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视察工厂时,见到一位女工:连你的先生也找不到你

历史伟人录 2024-10-15 11:58:44

1961年,钱三强将年仅50岁的王承书邀到了他的办公室,问了对方一个问题:“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王承书掷地有声地回答:“我愿意!”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封建的旧官僚家庭,父母对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当一个贤妻良母,然而,王承书到了中国伟大而又动荡的年代,科学和民主在不断地冲击着封建枷锁,这也给了王承书一个很好的思想解放的温床。

王承书在众人并不看好的情况下,用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贝满女中。1930年,王承书和姐姐当年一样,被保送进燕京大学。在进行专业的选择上时,王承书举棋不定,毕竟她在数学上很有天赋,可又觉得数学应用面有点窄,她想要为自己找寻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

经过再三的思考,王承书最后择定了物理,她将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年燕京大学物理系只招收了13名学生,其中12个都是男生,而且上下两个年级,竟然没有一个女生。

王承书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孤独,因此,她将更多的时间倾注在课本之中,除此之外她还经常会跑去姐姐所在的实验室,也是在这时她认识了一生伴侣张文裕。

四年后,王承书所在的年级毕业了4名学生,性别比例是,男生12:3,女生1:1。

不仅如此,在4名毕业生中,王承书名列榜首,获得了“斐托斐”金钥匙奖,之后又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研究生。

1939年,张文裕从英国学成归国,被西南联大聘为教授,随后王承书前往贵阳和张文裕完婚,在战乱纷飞下,王承书不断叩问自己,难道结婚就是女子一生的句号?作为燕京大学的高材生,王承书接受不了在家当全职太太靠着男人养活的生活。

一位男教授见到王承书后,只觉得她在乱发牢骚,于是问了一句:“张文裕又不是没钱,王承书还干什么事?”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王承书,并和十几年前母亲的话严丝合缝,难道她奋斗了几十年只是为了这样的命运吗?她不服气,她要重新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张文裕理解妻子的痛苦,于是提议让她出国学习,回国后她可能会圆梦。

于是,夫妻二人约定:谁有机会谁先出国。

王承书抓住一切能抓住的学习机会,1941年,王承书接到了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年,29岁的王承书离开结婚不久的丈夫,孤身一人踏上了去美国的客轮,三年后,张文裕应普林斯顿大学的聘请,前往这所学校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虽然夫妻二人都在美国,但是相隔一千多公里。

1950年,38岁的王承书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张文裕也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来到距离妻子五百多公里的普度大学任教。

“承书,学校提出聘请,让你到普度来工作”,一天,张文裕征求妻子的意见。

王承书认真考虑后拒绝了,张文裕也笑了,他们夫妻二人都想到了一块儿,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王承书和丈夫毅然决然的突破重重难关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

王承书和丈夫回国后,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后来,在张文裕等人的倡议下,1973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一直担任所长。

1961年,钱三强将年仅50岁的王承书邀到了他的办公室,问了对方一个问题:“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王承书掷地有声地回答:“我愿意!”

王承书领了将令,跑去搞核扩散,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物理界。

1964年,邓小平前往铀浓缩工厂视察,从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王承书:“我见过你......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王承书笑了笑。

为了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王承书一直都隐瞒身份,一直到她离世前,大家才从报纸上得知了她的贡献,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