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53.4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值的2.18倍。其中水田面积62万公顷。每年生产全国1/20的粮食,提供1/10的商品粮,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
全省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小麦、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烟草等农副产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新兴的畜牧业基地。农畜产品产量大、商品率高、品质好;“全国十个产粮大县”吉林省占了6个。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和较高的声誉;全省已有38个绿色食品基地县和50个生产基地,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155个。
吉林省所辖地域中部的松辽平原生态区,是商品粮集中产区,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连片集中,非常适宜农作物玉米的生长,而且品质上乘,种植玉米的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美誉,玉米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调出量多年一直居全国第一位;西部是草原湿地生态区,这里草原辽阔,湿地面积较大,地下水和过境水丰富,盛产油料、糖料、杂粮杂豆,也是草食牧业生产基地,吉林省的农牧业发展潜力非常之大,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玉米生产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全省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吉林省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形势,立足省情,重新审视定位玉米的属性和功能,确立了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不仅把玉米作为粮食作物,而且作为经济作物,用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来谋划玉米生产和农业发展,变玉米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先后登上了“总产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三个台阶,(至2008年粮食产量跃升新高,全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568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1/7,人均占有粮食2100斤,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也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人均禽蛋占有量跻身全国前5名。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捷报频传。实现销售收入1860亿元,增长了18.5%。到2012年底,全省猪、肉牛、奶牛、家禽分别发展到5750万头、1380万头、533.3万头和9.4亿只,同比分别增长9.5%、5.9%、18%和5.8%。其中仅调出省外的活猪一年就达到1200万头(加上肉食制品近1500万头)。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到260万吨、牛奶49.10万吨。
全省农牧渔业实现产值250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6%;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54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长春大成集团是世界第三大玉米综合加工企业,赖氨酸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皓月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形成规模,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706.56亿斤,占全国总量的5.82%,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14年粮食产量的公告》表明:“2014年吉林省粮食单产达到了941.96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8斤/亩高出223.96斤/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连年不断创造历史最好水平。”
目前,吉林省正在全面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准备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通过实施兴修水利、中部黑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研发、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生态保障等“十大工程”,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产业提升、民生跨越,加强资金支持,加快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电网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泥草房改造,使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和保持领先水平。将在更高起点上把吉林建成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进而成为农村经济强省。
2015年,吉林省将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坚持“四化同步”,立足农业大省实际,突出重点领域探索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把全省“玉米做深、稻谷做优、粗粮做细、杂粮做精”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协会推进,市场运作的模式,以资产、品牌、产业链为纽带,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指导企业开发绿色、有机、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具有地理标识的大米品牌,全面提升吉林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指导企业积极尝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到粮食现代产业化经营成果。
全省力争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粮安”工程。确保全省人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同时,丰富市场品种结构,满足广大消费者便利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