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大趋势,从现在开始,凡是实体的东西会越来越贬值,而虚拟的东西则会逐渐升值。实体的包括房屋、衣服、日用品、身体等一切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虚拟的则包括数字货币、网络以及人的精神。
在一些平台上出现了一元商品、两元商品,甚至0元购的情况。普通的衣服并没有越来越贵,甚至比十年前还便宜,工业日用品也是如此。而且,由于网购邮寄的普及,地域差异也消失了。
实体的贬值必然带来虚拟的升值。孩子试卷上的成绩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孩子的精神世界如何越来越重要。精神世界即“心”世界。
01 虚拟的“心”世界
房子有实也有虚,墙体是实的,空间是虚的,虚比实更重要。没有虚的部分,房子无法使用,也没有作用了。
孩子的身体是实体部分,“心”是虚拟部分,虚拟部分比实体部分更重要。如果没有虚的“心”部分,孩子实的身体部分也难以存活。在新闻中我们见到跳楼的孩子,本质上是“心”出现了大问题。
我再换一种说法,如果孩子的身体是15岁,但“心”只有两岁,而且这两岁的“心”还受到了重创,这样他就无法支撑实的身体存活,所以实体的身体也不能再要了。
儿童的成长与外部的大环境相似。当外部的大环境中虚的比实的重要时,孩子的“心”一定比外部的身体重要。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小环境作用于大环境,本在一个系统,规律相似。
最近几年连续发生学生跳楼、重度抑郁的事件,那是因为父母看不到真相,只看到能看得见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实体的部分,看不到虚拟的那一部分,心灵的那一部分,因为用肉眼不可见,所以父母不知道它的存在。
02 “心”的具体作用
“心”可以理解为心理、精神、灵气、内心、动力、内驱力。它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用科学的描述,“心”就是一种“波”。运动可以改变“波”动,运动带来的坚强毅力是“波”的变化。把孩子的“心”养大,相当于改变波动,就像外部的身体做运动,也可以改变波动。人的波动影响最大的是“心”,把“心”养好了,人波动的频率会很高。
把“心”养大,孩子会心理健康,能抗得住挫折,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够灵活应对,对其他人友善有同理心,不自卑而自信,眼睛有光,精神饱满,精力旺盛。
“心”力好的孩子,即便是用很多时间来玩网络游戏,也是那种为了提高技能的学习和玩耍类的,不是沉迷那一类,他们可以疯狂玩游戏的同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在名校打游戏打到顶级的孩子都是这一类。他们的“心”力强大,足以支撑这一切。
03 把“心”养大
1.“恐惧”:小孩子的“心”有恐惧的特性。一个小宝宝摔碎碗会哇哇大哭,他是因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住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心”承受不住,心有恐惧,怕被骂,怕受罚。
如果父母能够减少打骂减少惩罚,减少期待和要求,那么孩子的恐惧心会慢慢长大,变成勇敢的心。
2.“凝固”:小孩子的“心”会凝固,原因是被控制。他的“波”会很弱,渐渐凝固了,从此不动,没有精神气,变得很脆弱。
别说做学霸了,精神都快崩溃了,还能去参与激烈的竞争吗?肯定不可能,所以看到很多学霸坚持几年就厌学了,争不动了,因为“心”凝固了,没有力量再使用了。
父母戒掉控制,才能够让孩子凝固的心慢慢松弛下来,久而久之再回到“动”的状态。
3.“灵动”:前两步是把孩子养成正常的人、能够生存,灵动则是把孩子养成高精尖的人才。灵动的心是灵活的,充满了高能量,是一种高震动的“波”。
有灵动之心的孩子能够灵活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棘手的问题会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能够支撑自己长时间的学习和娱乐,永远精力充沛,眼睛带着光芒,是一个真正阳光的孩子。
这也符合中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这类孩子总能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父母需要做的是,先把前两步做到。之后会看到真实的孩子,孩子会展现出他本来的样子,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都会和父母沟通,也会被父母看到。看到真相后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孩子会发出需求。父母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帮助,这样就可以培养出灵动之心的孩子。
有人说:“这怎么可能,我家孩子要吃排骨,我就买排骨,要什么高档文具,我就买高档文具,怎么没看到他灵动?”
不是这样的,孩子在没有恐惧心、没有凝固心的状态下,心才会向灵动之心发展。灵动之心展现出孩子真实的需求,比如说孩子不止要玩网络游戏还要充值,这时候您是顺应还是否定?放暑假,孩子想轻熬夜到凌晨2点,您是否能同意?
甚至很多孩子根本就不会提这种“过分”的要求,因为从小都是听话,根本就不可能展现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孩子提的要求是五花八门,父母本着一个原则即可:不影响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即可,不需要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父母不愿意的时候不需要勉强,父母和孩子都是同等重要的人,不需要牺牲一个来成就另一个。
结语
实物的价值小于虚拟的。孩子的“心”比外部的身体重要。把“心”养大有三个步骤,最后一步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也顺便把自己的“心”养大,因为自己的“心”可能被原生家庭所影响,与外部的身体不同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