圄:不读wù,来看看正确读音吧!秦始皇和汉武帝原来一样做错了

墨亦水亦如风 2024-02-04 22:20:51

第一回、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秦后 【上】原文带注音版

释义:

囹圄:(líng yǔ):原意是监牢的意思,可引申为困境,文中是困顿之意。

揆(kuí):作为动词用是测量方位的意思,作为名词用是原则准则的意思。

祚(zuò):皇位

白话文: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们嘛,都爱推崇三皇五帝,可三皇五帝自己呢,没几个敢说自己是皇,也没几个自称帝的。后来的人看着他们创造文明,搞出个雍雍肃肃的国家来,就把皇帝、帝德的名号送给他们了。到了夏商周三朝,大禹、成汤、周文武这帮大佬,搞得也不差,都算是有点品德的君主。可他们恐怕不如古人,也不敢叫自己为皇或者帝,就降个号,自称王罢了。

等到东周走到衰败,西秦崛起,那位嬴政,比起来简直是暴得不行。靠着祖宗的遗产,招揽了关陇间数十百万壮丁,横冲直撞,今天灭这国,明天灭那国,好容易就把九州版图弄到手,自以为能震古铄今,无人可及。于是,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就凑成了一个词,叫做皇帝。咳,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可不是啥功德造就的,实在是用腥血铸成的。看看暴秦的历史,哪儿有皇猷?哪儿有帝德?全靠着乱世纷纷,凭借一些武力,侥幸成功,就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个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君主专制,这就是嬴政一人完全搞出来的。

黄帝以来,颁定国法,本来是君主治国,历代都奉为准绳。从没见过那种“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设谏鼓,舜询四岳,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传承至今,真是不容忽视。古时的圣帝明王虽尊为天子,管辖九州,但也得集思广益,听从舆论,知道民意,才能做好管理,做一位升平的主子,传承百世千秋。这,才叫做开明管理,不是绝对专制。

自从嬴政掌握秦国,独揽霸权,对待百姓,犹如对待牛马犬豕一样。所有责任和压制的命令,都是严酷残暴的刑罚,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杀予夺,唯我独尊。百姓不得再逞强,只能屈服,从此皇帝的地位稳固无比,以为能传承至今,千代万代。可谁知道,尽管专欲难成,众怒也难以压制,嬴政本人幸好速死,没被推上断头台的下场,可就在一传之后,宫廷里乱成了一锅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的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项羽虽然能扛鼎,叱咤万夫,但也只是个勇往直前的壮士,有勇无谋,以暴易暴,最后被泗上亭长打败,出人头地,用了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地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实不是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政,能得百姓欢心,才有了扫秦灭项,五年大成的辉煌。

小子回溯汉家的那些年,嗨呀,多半就是照搬秦朝的套路,哪儿见着大动作改革的影子。看看那个萧何,一开始还是个文官,叔孙通更是个谦和的家伙。可别觉得他们干了啥大事业,换汤不换药,还是搞封建专制,尊君抑民,这一套秦朝的继续搬,一点新意都没有。

高祖当上皇帝就说啊,我今天才真正知道那是多么地尊贵呢。你看,秦汉两朝规模大致相仿,顶多刑罚没那么狠了点。别信那史官吹得天花乱坠,大部分都是些虚头巴脑的话。高祖一走,吕后接手,得,险些就把刘氏一家给灭了,要不是有点社稷之臣站了出来,救了刘家祖宗的基业,那时候刘氏还真是嗝屁了。孝文上台,算是个守成的主,治理得井井有条,把汉家养得好好的。景帝啊,稍微有点小刻薄,不过用兵七国也算是勉强之举,可别指责他扩张武力。也保持了老刘家的俭朴传统。

可等到了汉武帝时候,好家伙,跟祖宗可不一样了,简直就是好大喜功,跟始皇差不多的节奏。秦始皇好打仗,汉武也好打仗;秦始皇好巡游,汉武也好巡游;秦始皇好雄猜,汉武也好雄猜;秦始皇好诛夷,汉武也好诛夷;秦始皇好搞土木,汉武也好搞土木;秦始皇好信神仙,汉武也好信神仙;秦始皇好财色,汉武也好财色。后来的人常说,秦始皇和汉武并称,觉得他们都是一代武功的典范,两朝的雄主。哎呀,谁知秦亡不是胡亥弄的鬼,实际上就是始皇的锅;汉亡也不是孝平的错,其实还是武帝害的。编年史把秦汉两家放一块儿,意思就在这儿。文景两朝积蓄了四十多年,结果被武帝一把搅成了粥,从此国力枯竭,百姓苦不堪言。昭宣两朝虽然还能维持点儿样子,到元成帝时,外戚把持朝政,局势更是乱成一锅粥。哀平时期,废君昏庸。

然后来了个不文不武的王莽,假模假样地谦逊,耍弄人民,朝野还真把他奉为安汉公,就是因为武帝时代以来,人心渐离散,不愿再回归大汉,结果给王莽老爷子趁机篡夺了。祸根究竟在哪,非得算在武帝头上。说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也是有几代积善积德的效果,和秦始皇那样的暴君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一长一短,才有了这种区别。

0 阅读:2

墨亦水亦如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