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九章)元载是李豫锄奸的大功臣,为何被李豫下诏处死?

惊心鸟 2024-11-22 01:33:54

唐代宗李豫除三奸的第三位奸臣是宰相元载,这也是李豫从即位开始一手扶持起来的权臣。元载是寒门出身,就连身世在史书上记载都非常模糊,但是他却坐上了宰相的高位,成为一手遮天的权臣,这与李豫的扶持密不可分。元载也为李豫立下了大功,李豫在剪除前两位奸臣李辅国、鱼朝恩时,元载都是积极参与谋划和执行的骨干力量。正因为如此,元载才受到李豫的器重,当了权臣朝野的宰相。然而元载并没有善终,最终被李豫下诏处死,而且被灭了满门,结局可谓悲惨凄凉。史书上有这段历史的详细记载,元载也称为中唐权臣的代表人物。

对于李豫处死元载的罪名,史书上一般认为是弄权和贪腐。说他弄权是因为他权倾朝野,改变朝廷制度,最终形成了独霸朝政的格局。他当政期间,朝廷中所有上传下达的诏令都需要经过他之手,哪怕是朝臣直接给李豫上书,也需要经过元载传递。说元载贪腐,主要是他利用权势收受贿赂,甚至于夫妻俩一起卖官鬻爵。他的党羽遍布朝廷上下,把持了朝廷中的关键职位,形成了独霸朝政的趋势。这些罪名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死罪,甚至于满门抄斩都不为过。但是放在唐代宗李豫时期,却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

元载的弄权和贪婪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从他依附于宦官首领李辅国的事后就开始了。元载出身寒门,生父不详,在朝廷根本没有什么后台,只能靠着依附于权臣获取权力。唐肃宗李亨时期,李辅国权倾朝野,元载妻子与李辅国是同宗,于是他便攀附到了李辅国的党羽之中,成为了京兆尹。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元载就在弄权和贪腐了,这在当时是朝廷上下皆知的事情。李豫铲除李辅国时,元载和程元振倒戈,成为李豫的重要帮手,于是赢得了李豫的信任,成为朝廷的宰相之一。因此李豫在任用元载之前,对他弄权和贪腐是非常清楚的。

从李辅国倒台开始,到大历十二年被满门处死,元载在宰相位置上坐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他独霸朝政,权倾朝野,是朝廷中一言而决的权臣。期间虽然有不少人弹劾元载贪腐、弄权和迫害大臣,但他相位依旧稳固,反而弹劾他的大臣遭到贬斥罢官,甚至被流放处死。这期间大部分事情李豫都是知道的,而且很多对弹劾官员的罢黜都是李豫下诏的。所以李豫不可能对元载的贪腐和弄权一无可知,让元载独霸相位十五年之久。也有人认为元载及其党羽权力过大,使李豫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才让他猖狂了十多年。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也是不能成立的。元载是李豫一手扶持起来的,不论是对付李辅国,还是除掉鱼朝恩,李豫都给予元载极大的权力。如果元载不值得信任,李豫会让他参与这些事情么?李豫不是糊涂的皇帝,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他超过了唐高宗李治。李豫的庙号叫代宗,实际上取的是世宗之意,只是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才叫做唐代宗。从这个角度分析,当时唐朝朝廷认为李豫是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媲美的。尽管这种说法有吹嘘抬举的成分,但也说明了李豫不是傻子,不可能被元载糊弄十几年而不自知。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豫在位十七年,其中十五年都是元载当宰相,可以说李豫的历史功绩与元载是密不可分的。李豫刚即位时内忧外患,安史之乱没有平息,吐蕃入侵迫在眉睫,朝廷中权臣把持朝政,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完全是一片亡国之象。到了李豫后期唐朝形势大为逆转,唐军不但平定了安史之乱,也打垮了吐蕃的入侵,还将藩镇军的势力不断削弱,出现了中兴的势头。朝廷内部的权臣逐个被清除,经济环境也大为改善,国家形势趋于稳定,皇权也得到加强。从这些角度看,元载对于李豫是有巨大功劳的。

元载对于李豫而言不仅仅是铲除了李辅国、鱼朝恩两位权臣,更是因为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中兴复苏的势头。尽管元载独霸朝政,排挤大臣,卖官鬻爵,贪婪无度,但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让唐朝形势趋于向好,他在这方面的功绩不得不令人佩服。李豫之所以重用元载,也是因为元载能够把握住朝廷的形势,在乱世之中逆转唐朝国力下滑的趋势。元载当政期间,李豫削除藩镇军力,派郭子仪与吐蕃大军交战,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国力不能支撑,不但会引发动乱,甚至带来亡国之祸。但元载却让这些危机平稳过渡,可见其能力的卓越。

从这些角度看,元载对唐朝既有大功,也是祸害。李豫任用元载为宰相十五年,并非不知他弄权和贪婪,而是用他卓越的执政能力。元载的弄权和贪婪完全是李豫姑息养奸搞出来的,并非他被元载蒙蔽了,更不是元载集团太强使其投鼠忌器。因此史书上说元载因为弄权和贪恋被李豫处死,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要处死也用不着拖了十五年时间。实际上在这段时间李豫先后将李栖筠、张延赏等大臣调入朝廷掣肘元载,对其权势形成了非常有效的限制。但李豫始终没有下手将其拿下,这说明李豫并不在意元载弄权贪腐的行为。

对于李豫而言,元载是功大于过的,所以李豫对其姑息养奸,甚至在许多朝臣的弹劾上进行力保和包庇。但到了晚年时期,李豫却一转姑息包庇的态度,开始加强限制元载的权力,这就不是简单的弄权和贪腐可以解释的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李豫转变原来的态度,下诏将元载全家处死呢?

纵观元载的一生,可以发现其中有个重要的节点。在此节点之前,元载深受李豫信重,大权独揽,还铲除了李辅国和鱼朝恩两大宦官,让唐朝宦官专权的趋势得到遏制。在此节点之后,李豫逐渐开始猜忌元载,虽然没有削弱其在朝廷的大权,却开始在朝廷中安排大臣监视和掣肘元载集团。

这个节点在大历三年,其主要的标志性事件是元载向李豫提出了迁都河中的建议。当时唐朝和吐蕃的战争非常激烈,李豫命令郭子仪,马璘等将领率兵抵御吐蕃的入侵。元载以马璘抵御吐蕃不利为由,提出了建立河中为中都的建议。他建议建立五万人的卫戍部队保卫李豫,让李豫秋末前往河中回避吐蕃的袭扰,等初春再返回京师长安。同时元载还建议,调马璘为泾原节度使,把驻守河中的郭子仪调到邠州,以朔方节度大使兼任邠宁庆节度使。这个建议看起来很美好,既能加强前线对吐蕃大军的防御,又能确保李豫的安全。

元载也满以为这个建议会得到李豫的认可,甚至让副手提前到河中去规划宫殿,建造私宅。但是李豫拿到这个建议时很生气,最终搁置了迁都河中的建议,只是派郭子仪强化了前线对吐蕃的作战。此后李豫对元载的信任大为降低,甚至调任很多大臣进京掣肘元载,瓦解他在朝廷中的党羽和势力。这样一来,李豫对元载出现了两种矛盾的态度。他既使用元载的能力,使其能够为朝廷出力,又限制他在朝廷中势力的扩张。尤其是在鱼朝恩被诛杀后,李豫逐渐收紧了元载的权力,元载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情况逐渐开始改观。

李豫对元载的态度为什么会改变呢?其秘密便藏在这个迁都河中,和调整对吐蕃作战的建议之中。对吐蕃作战是唐代宗李豫时期对外作战的主要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唐代宗时代的十余年时间内。元载提出这样建议的理由是马璘对吐蕃作战不力,需要增加前线的兵力部署,同时也需要保证唐朝朝廷的安全。这个里说看似正当,其实包藏祸心。首先,元载说马璘对吐蕃作战不力,这本身就不是事实。实际上马璘是唐军对吐蕃胜率仅次于郭子仪的大将,在郭子仪调任邠州之前,马璘是唐军对抗吐蕃的主要将领,也屡次击败入侵的吐蕃大军。

其次,郭子仪原先驻军便是在河中,需要出兵时是从河中出发,打完仗又回到河中驻守,兼顾了唐朝内地防御和边境支援。元载将郭子仪调往长安西北的邠州,这里距离前线近了,但距离内地却远了。如此一来前线战事吃紧时,郭子仪便无暇兼顾内地事务。关键是郭子仪在河中还能制衡各地藩镇,到了邠州却没有这个能力了。这对于李豫来说缺少了郭子仪的镇守,他的安全便没有保障。虽然元载提出新建五万的卫戍部队,但李豫知道这些新军是没办法跟郭子仪的军队相提并论的,更不要说压制内的藩镇军了。

第三,元载虽然在朝廷一手遮天,但始终没有掌控神策军的军权。他突然提起增加五万新军,这不得不让李豫怀疑他有染指军权的想法。尤其是元载党羽中有宰相王缙,这位可是直接参与李豫削藩计划的重要人物。而且元载又与李豫身边的宦官董秀来往密切,还贿赂了中书主吏卓英倩打探宫中消息,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唐朝中央禁军军权的归属。前文讲过,李豫处死鱼朝恩的原因便是他有可能同时掌握禁军和藩镇军的军权,而元载这一安排让自己也有了这种机会。这样的情况在任何朝代都是非常忌讳的,也是皇帝必杀的原因。

正是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李豫才开始猜忌元载。如果按照元载的安排,李豫真的迁都河中,那便陷入了元载党羽的势力范围之中。到时候周围都是元载的人,而郭子仪在前线鞭长莫及,李豫真的就非常危险了。出于这种原因,李豫杀掉元载是早晚的事情。但与吐蕃的战争还没结束,削弱藩镇的事情还在推进,朝廷还需要元载来主持后方事务,所以李豫才姑息了他。等到大历十二年时,对吐蕃战争基本结束,各方藩镇也基本稳定,李豫自然就可以动手了。可以说元载之死是咎由自取的,也是李豫猜忌的结果,弄权和贪恋只是罪名之一罢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