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就这么倏忽而过了。感觉发生了很多事,年初挚友逝世;年中身体抱恙,在医院动手术;年底做了场讲座。好朋友也陆陆续续结婚了。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也是平淡的。
然而,今年,却是我的思想发生风暴式改变的一年。从年初到年底,我邂逅了七本书。而这七本书,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思想也随着这七本书,一层层地,推进到了人类社会的深处,一步步靠近那似乎不可言说又不可名状的真相。
第一本书:伦理学基础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最爱的一本书。我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爱不释手。封面都被我读烂了。这本书虽然是“基础”,却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不但有推理过程,还有着各种具体的案例和课后习题。
我接触《伦理学》,是基于我对“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的探求。《心理学》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人性的分析要求,我不得不转向更高的维度去寻找。我反复念叨,人性是复杂的。可,具体复杂在哪里?道德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买了这本书。
图片:朋友圈
年初一直读到年末,里面的大概念我都基本会背了。各种规范伦理学的代表我基本滚瓜烂熟。三种道德地位的争辩至今仍是我闲来无事便深思一番的课题。这本书解答了我的困惑,即,人为什么可以那么没有下限。但,同时,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了解一个人,从了解他的伦理姿态开始。
第二本书:做哲学
挚友的离世让我悲痛。而人世间的悲欢,如同唱戏一般。萎靡不振的我,在亲友的支持下,孤身前往大理参加另一名挚友的婚礼。在“猫与天空之城”,我买了这本厚厚的书。我一开始买他,是觉得在这么好看的书店,不拍张照片装x真的太可惜了。本来只是拿过来摆拍。拍完后随手一翻,哦豁,就陷进去了。
我在哔哩哔哩弹幕网学过“主义主义”,对哲学有较为浅显的认知。但,总归还是有兴趣的。只是一想到浩如烟海,又各自为营的哲学理论体系,我就两股战战,不敢多看一眼。然而,这本书竟然满足了我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粗略地了解一下哲学家们和他们的哲学理论。什么《纯粹理性批判》啊,什么《查拉斯图如是说》啊,什么《利维坦》啊,什么《资本论》啊,字好多……真不熟……
图片:正在吃灰的《资本论》
我很懒。这也就注定了,我不是那种会死记硬背,以及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人。我勤于思考,会想尽一切办法砍掉多余的支出。当然,代价就是我这人,当不了学院派学者。比起花大量时间去从哲学家们的原著里去领悟其思想,我宁愿选择同时阅读n个专家的解读,然后通过比较去了解他们到底说了什么东西。我对哲学没啥敬畏心,也常常对哲学家们大放阙词。每每提到哲学,我总要把叔本华狠狠地痛骂一顿。
这本书以六大问题,100多个思想实验,开启了我的哲学思考之路。我研究哲学,不是为了考研,更不是为了当哲学家。我只是想要从前人的智慧里,弄一点东西出来,充实一下我的原创理论《悥学》。然后,就学进去了。
第三本书: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这本书,是好书。其他,略。
第四本书: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学拉康,怎么可以不学符号学?怎么可以不学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佼佼者们,基本上都研究过符号学。我在网上搞来了一本真正的学术书籍。没办法,咱一不是博士,二没有人脉,三没导师领路,想学点真东西,就得多走些弯路。
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基本上影响了我的整个2023年。在遇到布尔迪厄之前,我一直都活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之下。我震撼于索绪尔的敏锐,也惊叹列维斯特劳斯的聪敏,当然,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对拉康的顶礼膜拜。无意识是一种无头的主体,大他者和小客体是精神分析师必须要观察到的东西。这些理念增幅了我的专业技能,使得我的工作得以取得跨越性的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索绪尔百科
对符号学的研究,也不断推动着我的《精神病研究》一书的写作。运用符号学去研究精神问题,这对我来说,已然成为了一种本能。不过,因为实在是太枯燥,实在是太乏味,实在是太难啃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只读了一遍。
以前是实在是没有动力再去翻了。学了布尔迪厄之后,对符号学……嗤之以鼻,更不会去翻了。
第五本书:道德经帛书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错的。年中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老是写古文,所以就想看看别人的传统文化视频怎么制作。结果刷了个营销号,说什么“道德经是2000年来最大的骗局”,这能忍?我立刻点开视频,结果……还真把我给难倒了。
可能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这是帛书版道德经的原文。这本书是上个世纪震撼全球的马王堆汉墓的藏品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千年不化的女尸,以及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我马上下单买了本帛书版的道德经回家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素纱禅衣
说来惭愧,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古文造诣还算能看,毕竟什么《孙子兵法》,《古文观止》,《论语》,《礼记》,《素书》,《四库全书》,《诗经》,《离骚》,《金刚经》,《孟子》,《菜根谭》……我都翻了一遍。至于什么《清静经》啊,《素书》啊,我更是手抄了几十遍。
但……我就是没好好读过《道德经》。因为读不懂嘛,一直云里雾里,也就读不下去了。《易经》我都硬着头皮读了几个月,这《道德经》的通用版是真的读不下去。但是这个帛书版的,居然很好读?!可以说,老子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修心古文》系列的写作。我写修心古文,手搓经文,凭借的,就是率性无为,自然忘我。
第六本书:太乙金华宗旨
嗯。谁都有犯二的时候。《凡人修仙传》热播期间,我萌发了修仙的念头(虽然我知道那大概率是扯淡)。然后我买了蒲团和这本书。结没结丹不知道,打坐冥想倒是炉火纯青了。
图片:朋友圈
第七本书: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可以说,在没有遇到拉康之前,我的精神分析是苍白到。直到遇到拉康之后,我的精神分析水平才开始跃升。也正因为拉康精神分析对我的影响,才使得我对精神心理研究充满热忱。
但是这远远不够。
在遇到布尔迪厄之前,我的精神分析总是做得极为吃力。纯粹的个体心理治疗,难度极大。尤其是面对复杂个案的时候,传统的心理学技术,几乎总是铩羽而归。患者宛若黑洞一般,只会带来反反复复的“不知道”。而依托于个体的自由联想的精神分析,在面对空无一物的信息的时候,常常无能为力。
高额的分析成本总会和有限的时间产生巨大的矛盾。精神分析讲究“慢工出细活”。而许多人都不会给分析师那么充足的时间。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一个个案的治疗时长达10年之久,这在当下的环境中宛若天方夜谭。完全以患者自身的表述来形成文本,其难度巨大,且跨度极大。尤其是时间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对分析师本身造成压力。
这一切困扰了我许久。不能进行个案概念化,就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理解框架。无法形成这个框架,就不能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实现潜意识的意识化。无法将潜意识意识化,就很难对情结进行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无法推进,则导致深度分析被迫延后。无法进行深度分析,就很难完成追因溯源。
精神分析的先天不足,在于其立足于哲学之上。之前我并不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结构,并不是心理学那般东拼西凑,而是有自己的自洽的逻辑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个体的。精神分析的野心是分析一个人。而分析一个人并不能只依赖分析个人的工具。这便是精神分析的先天不足。精神分析不得不止步于个体的成长历史。但是个体的问题,不一定只是成长中带来的。
直到我开始学习社会分析,从马克斯韦伯,到涂尔干,最后是布尔迪厄。尤其是最后的布尔迪厄,他的社会学理论,包罗万象。布尔迪厄的理论补全了精神分析的先天不足,即,以精神分析的场,论社会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社会学三大家
这就像一个全新的世界。
通过更深层的场分析,更深层次的惯习系统研究,以及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的资本运动,即使“不知道”如灰雾弥漫,精神分析的工作也照常推进。补充了这一个维度后,精神分析原本那种“学者气”一下子“接地气了。哲学自身的“不食人间烟火”也被解构得一干二净。
可以说,布尔迪厄的理论,为我的工作带来突破,也为我的人生带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