人遗忘。
歼-20的崛起与苏-35的“谢幕”
苏-35在中国空军的服役时间并不长,2016年底首批苏-35交付后,被部署在广东珠海基地,主要承担南海空防任务。
但随着中国自主研发战机的快速发展,苏-35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歼-20的崛起,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苏-35,尤其是在隐身性能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更是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歼-20的批量服役,使得中国空军拥有了一款真正的“王牌”战机,能够在未来空战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太行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升,为国产战机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
这不仅降低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电系统也日益成熟,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空军不再依赖于苏-35这样的“外援”,而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35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它高昂的维护成本和备件供应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了中国空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最终苏-35在中国空军中“昙花一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结语
苏-35在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过客”角色。它的引进,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为中国空军的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
但苏-35的“昙花一现”,也深刻地警示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最终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
中国空军装备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实现“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当年不是因为我国虚弱才买的苏35,而是为了支援一下疲弱的俄军工企业,不然他怎么能在西欧拖着北约那么久
现在可以想法买给伊朗等国家。
买苏35不能说亏…用它对付西边和南边是没有问题的…用它远处巡航还是可以的…不一定非用隐形战机…
苏35是苏27的最终版!学习机身内存配比!学习发动机技术!这也是为歼十六以后型号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