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国产古装剧《庆余年2》和《狐妖小红娘》开播,其它方面都不讲了。伯光君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说是《狐妖》粗制滥造,而《庆余年2》服化道不行,还有什么倭风什么的。
实际上,我相信只要大家有留意这条,你都会发现现在网友动不动对于古装剧出警,这里不还原历史,那里粗制滥造,再拿着放大镜去找什么倭风,崇洋媚外之类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古装剧毕竟是影视娱乐不是什么历史考察。只要不是确定朝代的历史作品,哪怕像那些按在某些朝代的古偶,只要没有非常离谱,服化道符合剧情和演员,同时能够服务剧情和电视美学就够了。
现在这种动不动就去批判的作风,着实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还原历史,汉服形制不可变?这未必适合古装影视剧这个毕竟是现代社会了,虽然是古装剧但它毕竟还是“剧”。而且我看到很多网友吐槽太假了,结果有人科普历史上反而有那样的,比如说到假发,在古代,贵族的大发髻其实也是用假发支撑的,汉代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就发现了专门盛放假发的梳妆盒。
但与男子同理,女子的头发也是要全梳上去。披发是非常不庄重的,狂士,疯子可以披发。但普通人甚至是道家一般都不批发。
所以,其实从早期00年后影视剧里动不动就给女子披发也是很扯淡的。我国女子束高髻的历史非常早,像《大汉天子》里那种平安时代束发,目前马王堆已经反驳了。因为T型帛画里包括侍女和辛追夫人本人,都是束髻不披发。
详细大家可以去参考这几本书: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段成式的《髻鬟品》,何建国、张艳莺、郭佑民编的《唐代妇女发髻》都有详细记载。
唐代以肥为美,实际是丰满并不是痴肥,女子脸型比较崇尚“面如银盘”既白亮,鹅蛋,小圆脸为最佳。这种脸型的女孩子,就要束大发髻,大鬓角,发饰用大花,大金器,珠玉去衬托。《长恨歌》里的“云鬓花颜金步摇”和后面“翠翘金雀玉搔头”。
也只有圆脸鹅蛋脸的妹子压得住这种装扮,如果人太瘦or脸小,很容易被这种装饰品给淹没,失去了主体。而且不像后期《武媚娘传奇》那种堆砌的大发髻,唐代发髻是以圆形为主(参看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这三部戏)
为什么要做圆形,很多人说这不是放大了圆脸缺陷么。
恰恰相反,圆形发髻配上环绕排列的饰品,再配女子的圆脸,实际就类似一个同心圆原理,更衬托出妹子脸的明亮感,也显得有层次。加上古人追求的“悬胆鼻”。就又形成了两个小圆,这就是古人圆形视图的一种视觉柔化。
这种搭配下的美女是没有棱角的,她们整个给人感觉就是柔化,温柔似水又玉肌生香,是一种母性的体现和发挥。
问题在于,现代社会基本上以瘦为美,尤其中国娱乐圈女明星一个比一个瘦。有些都瘦成麻杆了,你如何完全还原唐朝那种审美?还原反而没有那么美感,毕竟人类形态和审美都不同了。所以,适当还原的适合改编,比一味还原的刻板印象要重要得多。
现在服化道越来越差了?古装剧,一直就是在胡编乱造实际上,那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武侠剧,比方说开山之作95年的《白眉大侠》,紧接着就是《甘十九妹》,更早的《江湖恩仇录》等等,早期武侠剧的服化道基本跟着港台的审美,而港台武侠剧压根就不还原,甚至没有什么质感。
清朝不剃头,历史元素滥用和胡编乱造比比皆是,它就是非常符合商业电视改编逻辑,说到底符合电视剧剧情,演员好看就行了。
比如周易的《水月洞天》是奇幻剧,所以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造型奇异所以很正常,而且,周易家的服化道是根据演员自身来设计的,就拿沈浪的饰演者黄海冰造型来说,出现过两种不同的,除了散发的,还有一次是白衣扎发的,但是扎发那次感觉特别清秀,特阴柔,不符合浪子人设。
所以剧里平常都散发造型,颜值我觉得是该演员所有角色最帅的一个。
你看他后面的角色,比方说张丹峰枫,潘少春,和秦叔宝,都算中规中矩了,撇开年龄就论颜值就都不如沈浪的
虽然我也很喜欢以前古装剧的审美,但是什么制式、平裁、复原、h型其实都emmmm,其实从复原的角度来说那会的服装真的不复原,很多立裁、八字袖、收腰、拉链等等问题,不过那会可能复原水平也有限。
可能参照古画、壁画、戏曲等制作,配合演员的颜值演技和造型,整体上很有韵味,态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说复原说制式结构肯定离复原还有很远。
如果大家对复原的认可度真的有那么高,那汉服形制党的坚持也不会得不到大家的理解了。近几年有几部剧有复原大佬的参与,但也没能控住整部剧的服装。
没错,《清平乐》已经是非常还原的电视剧了,但从复原角度上一半复原一半凭空想象,即使妆面复原了,调色也很复古,但就是没味儿,问题还是出在演员的脸型和身段上,毕竟不是古代人。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演员即使念着不那么拉胯的台词,也没有以前的古典韵味,即使长相没有那么现代化审美,也还是一股现代产品的味道,服化道、演员长相身段演技、剧情台词、灯光摄影后期、道具等等。
我觉得是不是现代化的痕迹,因为时代的发展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从影视剧里抹去。但想想以前的那么多古装剧,你就真的觉得它完全还原了?
无非是从印象上来讲更早压根没有影视剧(更早只有戏曲),那些影视剧是最早那一批了,做得又非常经典,大家就觉得它们好像完全还原古代气质一样,实际上还原个der,谁真正知道古代人气质和社会状态到底如何?
古装剧越来越没有质感?最大的问题,反而不是服化道从硬件来说,八九十年代那些经典的古装剧服化道,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做到了最好,妆容既有古典韵味又照顾到了现代审美,没有完全按考古照搬。从软件来说,演员选角到位,语调,神态,眼神,举手投足,身形步态都很有古韵,赋予了角色灵魂。
这一点我觉得才是根本,现在的演员演古装剧可以先学学戏剧,特别是昆曲和京剧的眼神身段。
但是可能吗?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现代演员一个个瘦得白骨精一个,连长相都是差不多,统一了往大眼高鼻尖下巴整,现在屏幕上别说“面如满月”了,连下颌微丰的鹅蛋脸都看不到。前段时间两部宋代背景的剧,女演员寡瘦的脸上刮着大白妆,珍珠面厣花钿的堆一脸,真的好看吗?
更不用提,现在演员别提戏曲这些基本功了,甚至连台词和体验都没有,一个个还轧戏,为了赚钱各种敷衍和粗制滥造,好比《狐妖》问题是服化道和制作吗?单就所谓妆容好不好看来讲,领先主演女星的问题在这里吗?
这个过去是靠收视率,那时候收视率就是简单统计,大彩电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
一群考究党在各种厚古薄今,但凡对形制有一点了解的都知道《长安十二时辰》比以往八九十年代的古装剧都要考究,一个个都在骂制片人骂导演,但是完全不分析80年代和当下的影视市场情况。
当年拍老版《西游记》为了拍一个镜头可以反复拍三天,因为那个年代是要拍经典,资金国家保底,时间金钱都耗得起。现在影视剧市场竞争都已经白热化,连影视剧都在拼交期,拼成本把控,一个剧组的化妆团队就几十个,最多的时候要一天给上千个群演化妆,群演要一天轮番上阵保证摄影棚二十四小时都要在运作,这就是极致的成本把控。
首先拍戏要收的回本才有资本会愿意投资,企业要赚钱就不会让你跟老剧一样一拍就是一年半,现在的剧组基本上两三个月就必须得杀青,否则成本就把控不住。
影视市场到了市场竞争阶段,就是要做工业化流水线,就像好莱坞的科幻片一样,谁的影视工业体系越发达,谁的拍摄成本控制得越好,成品质量越高就越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从《庆余年2》《狐妖小红娘》来看?国产剧的问题,不在粗制滥造以前老模式培养出来的艺人,拥有了崭新的舞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彩电时代的星光如此灿烂,经典影视、经典音乐年复一年的络绎不绝。这是不分内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的。
但是内地处于彩电时代的时间太短,所以最可惜,这一点也是很明确的。自从进入电脑/互联网时代,台式机>笔记本>手机,原有模式就逐渐消亡了,慢慢变成了流水线工业品,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原子化加剧、口语氛围下跌,流水线产品
因为那个时代叫做“彩电时代”,如同唱片工业时代的音乐一样。
这个都不说港台或者日本了,即便是很晚才进入彩电时代的大陆,大家都挤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主要是90年代)涌现了大量的经典影视和歌曲。
现在嘛,国产影视行业也得有转型的阶段,事实上这两年好剧好片一点都没少,只不过是基数多了,流量多了,大家主观觉得充斥着烂片,就是好莱坞想在新片之中挑出好片还是跟屎里淘金一样,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出产的影视剧绝大部分都是好剧。
好比《庆余年2》压根不是粗制滥造的问题,它前5集和广告铺天盖地的问题。和开播就被嘲的《狐妖》的问题真在于粗制滥造吗?好像不是吧。
是不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了。
没必要拿出说,娱乐圈(剧集,电影,短视频,综艺),网圈(直播,翻唱,模仿)不激起民愤,不挑衅法律,不搞阴阳合同,至于能不能得奖,变得不重要了,丝毫不影响捞金的潜力。
都有一个特点,雷声大雨点小,没播之前各种营销拉满,开播后反响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