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给我存了一百万

DrawKer 2024-10-19 10:34:33

因为长大后一直在南方生活,习惯了和他们一样喊“外婆”。

可看完《姥姥的外孙》之后,又不得不正视那个爱了自己12年的老人、自己喊了12年的称呼,是姥姥。

所以,整部电影的后半段我不停地擦眼泪,毕竟很少有人能逃过与至亲至爱相关联的回忆,或者说,再冷漠的人也忘不掉童年时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电影的前半段,真是让人如坐针毡啊。

故事一开始,就是姥姥在祭拜祖先时摔倒,还查出癌症晚期。

主角阿安看到表妹照顾爷爷还拿到遗产,也对姥姥的房产动了心思,搬进姥姥的房子当“全职外孙”。

但明显不熟的祖孙俩矛盾重重,这个所谓“轻松又赚钱的工作”远没有阿安想得那么容易。

这几乎是一部从开头就能让观众预料到结尾的电影,毕竟故事主题就是亲情比金钱更重要,但《姥姥的外孙》十分具备讲故事的耐心,似乎就算冒着赶客的风险,也没有加快进度的意思。

所以,电影前半段的节奏特别慢,镜头里闪过的不是姥姥卖粥的日常,就是泰国乡下的街景,试图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大家都带回童年的时光。

这种用心,当然离不开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对细节的把控,尤其是将潮汕文化融入到泰国故事里的用心,也是该片被引入中国院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姥姥的外孙》里,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东亚家庭的生活琐碎。

舍不得花钱的老人,忙于工作的大儿子,不成器的小儿子,以及在孩子各自成家后谁来照顾老人的分工与分财产。

这几乎是非常写实的东亚日常了,明明笼罩在以家庭为强连接纽带的文化之中,却又免不了在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进行利益计算,毕竟就连男主角阿安想去照顾姥姥的初衷,也是见财起意。

在如此“精打细算”的人情关系之中,两位主角也在各种生活细节中展现出自己的角色弧光。

比如每次家人到访前,平时牙尖嘴利的姥姥会穿上儿子买的拖鞋在门口等待,哪怕拖鞋不合脚,也是她表达欢迎与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比如阿安虽然一开始只想要姥姥的房产,但他会在小舅舅欠债的时候主动帮忙,只为了不让姥姥再为不成器的儿子担心。

本来耍酷的老人也有渴望陪伴的时候,本来图财的外孙也有自掏腰包的时候,真正让他们变化的,就是朝夕相处中慢慢找回的亲情。

可能这样的循序渐进稍显俗套,但不同于其他作品,《姥姥的外孙》以反转的方式给足了这股血脉亲情得以被唤醒的原因——来自童年的爱。

当阿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可以童言无忌地说出自己想让姥姥给自己存一百万的愿望,可长大后却连问出“究竟谁在姥姥心中是第一”都好像有些幼稚。

作为回应,姥姥真的不间断为阿安存下了一百万,只是她没办法排出谁是心中的第一,毕竟手心手背都是她挚爱的家人,即便再努力每个子女都觉得母亲不够公平。‍

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东亚女性桎梏,她们习惯于把母爱、责任都排在自己前面,勤勤恳恳一辈子都在为家人操劳,可一旦换一个视角来看又不得不承认,她们很好地坚守了自己选择的人生角色,这已然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精神。

因为真正错误的态度是,默认所有女性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而合理的尊重应该是,平等地看待每个人自己的付出与索取,哪怕它们有的受制于时代,有的受制于认知。

当然,除了理性的认知,《姥姥的外孙》更多地还是在提供情感价值,但即便有9.0的豆瓣评分做背景,我一开始对这部亲情电影的预期也并不高,总觉得泰语的音调就很难让人沉浸地哭一场。

可随着姥姥的石榴树结出果实,姥姥的白头发一根根掉落,以及阿安说出那句“我们回家”,就感觉泪水再也收不住了。

也许这故事是虚构的,但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与乌萨·萨梅坎姆动人的对手戏,成功地传递出了真实的爱意与牵绊。

要知道,饰演奶奶的乌萨·萨梅坎姆可是纯粹的素人演员啊,而屏幕上的这位姥姥可能更多承载的就是她的人生阅历与切身体会。

一如银幕前的我们,每每与故事共振,都有几分个人情感的带入,因为我相信姥姥会给我存一百万,也因此相信阿安的姥姥会为他存一百万,更相信这世上有无数真情与爱都发生过。

只要,我们不封闭那颗因爱跳动的心,终能在人情淡薄的世界里找到依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