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到“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的一声枪响,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声惊雷,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伟大开端。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成为全体中国人民铭记的荣耀时刻。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大江网推出“八一”特别策划《天惊·江西》,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起义参加者故事,回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起义的惊心动魄,展现起义参加者的英勇无畏。
策划: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信息日报社
执行:大江网采访中心、视频中心、网端编辑部、信息日报总编室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 实习生黄世丽报道: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发布仪式”,公布了8位新增南昌起义参加者,至此,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增至1186人。
新增的8人中,有中共早期党员,也有为国寻出路、投身大革命的热血青年;参加起义时,他们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起义之后,他们随军离昌,命运各有不同,有的早早牺牲,有的则历经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最终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并亲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见到了先烈们,亦是他们自己,日夜期盼着的山河盛景。他们是如何被找到的?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跟随记者脚步,追寻先辈故事。
他们为起义捐躯
今年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迎来一次特殊的“归队”,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公布,名录由此扩充至1186人。
新增的8位参与者中,有2位是在南昌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分别是李铎吾和陈见飞。
藏在烈士档案里的另一名烈士
南昌起义参加者实际人数有2.3万人,留下名字的却仅有千余人。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代人念兹在兹的事件。多年来,寻访团队通过广泛征集、发函查档、实地走访、研读史料、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四处追寻这些英雄的名字。
然而,由于时间久远、人员离世以及档案资料缺失等因素,不少参加者往往仅有只言片语的记录,找寻难度大为增加。
最新增补的湖南醴陵籍烈士李铎吾,就是这种情况。
“最初发现这个名字,是在李万坚烈士的档案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原陈列保管科科长肖燕燕告诉记者。2007年,李万坚被列入八一起义参加者名录。他是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南昌起义时,隶属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6团,奉命运送军备开赴广东,途中遇敌被俘,被杀害于抚州。
30余年后,李万坚的妻子递交了一份烈士申请书,写明了其夫遇害过程,一并呈交的还有当年的陪斩人汤正(镇)鸿出具的证明书。两份材料中,“李铎吾”的名字赫然在列。“两人是同乡,也是同时牺牲的,李铎吾当时是国民革命军20军第6团团部文书股股长。”肖燕燕说。
至此,李铎吾的身份已基本明了,但距离“上名录”,相关佐证的材料仍“差点意思”。为探寻更多信息,肖燕燕与湖南省醴陵市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终于在今年5月,在醴陵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找到了李铎吾本人的烈士档案,“拼图”的最后一片得以补全——李铎吾(1904-1927),湖南醴陵人,1924年参加革命。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6团团部文书股股长,在江西抚州浒湾被俘牺牲。
弃文从军,牺牲于海陆丰战役
新增名录中的另一名烈士陈见飞,来自贵州松桃,又名陈国龙,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1师第2团军需,1927年10月在海陆丰战役中牺牲,时年26岁。
贵州当地红色人物爱好者文炯永提供了这条线索。原来,陈见飞被列入了《松桃地方志》烈士名录,其上明确记载了烈士的姓名、家庭住地、牺牲时所在单位及职别、牺牲时间及地点等信息。随后,寻访团队顺藤摸瓜,又找到了松桃县于1998年出版的《松桃文史资料第11辑》,上面收录了陈见飞弟弟陈国昆的一篇文章《忆先兄陈见飞》。
据陈国昆在文章中所述,陈见飞世居松桃县蓼皋镇,家中经营糕点杂货及花纱桐油等业,1921年中学毕业后,在松桃小学担任教员,教授国文、音乐,1923年,随岳父外出从军,几经辗转进入贺龙所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即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
南昌起义后,陈见飞随军南下。1927年10月,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20军第1师行军至沙河,遭广东军阀陈济棠突袭,陈见飞不幸牺牲,时年26岁。
他们见证新中国诞生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35年,方志敏戴着脚镣手铐,在狱中写下了散文《可爱的中国》,字字泣血,却满怀着对祖国未来热切美好的希望。此时方志敏36岁,是年8月,他在南昌慷慨就义。
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正是为了中国“光明的前途”而打响。革命者从四面八方而来,齐聚南昌城,起义胜利后又带着革命的星火散往全中国乃至海外。许多人中途倒下,青山埋骨,英魂凛然。所幸,总有人带着英烈的信念和使命,负重向前,终抵胜利的彼岸。
本次南昌起义新增参加者中,有六名战士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的名字,是叶万鹤、向长生、朱俊才、房延凌、周炜、钟化鹏。
他们中,叶万鹤、房延凌在南昌起义前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向长生、钟化鹏都是随贺龙南下讨蒋、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湖南籍将士。朱俊才从河南老家辗转到南昌,参加起义时年仅13岁。周炜是江西吉安人,1927年曾任南昌总工会青工部长,率青年先锋队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各不相同:有人跟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历经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人一度回乡,后找机会重新进行革命,更有人远渡重洋,在海外为革命奔走……
可以确定的是,这群昔日齐聚南昌救革命的热血青年,尽管在起义后散落四方,却又不约而同地背负起战友的遗愿和使命,重新聚集在南昌起义竖起的这面伟大旗帜下,或为革命洒热血,或在战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以自己的方式为“可爱的中国”而奋斗。
《房延凌传略》刊登的房延凌照片 (部分图片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提供)
起义后远渡重洋,在海外升起五星红旗
在新增名录中,有一位归侨青年。他是房延凌,又名苑林,广东梅州大埔人。
“2003年,中国侨联曾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办展览,其中就有房延凌参加南昌起义的相关信息。”肖燕燕告诉记者。也正是从那时起,寻访团队启动了有关房延凌的史料征集和论证工作。
这是一个长达20余年的追寻过程。“这些年,我们也陆续找到了一些关于房延凌的资料,但由于证据链不够完善,始终没能达到公布的标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3月,房延凌之孙房顺理来昌办事,顺道去了八一起义纪念馆。了解到该馆一直寻找当年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后,房顺理现场联系上肖燕燕,提到:由中国侨联支持编撰的《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在2018年出版了房延凌之子房俊宜所著的《房延凌传略》,其中明确提到了房延凌参加南昌起义的历史。
至此,南昌起义参加者房延凌的形象终得完整。
他年少时曾赴南洋求学,青年时归国至上海,目睹军阀横行、劳苦大众受剥削压迫的惨景后,毅然投身国民革命的大洪流。
1926年夏,经罗亦农、赵世炎介绍,房延凌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前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南下,赴家乡大埔组建工农革命政权,在三河坝战役失利后,被迫踏上了流亡南洋之路。
这并不意味着房延凌革命生涯的终结。1928年,房延凌与李德奇等在印尼巴城秘密成立“中共荷属东印度支部”。抗日战争期间,他设法将巴城、万隆两地募集到的款项转去延安,支援抗日前线。
1946年,房延凌当选为万隆华侨公会第一届主席。1949年10月1日,随着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万隆城内也升起了两面五星红旗,一面在万隆华侨公会,另一面在万隆妇女会。
同年,万隆改选“中华总会”,房延凌任主席。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房延凌参与了周恩来在万隆期间的安全保卫服务工作。1960年,他回到北京定居,加入致公党并任中央委员,历任北京市侨联、政协委员,1972年逝世。
在房顺理的印象中,祖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嘴严”的人,“做事、说话都特别严谨,外出参加活动时,他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皮鞋擦得锃亮,对子孙要求也非常严格,从不允许我们借他的名声去谋取利益。”也正是在祖父的影响下,房顺理等后人始终秉持着“低姿态做人”的处事原则。
房顺理告诉记者,自己在北京长大,去年偶然有机会回广东梅州寻根,去了祖父的故乡大埔。“村里的老人跟我说,祖父家是当地的富裕人家,当年家中不支持他走革命道路,他一度从房子2楼跳下,最后逃出家去干革命。”
从归侨青年到爱国华侨,再到重返故土,房延凌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正如房顺理所言:“他参加革命不为个人利益,为的是民族崛起、祖国富强,为的是追求共产主义信仰。”
朱俊才照片
“藏”朱德扁担的小战士
见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在新增名录的8人中,河南籍战士朱俊才年龄最小,参加南昌起义时只有13岁。
80年后的2007年,年过九旬的老红军朱俊才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他南征北战、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2020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寻访团队注意到这篇名为《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战斗》的报道,随即与河南当地史志办建立联系。在资料的逐渐丰富中,尤其在查到朱俊才口述、朱贵宇等人整理并出版的回忆录《成长在领袖身边》后,起义参加者朱俊才的面貌逐渐清晰。
1914年,朱俊才出生于河南方城一个贫困雇农之家。1926年,家乡闹春荒,12岁的朱俊才外出要饭,辗转半年来到湖北武汉,在茶馆帮工。老板看他勤快、谨慎,就跟他说:管他吃、住,没有工钱。“客人赏的钱归我,算是我的零花钱。”然而,就是这几枚微不足道的赏钱,也被当地的伙计强要走了。朱俊才气不过,跑到码头上,买了个船票上了船,一夜之间到了九江,后来听说南昌有革命军,又跑到南昌。
到南昌后,朱俊才辗转到了一家茶馆,依旧做帮工。当时,南昌城军官教导团有一位南阳籍的军官,常到茶馆喝茶,见朱俊才机灵,就问他想不想当兵。就这样,朱俊才成为了军官教导团的一名勤务兵。
不久后,南昌起义爆发了。“一天夜里,队伍突然被拉了出去,很快南昌城里就枪声大作。”多年后,朱俊才谈起这一段历史,满脸自豪。
撤离南昌后,朱俊才跟着萧克的部队南下。井冈山会师后,被分在时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手下当传令兵。
记者从回忆录了解到,朱俊才正是当年在井冈山“藏”朱德扁担的小战士之一。
原来,当时部队经常要下山挑粮,朱德总是随战士们一同前往,身先士卒。他白天下山挑粮,晚上还要研究、分析敌情,经常熬到深夜,白天黑夜“连轴转”,也顾不上休息。朱俊才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们商量着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想着,军长没有扁担就没法下山挑米了。可是,朱德找不到扁担后,就亲自去屋后的竹林里砍了一根竹竿,做了一根新扁担,并刻上“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八个字。这段经历对年轻的朱俊才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1年秋,朱俊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历经五次反“围剿”斗争、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抗日战争……南昌起义时的小勤务兵,经过革命熔炉的千锤百炼,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朱俊才因伤被送往山东休养,1947年底回到家乡方城县,新中国成立后,到方城县粮库工作。
2005年,朱俊才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枚。2006年,由河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省摄影家协会联合编著出版的《闪闪的红星——河南省健在115位老红军影像集》,朱俊才名列其中。
2008年,朱俊才去世,而这一年,恰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叶万鹤照片
手写自传讲述革命人生
一份千余字的自传书,字迹清秀,文字朴实而赤忱,记录了南昌起义参加者、共产党员叶万鹤献身革命的一生。
在湖北武汉地方文史界,叶万鹤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出生于武汉黄冈新洲的一户破落地主家庭,是中共一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的姑表兄弟,也是武汉地区的中共早期党员之一。
“我们很早就关注到叶万鹤,但一直没有确认。”肖燕燕坦言道。个中原因,主要还是材料的缺乏。直到2024年,肖燕燕和同事们通过湖北武汉当地的史志办找到了叶万鹤的档案,得见这份亲笔自传,进一步证实了其参加南昌起义的经历,
“我虽是礼教遗产,但在洪流当中,受了时代推动、家庭经济破产刺激,自然也是拿旗帜的一位。”1920年,16岁的叶万鹤考入武汉中学。彼时,正值工农运动和学潮蓬勃发展的时期,他结识了林育南、陈潭秋、钱介盘、恽代英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特别是在姑表兄陈潭秋的影响下,革命人生观逐渐确立,较早接受了马列主义。
“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挽救人类,挽救自己,解决一切。”叶万鹤在自述书中写道。
1926年,叶万鹤受陈潭秋派遣,回黄冈搞农民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带领部分团员,投奔贺龙部。同年8月,随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回到武汉,继续从事革命事业。
1928年2月,他与魏梦龄等人发动“冈西暴动”,后因国民党当局通缉逃亡安徽,1930年回家专攻中医,1937年再次离家,参加抗日战争。1942年因病返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市参事室秘书、武汉市政协委员,1962年病逝。
叶万鹤遗物:一个铝制饭盒
李伟韡是叶万鹤的重外孙。“80后”的他,尽管从未见过曾外祖父,但老一辈从小就向他讲述叶万鹤的革命事迹。
李伟韡说,在那个时代,叶万鹤为了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此后终其一生,始终为革命奔走、向组织靠拢。“他老年时,身体不好,有领导安排他去北京治病,他拒绝了,说‘贡献有限’,留在家乡就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李伟韡一直从事策展工作,尤其注意收集和汇总曾外祖父的材料,以期尽可能地还原叶万鹤的革命事迹。
记者手记
英雄的名字永不褪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情礼赞英雄、礼赞英雄精神。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而这也正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代人接力为英雄“正名”的初衷所在,更是英雄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题中之义。
起义参加者名录展示从建军70周年的104位,到如今的1186位,每一个被点亮的名字,都代表着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份沉甸甸的家国记忆,是一场涵盖了政府、社会团体、学者、媒体、普通民众等多方力量的全民追寻,更是一次聆听英雄事迹、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随之激荡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终将在新时代汇聚成奋力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