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杀母”制度是指在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晚年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正值盛年,刘彻担心自己死后,钩弋夫人会成为第二个吕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绝了后患。北魏时,拓跋珪是北魏第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诸多政治改革措施,他改变了代朝一直实行的兄终弟及制,改为实行长子继承制。拓跋珪立即实行了这一制度,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与此同时下令处死了长子的生母。自此之后,北魏开始实行“子立母死”制度。
然而,北魏的“子立母死”制度与汉代的“立子杀母”制度虽然相似,但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却截然不同。汉代的“立子杀母”制度仅在汉武帝时期实施,且仅针对钩弋夫人一人,并未形成惯例或制度。而北魏的“子立母死”制度则沿袭了七代,对北魏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时期,由于“子立母死”制度的长期实施,导致后妃们生育率越来越低,到了北魏后期,皇嗣几乎遭到灭绝,加速了王朝的衰落与分裂。此外,这一制度也引发了宫廷内部的争斗和权力斗争,使得北魏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相比之下,汉代的刘彻在实施“立子杀母”制度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如加强军事力量、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代的刘彻和北魏的拓跋珪虽然都实施了类似的“立子杀母”制度,但由于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