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脖子哥看到一个新闻。
哪吒 S 猎装准备出一个搭载宁德时代 CIIC 滑板底盘的版本。
乍一看,好像没啥意思。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事要是真成了,那电车的预制菜时代可就要到了。哎?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你看啊,原先车企造车,发动机、变速箱、三电都可以买,但你只要不是代工生产,平台、架构啥的总得自己来吧。而现在有了滑板底盘,只要现成的底盘一放,各种软硬件一拼,爆炒直接出锅。
诶对,底盘作为过去车企的 “ 独门配方 ” ,现在也是可以直接 “ 外包 ” 的。
这就是“ 滑板底盘 ”技术,咱们可以把它当作汽车这盘预制菜的原料包,车企只要在上面加料就行了。
而之所以叫作 “ 滑板 ” ,不是因为它嘎嘎能滑,主要是它把电池包、电驱和前后桥都给整合起来了,看起来就是两边高中间低,贼像一块滑板。
它搞这么个造型,其实就是为了让车身的上下结构分开。
这就好比咱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不管你叫 “ 旋风冲锋 ” 还是 “ 先驱音速 ” ,你把车壳子拆了,下面的底盘部分都是一样的,看着动画上嘎嘎放技能,现实里全是 “ 换壳 ” 。。。
呃......这不就是非承载式车身嘛,什么货车底盘啊?
其实这么说也没错。咱们家用车一般用的是 “ 承载式车身 ” ,车身是一个整体。而像在货车、客车或者越野车上,用的则是 “ 非承载式车身 ” ,底盘装的是一个大梁,车身都是在这个骨架上搭的瓦片,这样底盘的强度、稳定性都会更好,但也会比较笨重。
这不巧了吗,新能源车本身就有一块大电池,通过整合,刚好可以作为大梁的一部分,当年被家用车抛弃的技术,现在说不定又能回归了。
而且 “ 非承载式车身 ” 可以让底盘在碰撞的时候吸收更多的冲击力。据宁德的说法,它的滑板底盘可以吸收 85% 的能量,撞击的时候上半身会更安全。
只不过,要是一体化的底盘被撞坏了,这维修成本恐怕不会低吧。。。
此外,为了和上半身彻底分离,滑板底盘一般还采用了一套线控系统,包括线控刹车、线控转向等等。
用了这玩意儿,车辆的驾驶模块可以不需要机械连接,做到完全电控制,所以方向盘、刹车、油门这些,等你造车壳子的时候再装上也没啥问题。
如果真的取消物理转向机构,那么座舱的空间就能省出来不少。
在驾驶上,线控系统还能解锁更多的玩法,就像同样用上滑板底盘的 Rivian ,搭载了四轮转向和轮毂电机,可以轻轻松松玩 “ 坦克掉头 ” 。
甚至只要在滑板底盘上黏个凳子,它就可以开了,只不过,法规不让开上路而已。。。
诶,这就说到点子上了,线控底盘除了技术和成本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法规。
比如在线控转向上,之前的国标《 GB17675-2021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确实是删除了 “ 不得使用全动力转向(线控转向 )机构 ” 的要求,但具体的细则还在制定中,没有哪家车企敢第一个吃螃蟹。
而关于线控制动,目前大家都做了冗余,也就是以助力的方式实现,纯线控是不合规定的。
所以现在的滑板底盘,姑且也只能叫做“ 半滑板底盘 ”吧。。。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宁德这样的电池厂来说,线控做的有多完美其实并不是重点,它做滑板底盘,主要还是为了能把自家的电池安进去。
过去除了比亚迪,电池厂都是以单独卖电池包居多,这样除了有换电的优势外,能量密度其实做的还不够极限。
而有了滑板底盘以后,连底盘都是宁德自己造了,就更方便它做电池车身一体化,这样就可以优化电芯的布置,减少线束和结构件,必然比传统电池包方案有更高的续航,这点脖子哥是相信宁德的。
甚至宁德还能进一步融合了电驱、电控等等,把相关产业都吃下来,这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白了,这个滑板底盘其实也没啥神秘的,无非就是非承载式车身、线控底盘、电池车身一体化这三件事的加总。
但对车企来说,更重要的是滑板底盘还可以明显降低车企的开发成本。
原因很简单,底盘不用自己研发了,车企只要整合做适配就完了。
按宁德的说法,采用这种造车模式后,车企的开发周期可以从原本的三年以上,减少到 12 个月左右,底盘开发费用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而且由于减少了线束和零件,BOM 成本( 原材料、配件、人力等 )也能下降 5% 左右。
这就像做了个 PPT 的模板,有了滑板底盘,以后谁都可以自己填料造车,对于刚起步的新势力品牌来说,确实省了不少成本和精力。
因此大伙儿也早就看中了滑板底盘的潜力,做这个技术的,除了宁德外,也已经有一大把了。
比如在 2002 年,通用汽车的Hy-wire概念车就首次搭载滑板底盘,只不过当时用的是氢动力,而后把滑板底盘彻底带火的还要数Rivian的坦克掉头,动力形式也适配到了纯电车型。
像现在,做滑板底盘的主要是PIX Moving和咱们国内的悠跑等等。
一定有人会说,为啥现研究滑板底盘的这些企业都是 “ 新势力 ” ?在底盘这个需要积累的领域,能做好吗?
其实我倒觉得难点不是在这,毕竟小米造车也只用了 3 年,技术并不是最主要的壁垒,更重要的是最终有多少车企会为这些标准化的底盘买单?
因为对车企来说,用了滑板底盘,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拱手让人。原本各个品牌的存在是因为个性,而滑板底盘明显是来消灭个性的。
说白了,滑板底盘确实会加快现在车企的研发速度,但也会让车企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 组装厂 ” 。
就像电车过去这几年,因为宁德、华为等供应商品牌太过强势,大伙儿越来越不关注车是由谁生产的,而是它背后搭载了谁的电池,谁的智驾,这是车企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一些主流大厂,比如比亚迪、长城、吉利等都在研发自己的电池、智驾和芯片,而另一些也在与更多的供应商达成合作,就是为了避免少数供应商占据绝对主导。
如果滑板底盘真的成为主流,那最有可能的是,这些传统车企也开始自研滑板底盘,代替现有的平台或者架构。
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品牌的核心只剩下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