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往往会自动地切换到孩子的学习上。
“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是学习的料,真羡慕你们家的小学霸。”这样的话在家长们的寒暄中出现的频次非常高。
家长们喜欢给自己孩子成绩差找借口,找的最多的一条借口就是“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他们自以为用这种理由,可以将父母身上的责任推卸干净。
殊不知,其实在孩子们中,并不存在所谓的谁是“天生的读书的料”或者谁“不是读书的料”,很多时候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原因在于父母。
倩倩可以说是一位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虎妈”,从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开始,倩倩就开始了“鸡娃”之旅。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倩倩更是提前借来小学的教材,给孩子开启了“超前教育”。
倩倩的“鸡娃”可以说是颇有成效,孩子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已经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知识点都学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倩倩更是加大了“鸡娃”的力度。
倩倩原以为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超前教育”,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孩子身上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已经提前学习了课本知识,孩子对老师所上的课丧失了兴趣。当别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听课的时候,倩倩的孩子正在无聊地玩着手中的铅笔。
虽然已经熟悉了课本中的知识点,但是由于上课不专心,倩倩的孩子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
更让倩倩感到焦虑的是,自己的孩子似乎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只要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具有求知欲、学习欲的,即便是被定义为“差生”的孩子,在最开始对学习也是感兴趣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的分化,一部分人继续对学习保持热爱,而另一部分人则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一提到学习就头疼的呢?
其实,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有着类似的父母,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不爱学习,其实并不奇怪。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就要及时地作出改变,不然孩子未来难有出息。
如果你是这4种父母,你的孩子不爱学习并不奇怪,别怪孩子
①对孩子有超高期望的家长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有一定的期望值,但是这种期望值如果“过高”,对于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会扼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可以说抱有一种“完美”的幻想,即便孩子已经表现得很优秀,也很难让他们感到满意。
即便孩子已经考了99分,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是孩子无论因何种理由丢失的那一分,而不是孩子考出99分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超高,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而过大的压力则会直接扼杀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孩子每次想到学习时,浮现在他眼前的都是父母不满的眼神。这让孩子如何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呢?
②过分监督孩子学习的家长
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不自觉,喜欢监督孩子的学习。从孩子返校回到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开始时时刻刻地监督自己的孩子。
他们的孩子可能想在沙发上坐着休息片刻,但是在他们眼中孩子就是在“偷懒”,不自觉。他们绝不“姑息”孩子的这种行为,会马上提醒孩子进屋学习。
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家长是令人“窒息”的家长,这样的家也是充满压力感的家。
有这样喜欢督促学习的父母,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很容易被扼杀。尽管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指挥”,但是在他的心底里是抗拒的,不愿意像提线木偶一般被父母指挥着。
③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家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被拿来和别人作比较。
而很多家长,恰恰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们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独特性,尊重孩子。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吹嘘,而当孩子表现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能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利的。
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应该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不以分高而喜,不以分低而怒。
家长们应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不随便拿孩子的成绩和别人比较。
④有“超前教育”理念的家长
孩子们之所以对学习有这种原始的兴趣,是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穷的,新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盲盒”一般地存在。
而有“超前教育”理念的家长,他们的行为则是相当于在提前地帮孩子拆“盲盒”。
等到孩子真正地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他们面对已经提前学习过的“新”知识,很容易感觉到索然无味。
拥有“超前教育”理念的父母,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是在扼杀孩子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总结
当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家长们,请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学习,原因在于家长。
所以,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应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只要父母肯花时间、肯用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