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雨中池塘》:一次慢节奏的文本细读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11-23 11:01:39

关于阅读和写作指导的书籍目前已经出版很多,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的《漫步在雨中池塘》也是其中一类。这本书由乔治·桑德斯在雪城大学开设的课程整理而来,内容为带领学生对俄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不同之处在于,乔治·桑德斯一直在书中反问,“故事到底是什么”。

撰文 | 宫子 《漫游在雨中池塘》,作者:(美)乔治·桑德斯,译者:张琳琳,版本:KEY·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

一年只招收六七位学生的文学课

乔治·桑德斯是美国目前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之一,2017年,他凭借小说《林肯在中阴界》而获得当年的布克文学奖。尽管乔治·桑德斯本人的小说聚焦于一些经典的美国主题,其短篇小说也有着大量现代乃至后现代小说的元素,但在几年前对他的采访中,乔治·桑德斯便曾经表示,真正带给他文学启迪的是那些来自俄国的文学大师。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乔治·桑德斯一直在美国雪城大学教授俄国短篇小说阅读。这是一门相当火热或者说竞争激烈的课程,报名者皆为美国当代的年轻作家,申请表格大概有六百到七百份,而后乔治·桑德斯以1%的概率,从中筛选出六到七人成为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

于是,我们首先会面对这样几个问题。光是那六七百名申请者,便已经属于拥有一定写作经验的创作者范畴,他们不是普通的大学文学院学生,对写作和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个人理解,为什么还要趋之若鹜地对乔治·桑德斯的这门课程进行报名呢,难道只是为了获得一点来自前辈的指点?另外,在这几百名新秀作家中,能够被乔治·桑德斯选中的那六七个人,基本上也会是其中的翘楚者,有着更加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个人风格,对于这些已经具有文学风格的写作者,阅读课又能教授给他们什么呢?他们难道还需要通过三年的课程来获取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吗?

乔治·桑德斯在序言里为我们解答了这些困惑。桑德斯想要给予作家以及读者们一种导向,用以抵御当代的降智趋势和导向性的信息轰炸,这两点正在将人类的现实和事实变得简单化甚至具有瓦解的趋势。能够抵御这种趋势的,便是重新形成自己对故事和信息的判断。对作家来说,分辨好故事和平庸故事的技能极为必要,乔治·桑德斯也在课程中不断对年轻作家进行提示,让课程的参与者思考“此时眼前的文本能否构成一个故事”,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它还缺少什么必要的因素,如果是的话,那么那些俄国作家是如何在短小的篇幅内完成这一点的。在这个过程中,乔治·桑德斯本人也总是受到感染,“你只要读过这些故事,就会很快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恬静的、日常的、无关政治的……然而,故事中的反抗却是静默无声的,自有它们的侧重点,其写作动机也许正源自一个最激进的观点:人人值得被关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甚至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思想转折,来探索宇宙中每一种善恶能量的起源”。对小说创作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的创作立场,否则故事很容易流为故事形式本身,而且会让自己创作的故事被外部主题影响从而丧失其内部独立的生命力。

而对读者来说,拥有对故事进行判断的能力同样重要。桑德斯希望这本书不仅是给写作者的一本书,同样也是能够面向读者的一本书。在《漫步在雨中池塘》这本文学课里,桑德斯不断抓取短篇小说中的细节,引领读者思考“你们认为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这里出现的河流会有什么必要性”“这里作家让人物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微妙改变”之类的问题。他不会一次性讲完整个短篇小说,而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每几页就打断一次,通过对短篇小说进行拆分的方式,让读者不断审视作家的写作、故事的发生过程以及小说人物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

乔治·桑德斯,生于1958年,小说家。

对不同俄国作家的理解方式

桑德斯选择了几位不同的俄国作家,包括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由于是俄国短篇小说阅读课,所以很遗憾无法读到桑德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见解)。这些都是经典的俄国作家,然而,他们的作品为何依然能够称为经典,为何能够代表文学艺术的高峰,具体的区别又在哪里。

桑德斯选取最多的作品选读来自于契诃夫,一共选择了《在马车上》《宝贝》《醋栗》等三篇作品。在这三篇契诃夫的作品里,桑德斯非常敏锐地带领读者洞察作家引导故事走向的能力。桑德斯指出,契诃夫的作品不管篇幅多么短小,其中的人物都是随着时间和故事的进程而发生变化,从来不曾停滞,例如《在马车上》这一篇,车夫谢苗前后两次讲述过一些乡间的小道消息,但在第一次讲述时,由于那些小道消息和女主人公玛丽亚无关,玛丽亚便当作没听到,但谢苗在第二次讲述一些小道消息的时候,玛丽亚却反驳了她。从谢苗讲述的内容和玛丽亚的两次不同反应中,读者便可以借助故事的自然发展感受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内心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点,契诃夫用寥寥数笔便塑造出了一个封闭的俄国乡村生活氛围。

另外,《在马车上》是一篇有着极具震撼力结尾的短篇故事,桑德斯也成功地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这种阅读体验。在小说的结尾处,她突然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幸福的童年以及从未拥有过的生活,她忍不住哭泣了起来,而小说则随着一声“这里就是维亚佐夫叶村。我们到了”而抵达终点。桑德斯通过前后章节的细读,非常细腻地为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短篇故事结尾对情绪的升华是如此真实且触动人心,在这个故事里,跟随者马车的行驶,读者也一同感受着玛丽亚这个穷苦的乡村教师的内心变化,她路上的遭遇时而让我们同情她的糟糕处境,时而好转的心情又会让我们松一口气,认为她的生活终会慢慢变好,而随着小说最后的情绪爆发,读者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玛丽亚从幸福回忆里滋生的短暂幻想,随着冰冷天气里的一声到站的吆喝,一切都被打回令人绝望的现实。“这些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是深刻的……这些早已死去很久的东西又在她体内复活了。我们想象着,那一刻她眼睛里的光芒,就是整个故事创造的所有悬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已经说过,故事是描绘变化的时刻,含蓄地说,‘这一天,事情永远地发生改变了’,它有这样一个变体,‘在这一天,事情几乎将要永远地改变了,但没有’”。

同时,面对整体以现实主义著称的俄国文学大师,乔治·桑德斯还向读者指出了不同作家之前明显的风格差异。桑德斯虽然最为推崇契诃夫,但他同时也选择了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三位俄国作家的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看似离题的段落,通常这种“离题话”是一般读者在阅读时最容易丧失耐心的地方,因为它们看起来并不会推动故事的情节,又没有悬念,很容易让读者当成废话而匆匆翻过,包括参与这门课程的作家学生们也会经常因为屠格涅夫蹩脚而冗长的叙述技巧而发笑,认定这是一套早已落伍的写作方式。桑德斯则抓住了这种风格,带领读者细读那些“离题话”在小说中发挥的作用,试图让读者通过文本细读理解到,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所有微小的人物都在竭力表达自己的声音,而“情感力量才是最伟大的那种技艺”。在阅读托尔斯泰时,他让读者们注意到托尔斯泰只描写绝对的事件,而创作了《鼻子》的果戈理则完全以荒诞离奇的手法写出了极为符合现实逻辑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作品。

对写作者的启迪

《漫游在雨中池塘》作为一本主要针对写作者的讲义书籍,其中很多地方还是以向写作者提出建议为主。比如桑德斯经常会停顿下来,然后让自己的学生思考,同样的段落如果是他们来写的话会怎么样去写,或者布置一点小作业,让他们试图将一个故事进行删减,删减至他们认为最凝练的版本,然后和原作对比去发现其中会缺少什么东西,从而在这些过程中去体会那些俄国短篇作品在艺术上的不俗成就。

有时,桑德斯还会梳理故事的发展模式,然后让学生们看到故事是如何按照模式发展的,以及伟大的作家又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让故事能够在不经意间跳出这些模式从而创造出阅读的惊喜。

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建议,然而我们也应当明白,对写作提升的核心完全不在于此。没有任何优秀的写作者能够通过课程培养出来,也没有任何可以归纳总结的写作方法可以引领一个人创作出一篇优秀的小说。乔治·桑德斯本身作为一名作家,自然会知晓这一点,包括他所建议的对文本进行不断删减的办法也只是写作途径之一,冗长散漫并不会影响麦尔维尔或托马斯·沃尔夫的文学价值。但同时,一个不吸取任何养分的写作者也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对其他作品进行误读甚至理解偏差的作家,却完全无法想象一个无法从他人作品中感知东西的作家的存在。乔治·桑德斯这门课程的核心也在于此,即通过文本细读来提升从他人作品中发现养分的能力。当这种与优秀作品的感知能力建立起来之后,乔治·桑德斯课程乃至他本人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也凸显出来,那就是将世界上所有人物的情感收集起来并在故事中进行挖掘和表现。当一个人通过阅读和现实生活,拥有了这种情感能力之后,哪怕在叙事技巧上拥有的只是一条模糊的道路,也足以让他在茫茫雪地中找到日出之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宫子;编辑:罗东;校对:薛京宁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合订本广告。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即刻购买《写童书的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